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病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主要危害馬鈴薯幼芽、莖基部及塊莖。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症狀

主要為害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爛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後染病初植株下部葉子發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一6cm。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有紫色菌絲層,有時莖基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1—5mm)形狀各異的塊狀或片狀、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輕病株症狀不明顯,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片捲曲。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ti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初生菌絲無色,直徑4.98—8.71u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處多縊縮,並具1隔膜,新分枝菌絲逐漸變為褐色,變粗短後糾結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後變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 0.5—5mm。菌絲生長最低溫度4℃,最高32—33℃,最適23℃,34℃停止生長,菌核形成適溫23—28℃。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病薯上的或留在土壤的菌核越冬。帶病種薯是翌年初侵染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該病發生與春寒及潮濕條件有關,播種早或播后土溫較低發病重。該菌除侵染馬鈴薯外,還可侵染豌豆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渭會、高原系統、勝利1號等較抗病。
(2)建立無病留種田,採用無病薯播種。
(3)發病重的地區,尤其是高海拔冷涼山區,要特別注意適期播 種,避免早播。
(4)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
(5)實行2—3年以上輪作,不能輪作的重病地應進行深耕改土,以減少該病發生。
(6)種植密度適當,注意通風透光,低洼地應實行高畦栽培,後及時排,收穫後及時清園。
(7)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2%惡甲水劑(克枯星)3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此外用30%倍生乳油200一375mg/kg灌根,也有一定防治效果。也可施用移栽靈混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