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寅

馮文寅,男 ,生於1962年,蘇州市人。畢業於蘇州市中山美術進修學院。自幼隨父親及其祖父學藝,現為蘇州市工藝美術師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金銀絲鑲嵌技藝傳承人,與其兄馮文祥共同創辦了馮氏鑲銀工作室。其作品收錄入蘇州相城非遺館內,並受邀成為該館金銀絲鑲嵌技藝榮譽指導。

人物生平

1997年,與其兄馮文祥一起創辦了馮氏鑲銀工作室。

2006年,紫檀鑲銀絲《八仙過海》大摺扇榮獲了蘇州市工藝美術精品展銅獎;

2009年,紫檀鑲銀絲《八仙過海雙面異樣》大摺扇榮獲了慶祝建國六十周年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展銅獎;

2010年,紫檀鑲金銀絲巨型宮扇《太平有象》獲得江蘇省2010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2014年,江蘇省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囍》獲金獎

2014年,作品《太平有象》與雙面異樣《八仙過海》收錄於相城非遺館內。

個人作品

作品姑蘇繁華圖

畫芯部分寬1.85米、高70厘米,古色古香、氣勢不凡。

創作這幅畫的是馮文祥、馮文寅二位大師,他們介紹,從設計構思到收工,這幅畫整整耗時3年。

為了體現《姑蘇繁華圖》的歷史感,他們首先選用上好的烏木,做成56片竹簡,然後在竹簡上鑲嵌金銀絲。明清時期,閶門曾是蘇州一二等繁華地,烏木上雕琢,一邊雕一邊將銀絲嵌入,最終原來畫作中的648個人物、80多艘船、300多間房屋等,全部細緻地呈現了出來。

“採用的銀絲是製作秤桿刻度線的那種,但是買回來後要加工壓扁它們,形成最細0.23毫米,最粗0.3毫米的銀絲,純粹靠銀絲來表現畫面的密和疏、虛和實。”

作品雙面異樣八仙過海

這幅《姑蘇繁華圖》一共消耗了2500多米銀絲,“閶門”兩個字則使用了金絲鑲嵌。

雙面異樣《八仙過海》 雙面異樣《八仙過海》扇子展開100cm,高65cm。一面設計圖案為“八仙過海”,相傳八仙為赴瑤池慶壽而渡海,寓意延壽萬年,仙壽同慶。另一面是“鹿鶴同春”,中國神話傳說鹿為長壽的仙獸,中國古代為官食祿,祿含高位之意。寓意富貴夫妻青春不老。巧妙的設計成雙面異樣,空白處布滿錦地紋拉孔達到了透的效果,給視覺帶來了豐富而舒適的感覺。傳統的題材密疏有致的銀絲布局。兩塊大邊上各鑲上四片象牙,在牙上刻上線刻雙字“八仙過海”和“鹿鶴同春”,其這個扇邊的都以錦地紋密密麻麻的嵌滿銀絲,扇邊下貼上櫻木、兩粒象牙鉚釘蓋鑲在扇釘,其色彩形成都變化使人感觀上得到了美的享受。該作品與落地大宮扇《太平有象》收錄於相城非遺館內。

作品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高1.7米,寬80公分的巨型宮扇,以鏤雕的技藝做出的扇面“百壽圖”,寓意“百壽安康”;框線雕刻成竹編圖案與扇子中央寶瓶結合,寓意“竹報平安”;扇子的須框是鏤雕技術刻成的枝梢和喜鵲,寓意“喜上眉梢”;扇墜設計成古代樂器罄的形狀,和著裝飾牙雕而成的雙魚,寓意“年年有餘”;扇中最顯眼的莫過於寶瓶,一面是用“銀片實填”、“粗細絲嵌制“”的“和合二仙”。“荷”與“和”、“盒”與“合”同音,取和諧好合之意,另一面是金絲嵌制的三隻神態生動的山羊,寓意“三陽開泰”等等。中國的民俗文化愛喜慶,這也就這件巨型紫檀浮雕嵌銀絲宮扇無愧於“太平有象”這個巨大的“好口頭”了。寓意“福壽雙全”的蝙蝠、壽桃,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鵲等融入其中,更將金銀絲鑲嵌、鏤雕、玉雕等多種傳統工藝熔於一爐。《太平有象》的選材上,除了選用上好的紫檀木作為主體,以金銀絲作為鑲嵌主體之外,還匯聚了綠松石,瑪瑙,珊瑚,象牙,白玉,蜜蠟,野牛角和螺鈿等。可謂“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同時,在《太平有象》的製作工藝上,除了金銀絲鑲嵌外,還運用了銀片實填,玉雕,牙雕,木雕,鏤雕和大漆等幾十種技法,數十種工藝。該作品雙面異樣《八仙過海》收錄於相城非遺館內。

