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蔔絲核菌病
主要為害根部。發病初時,在肉質根表面產生污垢狀的小斑點,不斷擴展成不規則形、水浸狀、褐色病斑。濕度大時,病斑上生有污白色蛛絲狀菌絲,病斑也軟化腐爛。病斑多在肉質根的上半部出現,向上擴展至葉柄基部,使葉柄基部變褐色,呈立枯狀。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胡蘿蔔絲核菌病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半知菌亞門。
生理生化特徵:菌絲生育溫度為10~35℃、適度為25℃。
危害對象:胡蘿蔔、馬鈴薯、菜豆。
危害部位:主要為害梅雨季節收穫的春播短根胡蘿蔔根部。
分布:各蔬菜產區
形態特徵
菌絲褐色,在分枝處有縊縮,離此不遠處形成隔膜;菌核無定型,以菌絲與基質相聯合,褐色至綜紅色,表面粗糙,內外顏色一致,表層細胞小,但與內部細胞無明顯不同,通常掩埋於與菌絲中,彼此以菌絲相聯。
侵染循環
病菌由菌絲和菌核構成.菌絲互相交織,形成菌核。菌核附在根部,呈暗褐色,為不整齊的板狀。除胡蘿蔔外,還侵染馬鈴薯和菜豆。菌核或菌絲可以附在土壤中的有機物上存活數年,經土壤傳染。
發病條件
發生於春播夏收栽培型.而夏播冬收型較少見.尤其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多雨年份、病害嚴重。
危害症狀
根部表面出現水漬狀小斑點,不久後擴大為不規則形褐色水漬狀病斑病斑上生成灰白色蜘蛛巢狀菌絲,病斑軟化而腐爛。病斑常見於根上半部。嚴重時,葉柄基部呈立枯狀。
防治方法
常避免連作,實行輪作3年以上,但不可同馬鈴薯和菜豆輪作。多發病田,可改作冬季收穫型.可能發病的地塊、要在播前消毒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