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獸作戰

驅獸作戰,是指在戰爭中使用飛禽猛獸打仗。我國最早驅使野獸作戰,並見諸史載的應是先古時黃帝和炎帝之間為爭奪中原而展開的一場大戰。 據《列子。黃帝》云:“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羆、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背景

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描寫商、周之間改朝換代的戰爭,就描寫了各種人物使用獸魔禽妖互爭高低的趣事。例如姜子牙騎四不像、聞太師騎墨麒麟,黃天化騎玉麒麟,李老君騎青牛,普賢真人騎白象,慈航道人騎金毛犼,趙公明騎虎,黃飛虎騎五色神牛,申公豹騎虎。

鄭倫和崇黑虎騎火眼金睛獸,二獸大戰,鄭倫還放出三千烏鴉兵。崇黑虎與蘇全忠大戰,崇黑虎放出鐵嘴神鷹將蘇全忠坐騎眼睛啄傷,全忠因此跌下馬來,當了俘虜。

當然《封神演義》只是小說家言,虛構成份很多,不能信以為真。而且《封神演義》中有些野獸如麒麟,火眼金睛獸,狴犴等,都是傳說中的動物,世界上根本沒有這些動物,這是古人想像出來的。

相關典故

那么古代,是不是真的有過驅獸作戰的事例呢?據《戰國策》、《史記》等記載,公元前279 年,燕國攻打齊國,包圍齊國的即墨城已有三年,齊國守將田丹,一方面麻痹敵人,另一方面不斷激發城內士兵和民眾對敵人的仇恨,鼓舞士氣,並且作好了決戰的準備,暗地裡搜羅了1000頭牛,牛身上披著大紅大綠的褂子,角上捆上兩把尖刀,牛尾上繫著浸過油的粗麻繩子,半夜裡戰鬥開始,1000多頭牛尾巴上的油繩全被點燃,被火燒痛的牛拚命狂奔,後面數千名壯士揮刀砍殺,燕國士兵一個個從夢中驚醒,被黑壓壓衝來的怪獸嚇得魂飛魄散,燕軍陣地大亂,死傷無數。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火牛陣”。

“火牛陣”之戰是戰爭中運用家畜打勝仗的範例,其實古人作戰都騎用戰馬。馬、牛、羊、犬這些都是人們通過長期馴養的畜牲,從嚴格的意義上已經算不上是野獸了。

有人提出,我國最早驅使野獸作戰,並見諸史載的應是先古時黃帝和炎帝之間為爭奪中原而展開的一場大戰。據《列子。黃帝》云:“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羆、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飛禽猛獸一起上陣,其戰鬥之酷烈,規模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也有人認為,黃帝和炎帝之間作戰驅用的禽魯中狼、豹、熊、虎,鷹、雕等現在動物園中尚能見到,其餘幾種僅僅是傳說中的動物,真真假假難以分辨,因而細考起來,也當不了真。

更有人認為,先古時期的這場大戰驅用的這些猛獸,並不是真正的猛獸,而是以猛獸命名的一些“戰鬥團體”,也就是說:是以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之間的大戰。

舊題漢朝東方朔撰寫、實則是六朝人偽托的《海內十洲記》記載:“征和三年,西胡月支國王遣使獻猛獸一頭,帝(漢武帝)見之,……問使者:‘此小物可弄,何謂猛獸?’……使者曰:”……猛獸一聲叫發,千人伏息‘。……於是帝使使者令猛獸發音,試聽之。使者乃指獸,命喚一聲。獸舌唇良久,忽叫,如天大雷霹靂。……帝登時顛蹶,掩耳震動,不能自止,使者及武士虎賁皆失仗伏地。諸內外牛馬豕犬之屬,皆絕絆離系,驚駭放蕩,許久鹹定。“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大遼水》引《博物志》也記載說:”魏武於馬上逢獅子、使格之,殺傷甚眾。王乃自率常從健兒數百人擊之。獅子吼呼奮越,左右鹹驚,王忽見一物,從林中出,如狸,超上王車軛上。獅子將至,此獸便跳上獅子頭上。獅子即伏,不敢起,於是逐殺之,得獅子而還。

結果

未至洛陽四十里,洛中雞狗,皆無鳴吠者也。“雖然,這兩本書記載的猛獸均是真的,而且兇狠異常,如用以戰事效果是很明顯的,但是書中均沒有詳述這類猛獸的具體形狀,也沒有用於真正的戰事上。

有人認為,真正使用猛獸作戰,而且在史書上有詳細記錄的是南北朝的宋朝《宋書》第七十六卷記載,宋文帝劉義隆派宗愨反擊割據嶺南的林邑的侵擾,宗愨起先屢戰屢敗,原因是敵人驅趕大象群作戰,大象象皮很厚,普通刀劍不易傷著,宋兵無法抵擋,總是敗下陣來。

宗愨在失敗後沉思,獅子為百獸之王,大象應該是懼怕獅子的,於是他命士兵做了許多假獅子裝在車上。再次作戰,當林邑又一次驅趕象群前來時,宋軍將獅車推到陣上,大象見到獅子,嗷嗷長鳴奔回陣中,敵營大亂,宋軍趁勢掩殺,大獲全勝。

評價

驅趕猛獸作戰以壯軍威、掩護士兵進攻的戰術,在歷史上還有多起,如北宋宰相王安石同意廣西周士隆的建議多造車輛,以抵禦南邊一些小國以象陣作戰騷擾;明末張獻忠死後,他的義子李定國在抗清戰場上,常常驅象作戰,使清兵驚潰,死亡遍野,他有戰象13頭,俱名以美名、封大將軍。

綜上所說,在我國古代,有過驅獸作戰的事例,這是確鑿的,但究竟從何時起,還無法定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