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村[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馮村]

馮氏源出於姬姓,相傳周文王姬昌等十五世之後裔受封於馮城,故址在今河南滎陽縣,以封地為姓。新安馮氏始於馮子華,於良貞元間(785-805)任歙洲刺史,臨政明敏,深得人心,古稀之年卒於官,葬歙南三十四都,為新安一世祖。其生子二,名延普,延韶。長子延普於唐鹹通六年(865)愛其白沙街(估計是現時浩寨鄉之古名)山水秀麗,築室定居,為績溪馮氏始遷祖。延普傳十六世,有馮達者,元時隨父避亂遷於績溪城內東關,為東關始遷祖。浩寨、火燒坦、馮村下、新川等十多處自然村的馮姓,大多是馮村始遷祖的派系。

馮村歷史上有號稱“十里馮村鋪”之譽,是明代績溪十鋪之一,曾設巡察司,是歷史嶺北的政治中心,在績溪是開族較早的村莊之一,有近1300年的悠久歷史,更是翬北之先民。估計現在之浩寨、白沙、火燒坦、馮村、馮村下一帶,延普始遷白沙時,以姓定村,即是馮村之始的範圍。據文字記載,馮氏在白沙開族後,家族不夠興旺,元時戰亂,時族人重建家園,“白沙街、火燒坦,遭元兵起火之餘,居址已蕩然,求其所以為安者,則莫若今之上馮村也”。新安馮氏始祖,原籍山東棗州,為後漢馮異(號大樹將軍)的後裔,馮異以好學、謙讓著稱於世。故馮村的祠堂原有對聯稱:“大樹將軍第、兄弟翰林家”之句和“大樹弟”府舍。中屯馮氏的祠堂,也稱“大樹堂”。

歷史沿革

營造新馮村時,馮氏宗譜載:本堪輿之說,營“天門”與“地戶”,求水口之龍脈與吉利(註:國外徽學研究者,稱其為環境科學),結果物華而丁繁,一時稱極盛焉。(載《徽州社會科學》雜誌,96年第1期19頁)村族發展為一祠六廳(族分六支,各有支廳(祠))。馮氏族譜序:“人本為祖,水本為源,人非祖不有所,水非源不有淵”,這就告誡子孫:作為氏族傳人,要清本溯源,不可“數典忘祖”也。1989年,馮村被批准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區單位,而青史留芳。

馮村“三絕”

群山環繞的古馮村,古樸幽雅,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樸實,它充滿靈性和神韻雄渾,講求風水的徽人,在馮村的祖先中,更顯出特別的重視和顯著的特色。有“獅象把門、龜蛇守護”之稱,獅的雄威,象的慈祥,龜的長壽,蛇的潔靜,象徵著古老馮村庶民的祈禱。村中有六景留人,即望君山、異峰尖、五龍洞、舍雞石、七星趕月和雲莊書院。古老馮村的昨天,有許多值得今人認真破譯和研究的。村中一條長約三、四百米的槐溪,是馮村風面貌構建思維中的 一顆璀粲的明珠,它象一條純白玉帶,系繞馮村,從頭到腳,潔白秀麗,橫跨著十餘座花>崗岩拱橋,皆有石凳、石椅,有的還有精製“美人靠”。槐溪兩邊,寬暢的石板大道和清一色的徽派建築,白牆、黛瓦、馬頭牆,特別是眾多官宦府第,更顯得村莊的繁榮與高雅,是績溪不可多得的“小橋、流水、人家”,是一處典型的徽州“花園”人家的村莊,是一幅絕妙的自然山水精彩圖畫,是古馮村“一美、二多、三絕”的第一美。

“二多”:是“府第多、古建多”。府第多,已有專章下述,這裡說“古建多”,當然歷史滄桑,今非昔比,但歷史上的繁榮和遺存,仍不惜古建多,個性強、規模高的強烈映照。1993年11月,國家著名建築專家鄭孝燮先生考察後讚譽:“馮村環境優美,有很多典型的徽派建築,不可多得,極須保護。”這裡摘取有文字記錄的兩處作為例證之:縣檔案館藏馮村族譜抄本中,有 一篇臨清堂記:“君主家,於君主心者,告之是溪之流,千緒萬端,莫不瑩然清澈,豈不以其源之清乎,君家若鼻祖以及君之身,皆世以清白傳矣……”這裡雖然是說“為人修心”之道,但它反照了堂主是一戶人家,建築肯定非同一般,書香之濃,迎面而拂。臨清堂詩賦多至22首,摘一首:

