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這一概念是Pauline Clance和Suzanne Imes在1978年首次提出的。Clance與Imes將此稱之為“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因為他們注意到,很多取得高成就的女性往往將自己的成功歸於好運氣,或者她們曾以某些方式欺騙過別人,因此感到自身的成功存在欺詐性,不配獲得成功;就像,她們感到自己就是一個騙子。
2017年,這一辭彙被收錄進了《牛津英語辭典》免費線上詞典中。
表現
關於“騙子綜合症”,心理學上更準確的術語是“impostor phenomenon/騙子現象,或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即“從內心裡否定自我能力”。
騙子綜合症實際上並不等同於做個騙子,不是有意圖地故意欺騙他人。它不是指那些在成功之前一直在假裝成功的人們,這樣做可以在你信心不斷增強前有效地營造出了一種很有信心的假象。它也不是指我們時不時都會經歷的自我懷疑時刻,尤其是我們在嘗試新鮮事物時產生的自我懷疑。
事實上,騙子綜合症群體是很成功的:他們擅長所做之事,外部的客觀證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問題在於,他們就是不相信自身的成功。更準確地說,他們無法內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
相反的,所有成就歸功於機緣巧合或其他人的善心。或者歸功於自己的刻苦努力和長時間兢兢業業的付出,並沒有犯什麼錯誤而已。再或認為成就並無特別之處,甚至認為“如果我可以,那么任何人都可以”。那些騙子綜合症人士都真的是很有能力,知識淵博,或是技術過硬,但他們就是無法相信這些,即便所有的證據都在證明著他們自身的優秀。
屬性
關於這個詞是現象還是症狀,存在一些爭議。在學術領域,最早使用的是“騙子現象”,這是因為事實上騙子感受並非一直存在。這種感覺具有偶然性與間歇性,往往出現在特殊情形下。例如,當我在苗圃地上挖土或遛狗時就不會有這種“騙子”感覺,但在工作時就會有了……嗯,在被要求寫一篇關於此主題的部落格時也有這種感覺。
相反地,症狀是指“一系列通常同時出現的症狀,或以一系列相關症狀為特徵的病症”。所以,定義為“騙子綜合症”在技術上是不準確的,因為它實際上是一種現象,而不是一種心理健康症狀。但正如該術語的新詞條所反映的那樣,“症狀”一詞的使用更為通俗,尤其是在社交媒體領域。
它的英文發音與拼寫也更為簡單,而在1990年,“騙子綜合症”這一說法也滲透至學術圈內。而“騙子綜合症”一詞或許是因為2013年Sheryl Sandberg的書籍Lean In才帶入日常用法中。
易患人群
騙子綜合症通常出現在高成就群體中,這類人往往在各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他們之中有優秀的企業家,有育兒有方的家長,有在自己職業生涯中頗有建樹的個人。演員、職業運動員、商人……有男性也有女性。約有70%的人會在人生的某一階段患上某種程度的騙子綜合症。
女演員娜塔麗·波特曼(NataliePortman)是哈佛校友,她在哈佛的畢業演講中也提到過這種自我懷疑。她覺得“一直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兒”,“自己不配在這個群體,每次開口時都必須證明自己不是花瓶”。
霍華德·舒爾茨(HowardSchultz)是星巴克的主席、董事長和執行長。他說自己和其他熟識的執行長們也有這種症狀,“無論之前是否做過執行長,我們很少有人認為自己能完美勝任這個職位。這是真實的想法,只是不會讓你知道。”
用法
騙子綜合症經常會與自我懷疑(self-doubt)發生混淆。一般而言,人們在嘗試新鮮事物時喜歡戲稱自己患上了騙子綜合症,人們會很擔心事情是否進展順利,自己是否尚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等等。但是,這些都是自我懷疑,很正常。在你已經取得了優秀的業績,有大量外部證據證明你很成功時,你卻還有自我懷疑,甚至因此焦慮——那么這就是騙子綜合症了。
觀點
“騙子綜合徵”(impostor syndrome)——瓦萊麗•揚博士在美國《企業家》雜誌曾刊登過她相關的論述。她認為:無論企業家還是社會名流,太多人無法內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們通常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命運的垂青或是機緣巧合。總有一種眼前的成就並非最終結果,隨時會有意外發生的憂慮。尤其少年得志或涉世未深便平步青雲的人,患有該綜合徵的機率更高。此外,不被外界看好卻最終成功的人也同樣是高發人群,譬如在傳統男性行業中贏得一席之地的女性。
應對
1、明確初學者的優勢第一個方法借鑑自女演員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的演講。她認為我們應該明確初學者的優勢。作為某個領域的新人,你也許並未察覺到自己的優勢——你不會拘泥於特定專業的定式思維,你會問別人以前沒有問過的問題,並用別人想不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哈佛商學院卡琳·拉哈尼(KarimLakhani)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可以跨領域解決很多問題。例如,物理學家解決化學問題。所以,如果以後你再覺得自己不能勝任某個領域的工作,那就想想你作為行外人的獨特視角。
2、將注意力放在學習而不是表現上
心理學家卡羅爾·徳韋克(Carol Dweck)認為“騙子綜合症”會讓我們感覺自己有能力控制局面但又有點懷疑自己的能力。
有“騙子綜合症”的人常常會有“表現心態”,會把自己的不足或錯誤看成潛在的局限,而這種心態只會讓你越發覺著自己不能勝任工作。但是你可以努力培養另一種心態——學習心態。學習心態會讓你有不同的體驗,把失敗當作成功之母,而不是沉重的打擊。
3、換個角度看問題
有“騙子綜合症”的人常常認為只有自己才有這種症狀,其實不然。在我初入職場時,在社交活動中,有人認為只有自己才害怕與陌生人閒聊。但隨著時間推移,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有這種想法。根據Vantage Hill Partner的調查,對於世界上所有的經理來說,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被發現沒有能力了。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像個欺世盜名的騙子,那么很有可能其他人也這樣看自己。蒂娜·菲(TinaFey)(美國演員、作家、製片人)曾經戲謔,“我已經意識到幾乎每個人都是騙子,所以我也就不那么苛責自己。”
克服“騙子綜合症”並不容易,但也並非不可能,所以不要覺得無助或孤單。在你下次走出心理舒適區時,不要過於關注你自己的失敗。告訴自己,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讓你有機會獲得獨特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