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馮並1945年生,又名馮竝,中共黨員,祖籍河北陽原。
《經濟日報》原總編輯,副部級。中國作協會員、高級編輯;國家有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執行副會長,中國經濟報刊協會會長。
個人簡歷
1968年參加工作,先後任寧夏日報文藝部記者、編輯。
1979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
1980年人民日報社文藝部、評論部工作。
1986年任經濟日報社評論部主任。
1993年調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任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
1996年任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後任總編輯。
2005年任中國經濟報刊協會會長。
2006年兼任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執行副會長。
2007年兼任新傳媒產業聯盟主席。
著作
馮並著作和作品有散文集有《不落的琴聲》、《塞上明珠》;雜文集《新葉集》,以及《馮並評論集》、《馮並雜文選》、《馮並通訊集》、《文藝副刊史稿》、《經濟隨筆》等;此外還有200萬字的新聞評論、經濟評論、長篇述評《大戰略》、《大邊貿》及上百萬字的報告文學等。
辦報之路
馮並大學畢業後,做過教師,也做過文化部門的新聞幹事,1981年,馮並在社會科學院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人民日報》文藝部,而後調至《經濟日報》。每一個學習或工作階段對於馮並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馮並認為,“第一個對自己的新聞生涯有重要影響的媒體,是遠在西北塞外的《寧夏日報》”。《寧夏日報》使馮並進入了新聞界,邁上一條辦報之路。無論在哪一個階段,馮並都沒有放棄摸索和學習,謙虛的學習態度為馮並後來成為一個“多面手”打下了根基。在寧夏,馮並愛好文學,結交了許多文學成就突出的良師益友,經常進行一些文學創作;在北京社科院研究生院學習時,結交了一些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從許多優秀的老師、同學身上開闊了視野,汲取了學問;在人民日報文藝部,於散文、詩歌之外,鍛鍊了寫雜文的能力,以雜文新秀著稱,也為馮並後來做評論埋下了伏筆;從《人民日報》到國務院人事勞動部工作,三年的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的職業生涯,使馮並對經濟學和經濟報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是馮並由文藝步入經濟和經濟報導的源頭;《經濟日報》更是馮並的一個大課堂,在這裡馮並真正接觸了新聞,安崗引導馮並走入新聞的世界,范敬宜給馮並開闢了評論的廣闊天地,後來商德和艾豐的辦報經驗也給馮並提供了寶貴的思路,促進了馮並對深度報導的認識。
馮並在摸索中堅定了在新聞道路上的決心,也逐漸提高了自身的多種素養,既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創作了《不落的琴聲》、《塞上明珠》、《新葉集》;又在經濟領域有所成就,創作了《日本——融東西方為一體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等經濟學著作;在新聞理論方面,馮並的《中國文藝副刊史》被方漢奇讚譽為“填補新聞與文學史空白之作”。
馮並有著多年的新聞經驗和豐富的學科經歷,從《馮並雜文選》、《馮並評論集》、《馮並通訊集》、《經濟隨筆》到2004年新出版的《改版》,一本本著作記錄著馮並的新聞歷程,從文藝部編輯到《經濟日報》記者、評論部主任、副總編輯再到今天的《經濟日報》總編輯,馮並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的新聞足跡,記錄下自己對新聞工作的實踐貢獻和理論思考,也記錄下《經濟日報》的一段歷史,更表現出馮並對新聞工作孜孜不倦的進取追求。
馮並的辦報思想來源於新聞前輩的先進經驗,來源於自己豐富的學科基礎,更來源於自己的新聞實踐,在採訪、策劃、編輯、經營方面,馮並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創新的思維。《經濟日報》是一份較早進入報刊零售市場的黨報,馮並以“三貼近”為主導思想,發起了一場改版運動,力圖真正創辦一份貼近民眾的市場化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