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骨與關節損傷是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的常見病、多發病。經過數年嚴格訓練的青年醫師,對其診斷和治療,大多能基本掌握。但在相關科技高速發展,在損傷日趨複雜嚴重的現實情況下,如何得以對其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在處理上更加運用自如?有三方面的問題值得重視:
要善於辯證地識別和對待各個具體的損傷,在診斷上要看到其形成、存在和發展的全過程,在治療上要學會對不同的方法揚其長、避其短,不為常規所束縛。
要善於運用矯形的原則來指導骨與關節損傷的治療。了解人體運動的基本條件和方式,以之作為判斷和治療的依據。不把自己局限在單獨的技術操作上。
要善於學習國內外各家的長處和經驗,把論據充分的理論引為借鑑;把確已行之有效的方法取為己用。從各種學派的活躍思路中領受啟示,對已熟悉的東西不斷改進,不斷發展,以形成自己的特點。
本專著的編寫從第一版開始,即儘可能體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要求。以後各版則根據專業的發展,不斷充實。但並非僅僅羅列形形色色的相關科技理論和技術,而是有分析、有條理的引導,啟動讀者的思考和判斷,自己做出決策。只有通過讀者自己的判斷思維,才能達到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武器。
作者簡介
王亦璁教授,1927年出生於北平。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療系。後任職北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1957年初北京積水潭醫院建立創傷骨科,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究所。同年調人後,王教授先後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創傷骨科副主任。在孟繼懋教授的科學領導和郭子恆教授的精心組織下,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使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逐漸發展成為全國的中心。文革期間,王教授曾被下放到甘肅山區,在艱苦的環境中,繼續從事骨科醫療工作達8年之久。1977年調返積水潭醫院,先後任骨科副主任、副院長、研究所所長,及北京醫科大學兼職教授。在學術界歷任中華醫學會創傷學會副主任委員,骨與關節損傷學組組長,中華骨科學會內固定學組組長,中國康復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及中華骨科雜誌,中國創傷雜誌副主編,中華外科雜誌編委等。
目錄
上篇 總論
第1章 20世紀我國骨折治療的歷史回顧與反思
第2章 骨與關節損傷的創傷解剖
第3章 骨與關節損傷的診斷
第4章 骨折復位
第5章 骨折固定
第6章 功能鍛鍊
第7章 骺板損傷
第8章 骨折癒合
第9章 骨折不癒合
第10章 骨折畸形癒合
第11章 開放骨折
第12章 皮膚損傷與創面的修復
第13章 關節損傷
第14章 關節鏡技術在關節損傷中的套用
第15章 多發骨關節損傷
第16章 外傷性截肢、假肢與矩形器
第17章 疲勞性骨膜炎和疲勞骨折
第18章 病理性骨折
第19章 骨質疏鬆性骨折
第20章 創傷早期常見的併發症
第21章 周圍神經損傷
第22章 四肢血管損傷
下篇 各論
第23章 肩部損傷
第24章 上臂損傷
第25章 肘部損傷
第26章 前臂骨折
第27章 腕及手部損傷
第28章 胸部創傷
第29章 脊柱損傷
第30章 骨盆骨折
第31章 髖部損傷
第32章 股骨幹骨折
第33章 膝關節損傷
第34章 膝關節骨折脫位
第35章 脛腓骨骨折
第36章 踝關節損傷
第37章 足部損傷
中文名詞索引
英文名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