髂動脈狹窄

髂股動脈阻塞狹窄性病變的病因有先天性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多發性大動脈炎及外科術後復發的動脈狹窄閉塞等。

臨床表現

病人在臨床上多表現為下肢缺血症狀,如下肢麻木、發涼和間歇性跛行等,嚴重者可出現下肢持續性疼痛,下肢尤其是足背動脈博動減弱或消失。動脈管腔完全閉塞時可產生壞疽等表現。

治療方法

髂股動脈阻塞狹窄性病變在臨床治療上以往多採取內科、外科等治療方法。內科治療多以擴血管及抗凝治療為主;外科治療多適用於內科治療無效,且血管狹窄較重及閉塞者,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動脈內膜切除術、動脈吻合術及動脈旁路移植術等等。手術治療尤其是旁路移植術的效果比較滿意,5年通暢率可以達到80-90%,常發生的併發症有感染、吻合部假性動脈瘤及周圍神經損傷等等。

隨著近年來介入放射學的發展,周圍及肢體動脈狹窄性病變的介入治療方法因其創傷小,恢復快,療效顯著等優點已經越來越為臨床所接受。

介入治療的主要方法是局部溶栓術、經皮血管成形術(PTA)及內支架置入術。最初主要適用於症狀明顯的,短段、孤立性的狹窄或閉塞,近年來隨著介入技術和器材的不斷進步,長段的伴有多發粥樣硬化斑塊及新鮮血栓形成的病例也逐漸成為適應症之一,即時療效顯著。需要注意的是在術中和術後要充分及時的抗凝溶栓治療。

PTA療效與病變血管的解剖有關,對有短段局限的中央性狹窄的髂動脈進行成形術,初步成功率為95%,5年通暢率約90%;如長段狹窄的髂動脈行成形術,初步成功率約89%,5年通暢率約65%左右,對於股動脈短段狹窄者90%以上可行擴張成形術,5年通暢率75%左右。對於長段的病變,初步成功率可能較高,但再狹窄率也比較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