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樓簡介
何園,位於江蘇揚州市徐凝門大街66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是清乾隆年間雙槐園的舊址,由清光緒年間任湖北漢黃道台、江漢關監督、曾任清政府駐法國公使的何芷�所造。
何園又名“寄嘯山莊”,園名取自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世稱何家花園。何園由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
何園建築以亭台樓閣貫通相連著稱,其中的復道迴廊,串起了玉繡樓、讀書樓、賞月樓、騎馬樓、蝴蝶廳以及楠木廳等6個建築物。
著名的騎馬樓,位於住宅庭院部分。如果從何園的南大門進入,首先看到的,就是騎馬樓。
騎馬樓是一幢整齊、對稱、具有中西合璧藝術風格的建築。上下兩層。正面看,其形似馬鞍,中間有一狹窄的巷道。由此巷道,將騎馬樓分為西樓與東樓兩部分。
東樓,又稱東一樓。因為東一樓往北,又整齊排列東二樓、東三樓。
整個何園上下相連,四通八達。而騎馬樓無論是上下,東、西,前後,亦是樓道相連,宛如迷宮。
黃賓虹與東一樓
由南大門進入,可以看到騎馬樓分為東樓與西樓兩部分。東樓又稱東一樓。這裡是何園的客舍。著名的國畫大師黃賓虹,與何園淵源頗深,在他一生中,曾有六次來到何園,就寄住在東一樓。
黃賓虹與何園的淵源,還是先從園主何芷�說起。
何園園主何芷�,又作子�。安徽省望江縣人。1835年出生的,曾為國子監太學生。20歲步入仕途,後又擔任漢黃道,併兼任江漢關監督。於49歲時掛冠隱退,在揚州建此莊園。何芷�在此園中盡心奉養母親18載。1901年母逝後,他就離開何園,舉家移居上海。在上海生活8年,亦辭世。
黃賓虹是何芷�長媳的族叔,他28歲時初到揚州,受到何芷�的熱情接待和器重,何芷�平生喜歡收藏鑑賞字畫,他不但傾囊拿出自己收藏的所有歷代名人字畫供黃賓虹習摹,還帶他到其他書畫收藏鑑賞處觀摩交流,時常就各自的藏品,或論筆法,或論墨法,或論章法,或論氣韻,各抒已見,黃賓虹聽了深受啟發。
30多年後,已經蜚聲畫壇的黃賓虹成了何芷�孫子和曾孫女的提攜人。祖父何芷�49歲辭官,長房次孫何適齋乾脆“三十以後不為吏”,當起了終日以筆墨自娛的散淡閒人。而他的長女何怡如又繼承父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成為一名丹青高手。1935年冬天,這對畫家父女從上海回到何園小住兩載。寄嘯山莊的山水樓台再次給他們以靈感,怡如繪出的《烹茶鶴避煙》入選教育部舉辦的全國美展。1948年,上海中國畫苑專門為他們舉辦了“何適齋何怡如父女書畫展覽會”,怡如所畫松鶴,深得國畫大師張大千讚許。
黃賓虹來揚六次,時間有長有短,揚州及何園對他的影響太深,收穫太大了,以致幾十年後,仍念念不忘揚州及何園對他的影響。1948年冬,黃賓虹在給弟子王伯敏的信中敘述了他二十餘歲初到揚州的情景,他寫道:“……因遍訪時賢所作畫,先游觀市肆中,俱有李育、僧蓮溪習氣。聞七百餘人以畫為業外,文人、學士近三千計,唯陳若木畫雙鉤花卉最著名,已有狂疾,不多畫,索價亦最高;次則吳讓之廷�,為包慎伯所傳學。”
1953年,黃賓虹在重題三十歲客居邗江(今揚州)作的題畫詩還寫到揚州,詩云:“堂上娟娟竹,悠然見淡游。南風時隱几,不復夢揚州。”
1954年11月,黃賓虹已九十有一,他在給女弟子顧飛論畫的長信中,又一次追敘他當年到揚州及何園的經歷與見聞,內容與給王伯敏信中所述幾乎相同。可見,揚州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朱千華與東二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今何園南半部分,即玉繡樓、楠木廳、騎馬樓、牡丹廳、東一樓、東二樓、東三樓、片石山房、石濤書屋等大片建築,曾被劃為生活區。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曾在此生活了五年時間。根據他對當年回憶,實際的情況是這樣的:與何園緊鄰的南側,是一個海軍研究所。原來的名稱為:“第六機械工業部第七研究院第723研究所”,簡稱723所;後改制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723研究所”;現在的名稱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23研究所”。
這個“723所”的部分職工,就住在何園的南半部分。其中,玉繡樓曾是“723所”的辦公樓。普通職工,住在騎馬樓、牡丹廳、東一樓、東二樓、東三樓、石濤書屋這幾處地方。一共有十來戶人家。
其中,清代的楠木廳,現名為“與歸堂”,是目前揚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廳,此處為主人會客處。此廳曾作為“723所”的圖書室。
騎馬樓分東、西兩幢樓。東樓亦稱東一樓,往北整齊排列東二樓、東三樓。
此三幢樓,皆為兩層,前後相連,上下相通,宛若迷宮。
東一樓、東二樓、東三樓之間,有兩個庭院,東二樓中間有過道,將前後兩個庭院連通。東二樓中間的這條過道,曾經是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的舊居。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朱千華先生一家五口人(父母、妹弟),就生活在東二樓中間的這條過道里,前後生活了五年時間(從1980年―1985年)。當時,此過道有後牆封閉,成為一間居室。居室內再砌牆,分成前後兩小室,作民房用。
朱千華簡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當代著名作家。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特約作家。
代表作有《水流花開:南方草木札記》、《嶺南田野筆記》、《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等。
----------------------------------------------------------------------------------------------------
騎馬樓與片石山房
騎馬樓的東山牆,是與片石山房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片石山房被譽為人間孤本。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二十載:片石山房內“二廳之間,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傳為石濤和尚手筆”。石濤是揚州畫派的宗師,為揚州八怪的先驅者。石濤遍訪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晚年僑居揚州,留下疊石的人間孤本――片石山房。
當年,朱千華居住此園,那時他還在揚州市第三中學讀書。後來,在他許多回憶何園生活的文章中,片石山房是最難忘的一處聖地。他每天早上在片石山房讀書。那些山石、庭院、桂花樹都長成了他的文字。
但是,現在的片石山房,已完全面目全非。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疊石。這樣一來,山石規模比以前龐大,可怎么看,都看不到石濤疊石原來的韻味了。
-------------------------------------------------------
何園鳥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