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田間表現症狀複雜多樣,常見的症狀類型可歸納如下:(1)花葉型。葉面出現淡綠、黃綠和濃綠相間的斑駁花葉(有輕花葉、重花葉、皺縮花葉和黃斑花葉之分),葉片基本不變小,或變小、皺縮,植株矮化。(2)卷葉型。葉緣向上捲曲,甚至呈圓筒狀,色淡,變硬革質化,有時葉背出現紫紅色。(3)壞死型(或稱條斑型)。葉脈、葉柄、莖枝出現褐色壞死斑或連合成條斑,甚至葉片萎垂、枯死或脫落。(4)叢枝及束頂型。分枝纖細而多,縮節叢生或束頂,葉小花少,明顯矮縮。

症狀

常見的馬鈴薯病毒病有3種類型。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花葉型:葉面葉綠素分布不均,呈濃綠淡綠相間或黃綠相間斑駁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全株矮化,有時伴有葉脈透明;

壞死型:葉、葉脈、葉柄及枝條、莖部都可出現褐色壞死斑,病斑發展連線成壞死條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或 萎蔫脫落;

卷葉型:葉片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翻轉,變硬、革質化,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 此外還有複合侵染,引致馬鈴薯發生條斑壞死。

輕花葉病:由X病毒引起,並常與其他病毒負荷侵染。病株生育正常,僅葉片表現出不同的斑駁或輕微花葉,氣溫過高、過低時症狀都易隱蔽。

病毒由汁液接觸傳染。

重花葉病:病株上的葉脈、葉柄及莖均有黑褐色壞死條斑,並發脆易折。感病初期葉片呈現斑駁花葉或有枯斑,以後背面葉脈壞死,甚至沿葉柄蔓延至主莖。主莖發病時產生褐色條斑,導致全葉萎蔫,但不脫落。重花葉病由Y病毒侵染引起。我國發生的馬鈴薯退化,主要由這兩種病毒複合侵染所致。

通常是接觸傳毒,主要是汁液接觸傳染,健康植株在田間經風吹、動物來回走動、機械作業均有可能傳毒,切刀也可以傳染。昆蟲中以咀嚼式口器的蝗蟲可以傳毒。其他昆蟲不傳病。

馬鈴薯卷葉病:馬鈴薯卷葉病是由馬鈴薯卷葉病毒引起的,是導致馬鈴薯退化最嚴重的病毒。最初症狀是由蚜蟲傳播引起的。初期表現症狀為植株上部葉片,特別是小葉基部捲曲,這些葉片趨向直立且通常為淡黃色。有的品種發病葉片的顏色可能是粉紅色、紅色或紫色。若是後期感染則葉片變硬、革質化、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次生症狀(受感染後)上部葉片發白,有時葉片背面變為紫色。

被卷葉病毒感染後結的塊莖比健康植株個頭小,數量少,有可能使塊莖尾部薯肉發生褐色色變。首先是在臍部薯肉由淺褐色變暗褐色。維管束組織細胞有選擇的死亡。把莖塊切開,薯肉有淺褐色網紋,稱為網狀壞死。網狀壞死可以在田間和進庫後幾個月繼續發展。

卷葉病主要是由蚜蟲傳染,傳毒介體主要是桃蚜,汁液接觸不能傳染。蚜蟲在病柱上吸食後。需經過24~48 h的一個潛伏期才能傳播,但不能傳給下一代。另外,栽種帶毒種薯也能傳播病毒。植株在生長期間通過蚜蟲傳播,進一步擴大蔓延和進行再次侵染,生長後期病毒主要在薯塊里越冬。

馬鈴薯皺縮花葉病:馬鈴薯的皺縮花葉病是由X和Y2種病毒複合侵染引起的。單純的PVX侵染馬鈴薯後發生輕微花葉、葉片大小和健株無異或稍有縮小。單純PVX在馬鈴薯上也表現為花葉以後再形成黑色或條斑。兩者複合侵染時即發生皺縮花葉病。

皺縮花葉病主要是由帶毒種薯傳染的。病株所產生的種薯都含有病毒。X病毒通過接觸傳染。這種病毒在塊莖中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數植物都已患病。因此,決定皺縮花葉病是否發生和發生輕重關鍵在於Y病毒起的作用。Y病毒不僅可以通過汁液接觸傳染而且蚜蟲也能傳染。蚜蟲以桃蚜為主,因此皺縮花葉病的發生與蚜蟲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帶有皺縮花葉病毒的種薯播種後,幼苗長大後就是病株。然後在田間通過蚜蟲進一步擴大蔓延和進行再次侵染,生長後期病毒主要是在薯塊里越冬。