華堂新構瞰溪流,太極中涵萬頃秋。 光與簾籠相上下,天隨星斗共浮沉。

一塵不向空中香,萬家都於物外求。 濯正濯纓能自取,何須洗耳動巢由。

邑人汪溥題 “光與簾籠相上下”,描繪出建築之華雍,在大紅燈籠高掛,窗簾垂布,詩樂琴書,點出了華堂(臨清堂)之美。另據村人馮華清(時年75歲)等四人,於1985年整理的馮村史料,現由其子馮志堅保存,史料中記有:有一大戶人家,築有“梅園齋”,種植梅樁百餘,是一所私人花園。可見窺見其家建築也非一般。

“三絕”,即華表、槐樹、拱橋之三絕。

華表九根,是由花崗岩製作的石圓柱,頂端圓蓋帽之形,豎立在槐溪兩岸,長兩米餘,村民稱為“系馬柱”,也有傳說這些華表,也用作“天燈”照明的掛靠物。華表明代稱“擎天柱”。古時是名為“誹謗木”,是號召大眾“納諫”的象徵。可見馮村祖先的文明內涵。槐樹九株,明嘉靖時種植,村中老翁說株株茂盛、壯大,直徑多為60公分左右。取“以友人也者,友其德也”之義。

拱橋,是馮村“九槐十三橋”,內傳績溪,外揚徽州而出名,一個村莊中有13座橋,在績溪是唯一的,在老徽州一府六縣中,僅次於婺源的三怪之一--坑口潘村,有一百座橋。橋是與城市與鄉村,被譽為標誌性的勝景之一。宋朝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名畫,最醒目處就是一橋飛虹。馮村十三橋的名錄是:龍門、雲莊、安仁、崇禮、大樹、崇義、尚德、荷花、綠荷、紅橋、北山、獨山共13橋。其中據族譜抄本中記,《嘉靖辛亥重建龍門橋記》云:棟字蟠踞兩寺,對峙一澗中流,白虎翼之,龜冢走龍抱以鼻端擁一墩,墩下峽口……而架雲橋,名曰龍門橋,橋上構亭書楹作屏障。“龍門橋之旁有文昌閣和觀音閣,年例觀音會。它建於岩石的夾峙之中,橋下有一巨石橫垣,石中有洞,直徑尺余,溪水穿石,銀翻浪卷。橋上構廊一座,建置“美人靠”,一面朝屏障,一面臨溪水,閒時聊座,溪水潺潺,洞窗明月,笑語迭起,相映成趣,山水文彩,如詩如畫,令人陶醉。鮮為人知的是槐溪河底,全由花崗岩石鋪就,可見古人的環保與防患意識之超前,既反映村族經濟的繁榮,也物證了村人崇尚公益事業的公共衛生之高風亮節。府第、拱橋、牌坊、廊亭,華表、槐樹、流水清泉,細語輕歌,宛如一曲古典建築的交響樂,遊人至此,一睹為快,流連忘返,難分難離。

府第之家

府第是皇室欽賜的名門房宅,是官宦之家的殊榮。其雄渾氣派,造型別致,古典高雅,威嚴之尊,令人肅然起立,仰慕敬佩。馮村府第名門之多,堪稱績溪唯一。依次有大夫第、協政第、刺史等、登科等、大樹等、旌封第、五馬第、州牧第、司馬第等。村人進士馮 於明代中舉成化戊戌(1498)科進士,官至兵部車駕司主事司馬,忠於朝遷,政績顯赫,受到皇賜在縣城和村中樹立牌坊,流芳百世,其登庸進士坊,是1479年為馮進士所立,至今有500多年的歷史,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史實看,馮中舉進士和任職後,官場得意與順利,可能當時馮村很繁榮,人才濟濟之因,所以馮中舉進士第二年,就立了“登庸坊”,據傳“司馬第”,就是皇賜的馮官府,應該是理中之事。次是“大樹第”,該是馮某宦官,取先祖馮異,號大樹將軍之名義而延的門第官廳。馮氏祠堂曾有一副對聯:“大漢將軍第,兄弟翰林;皇明馬家,欽點主事。”馮村民國23(1934)年,村中為“雲莊國小”舉辦五周年紀念活動,並印行紀念書刊,縣城知名人士胡運中題聯有“此地宗支承大樹第”之來由。再次“州牧第”,是馮村官府門第多的史實證據,其門眉有磚刻“州牧第”之題名,其建築為明代遺存,其規模與風格不同於一般的官廳,其面積為200多平方米,分上下兩進,中為天井,均為花崗岩磨石輔成,名溝流水,它的最大特點是上進比下進地高約1米左右,上進全為廳堂,下設房舍,下進兩廂,設有小房。此廳第看來為專事接待官場政要,知交貴客,大事喜事和詩書琴畫及休閒專用。在接待要人、貴賓、知交,賓主坐在上進之中,旁依廳堂字畫和古典家俱、裝飾品之擺設,雙限平視左右與前方,更顯出賓與主的至尊與威嚴,為官廳之獨到之處。

