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1~3米。莖直立,多分枝,密生長毛。單葉互生,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0~20厘米,寬6~1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邊全緣,兩面生長毛;托葉鞘筒狀,膜質,頂端平截。花淡紅色;圓錐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村邊路旁和水邊濕地。
分布範圍
產於廣西邕寧、隆安、隆林、南丹、河池、都安、金秀、藤縣、陽朔、全州等縣市;分布於東北、江西、福建、廣東等省份。
主要價值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舒筋活血。
傳統套用:治風濕性關節炎、食積腹脹、疝氣、癰瘡腫毒、蕁麻疹。 羊癲瘋。
用法用量:15~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洗。
方例:1.風濕性關節炎 骨堆旁(紅蓼)30克,三角風(常春藤)15克,水煎服,藥渣復煎外洗或搗爛敷患處。2.食積腹脹 骨堆旁(紅蓼)子9克,得從亮(木姜子)15克,酸吉風(酸藤子)15克,水煎服。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槲皮甙,3,3',5,6,7,8-六甲氧基-4',5'-亞甲二氧基黃酮,5-羥基-3,3',6,7,8-五甲氧基-4'5'-亞甲二氧基黃酮,3'-羥基-3,4,5',5,6,7,8-七甲氧基黃酮,3,3',5,8-四甲氧基-4',5',6,7-雙(亞甲二氧基)黃酮[3,3',5,8-tetramethoxy-4',5',6,7-bis(methylene-dioxy)flavone],3'-羥基-3,4',5,5',8-四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3',5二羥基-3',4',5',8-四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3,3',4',5,5',8-元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洋地黃黃酮,月橘素[1]。葉含葒草素,紅草甙A、B[2,3]及大量的葉綠醌[4],牡荊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