作品囍

《囍》衣食飯碗 衣食飯碗是民間舉辦婚禮出嫁女兒的陪嫁的嫁妝之一,有各種材質製作。如:玉、金、銀、瓷等等製作而成,他的作用是表示吉利,主要是長輩門對新人們的祝福和未來的美好生活。寓意著富貴如意。喜,盤中鴛鴦戲水,祝願夫妻和合。盤正面的喜字加門框為喜盈門。盤側面喜字加梅花紋飾寓意為喜上眉梢。喜碗上有鴛鴦雙喜、富貴牡丹、童男童女、雙蝠紋飾。喜匙上有如意雙喜。喜碟上嵌有和如意雙喜紋飾。筷子上嵌有無盡結和雙喜,寓意著生活美好、健康長壽、美滿幸福。筷擱上雕款了象的紋飾,表示吉祥如意。

作者精心設計以上各種檀案,容入了很多喜慶文化色彩,並採用了上等的名貴小葉紫檀精心製作,並用多種天然輔助材料:家、銀、螺鈿等加上作者的思想技能精心製作而成。

相關報導

銀絲嵌這種工藝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是在銅器上嵌銀絲,叫做“錯金錯銀”。到了明末,工藝師們開始在硬木上製作,但一直以來都只是其它工藝的陪襯,比方說在檀香扇、樂器上鑲嵌金銀絲。“我爺爺覺得,這應該是一門單獨的工藝,所以他的作坊專門做金銀絲鑲嵌工藝品,‘馮振興’ 這塊招牌到如今已有120多年,這個規矩仍未變。”

馮文寅回憶,小時候他們弟兄四個都跟著父親學藝,如今只有他和大他8歲的二哥馮文祥兩人全身心投入在銀絲嵌手藝里。雖然傳統手工藝難再恢復以往的風光,但兄弟兩人卻並沒有就此消沉,而是在家傳手藝的基礎上,又有了創新。

銀絲嵌是將銀絲壓扁,再用錘子將其敲打嵌入在硬木上刻好的線條中,然後用砂紙打磨光滑,最後上漆。因為要確保嵌入後嚴絲合縫,因此銀絲必須極細。這也就決定了銀絲嵌只能勾勒出圖案線條輪廓的局限性,比如樹葉只能勾勒出線條和筋脈,書法作品只能用雙鉤技法。

馮文寅和二哥並沒有被這種局限性所桎梏。從2008年開始,兩人嘗試著在硬木上嵌銀片。先在銀板和硬木上描出完全一樣的圖案,再分別刻出來,銀板上陽刻,硬木上陰刻,但必須完全吻合,能夠嚴絲合縫。刻好之後,用膠水將二者粘牢,再打磨上漆,兄弟倆給這套工藝取名“銀片實填”。

相比於簡單的銀絲嵌,“銀片實填”使得兩人的作品風格更加豐滿。但也更加耗費精力,製作一個筆筒,就要耗費一個月的功夫。如今,60歲的馮文祥和52歲的馮文寅除了接一些訂單之外,將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銀片實填”作品上。“現在我們主攻文房四寶,希望能夠製作一些能夠傳承下去的精品。”馮文祥介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