官宦名錄

馮神佑 宋,中舍書人。 馮汝龍 宋,河南府推官。

馮重乙 宋,郡教諭。 馮哲明,廣西柳州衛經歷。

馮汝謹 明,江西臨安府經歷。 馮汝漠 明,魯府典儀。

馮汝獻 明,山東莒州知州。 馮 藻 明,山東兗州訓導。

馮永厚 明,湖南州同知。 馮永傳 明,益府典膳。

馮尚志 明,景州州判。 馮永燭 明,選州同知。

馮永璋 明,候補布政司理問。 馮景稔 明,候補光祿寺署正。

馮以俊 明,廣州府同知。 馮文郁 明,候補布政司理問。

馮 彩 明,鴻廬寺序班。 馮端禮 清,浙江、江西巡撫。

馮景秀 清,五品提舉,補督糧府 馮端寅 清,試用通判。

馮朝相 清,廣州府知府。 馮端仁 清,直隸州知府。

馮光鼎 清,廣州府知府。 馮景厘 清,廣州巡檢。

馮永祜 清,灤州知州。 馮毓麟 清,郴州直隸知州

馮遷獻 清,奉直大夫。 馮瑞琴 清,朝義大夫。

馮 曉 清,歲貢。 馮自新 清,歲貢。

馮少美 清,武舉。 馮正達 清,武舉。

據名錄資料的不完全統計,馮村宋時有進士5名,明時有進士3名,清時有進士6名,含旅外1名,總計14名。宋、明、清時代,任州府官職的共37名,在縣級任縣丞、知縣、巡撫等職官,有資料根據的約在一、二十名之數。古馮村是昌明翬北的一個人才輩出的名村,可謂繼龍川坑口“進士村”之後又一個“進士村”。

牌坊之最

牌坊又稱牌樓,被公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具有悠久歷史的華夏文明的一個典型標識,成為代表古老中華文化一種獨特的地位。在國外,華人後裔的聚集區,唐人街、中國城、中華街,大都建有牌坊,凸現炎黃子孫的特色氣派,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物化。

馮村,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不過千丁的古老小村,歷史上 有記載的牌坊有7座,現存2座。其“最”是有全徽州最早的牌坊和全縣稀少的百歲坊。

馮進士的登庸坊,俗稱進士坊,是馮與坑口戶部尚書胡富是同科進士,胡富迄到死後兩年才立尚書坊,比登庸坊遲45年,奕世坊也是胡宗憲死後三年才立的。巧合成三牌坊的“一、二、三”,馮中舉進士後一年立坊,胡富死後兩年立坊,胡宗憲死後三年立坊。

百歲坊,是為馮光燭之妻壽高103歲而立。據縣誌稱,百歲坊全縣只有5座,馮村占1座,可謂珍稀可貴之。馮妻曹氏,壽滿百歲有三,子孫數10人,五世同堂,嘉慶9年(1804)恩賜綢緞銀兩,其曰:“貞壽之門”,坊聯為:“壽蔭全家福,恩嘉五代榮”。此坊為楠木製造,俗稱木牌樓,也堪珍稀可貴的皇賜族封尚義之門。

現存的大夫坊,是明嘉靖間為馮蘭官任山東莒州而榮建。馮靖歷史上還在縣城東立步蟾坊,現無存。“蟾”是月亮的代稱,“步蟾”即是步入月宮,也即青雲直上,飛黃騰達之意。馮之父馮義觀,幼喪父,事業謹,好善樂施,熱愛公益,友愛弟侄,終身不析產。明景泰間(1450-1465)舉例冠帶,賜恩榮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