病原

馬鈴薯X病毒 (Potato virus X 簡稱PVX)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症,有時產生斑駁或環斑,病毒粒體線形,長480一580納米,其寄主範圍廣,系統侵染的植物主要是茄科,病毒稀釋限點100000~1000000倍,鈍化溫度68一75C,體外存活期l年以上。

馬鈴薯S病毒 (Potato virusS 簡稱PVS),在馬鈴薯上引起輕度皺縮花葉或不顯症,病毒粒體線形,長650納米,其寄主範圍較窄,系統侵染的植物僅限於茄科的少數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一10倍,鈍化溫度55一60C,體外存活期3一4天。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A病毒 (PotatovirusA簡稱PVA)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或不顯症病毒粒體線形,長730納米,其寄主範圍較窄,僅侵染茄科少數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0倍,鈍化溫度44~52C,體外存活期12一18小時。

馬鈴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 簡稱PVY),在馬鈴薯上引起嚴重花葉或壞死斑和壞死條斑,病毒粒體線形,長730納米,該病毒寄主範圍較廣,可侵染茄科多種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00一1000倍,鈍化溫度52一62C,體外存活期1~2天,

馬鈴薯卷葉病毒 (Potatolea行ollvirus簡稱PLRV)病毒粒體球狀,直徑25納米。該病毒寄主範圍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馬鈴薯上引起卷葉症,病毒稀釋限點10000倍,鈍化溫度70C,體外存活期12一24小時,ZC低溫下存活4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馬鈴薯。

發病特點

病原為病毒等,毒源種類包括病毒(占多數)、類病毒、植物菌原體多達30餘種,我國已知的毒源種類有10種以上。常見而重要的有:(1)馬鈴薯X病毒(簡稱PVX),或稱馬鈴薯普通花葉病毒,引起輕花葉,有時產生斑駁或壞死斑,寄主廣,可借汁液傳毒和菟絲子傳毒。(2)馬鈴薯Y病毒(簡稱PVY)。或稱馬鈴薯重花葉病毒,引起重花葉或壞死條斑,寄主較廣,藉助蚜蟲(主)和汁液傳毒。(3)馬鈴薯卷葉病毒(簡稱PLRV),引起卷葉,寄主主要是茄科作物,藉助蚜蟲(主)和莖嫁接傳毒。(4)馬鈴薯S病毒(簡稱PVS),或稱馬鈴薯潛隱病毒,引起葉片皺縮,或不顯症,或後期葉面出現青銅色及細小枯斑,寄主僅茄科少數植物,借汁液摩擦傳毒。(5)馬鈴薯A病毒(簡稱PVA),或稱馬鈴薯輕花葉病毒,引起花葉、斑駁、泡突,或不顯症,寄主範圍窄,藉助蚜蟲(主)和汁液傳毒。此外,還有黃瓜花葉病毒(簡稱CMV)、菸草脆裂病毒(簡稱TRV)、苜蓿花葉病毒(簡稱AMV)等。這些毒源主要來自種薯和野生寄主上,帶毒種薯為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種薯調運可將病毒作遠距離傳播。病薯和病種子(個別)長出的植株一般都有病。在植株生長期間,病毒通過昆蟲或汁液等傳播,引起再侵染。高溫特別是土溫高(>25℃),既有利於傳毒蚜蟲的繁殖和傳毒活動,又會降低薯塊的生活力,從而削弱了對病毒的抵抗力,往往容易感病,引起種薯退化。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在近年國內推介的近40個馬鈴薯品種中,表現抗卷葉病毒的有:中薯3號(中抗,中國農業科學院育);東農303、304(東北農學院);克新1號(高抗)、2號、3號、4號(黑龍江);虎頭、躍進、豐收白(河北);烏盟601、呼薯1號(內蒙古);高原4號、7號(青海);隴薯1號(甘肅);寧薯1號(寧夏);中心24、中薯2號(高抗,中農院);費烏瑞它(荷蘭引)等。表現抗Y病毒的有:東農303(高抗)、304;克新1號(高抗)、2號、3號、10號;躍進、壩薯9號、10號;呼薯1號;隴薯1號;中薯2號、3號;疫不加(波蘭引);費烏瑞它(荷蘭引)等。表現抗X病毒的有:克新2號、3號;隴薯1號;中薯2號、3號。表現抗皺縮花葉的有:魯馬1號(山東);克新4號(不感染);豐收白(不感染)。值得指出的是,中心24對X、Y病毒都不抗,但對馬鈴薯癌腫病(病原為鞭毛菌亞門真菌)卻表現高抗。

束頂症狀 束頂症狀

傳播途徑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以上幾種病毒除PVX外,都可通過蚜蟲及汁液摩擦傳毒。田間管理條件差,蚜蟲發生 量大發病重。此外,25℃以上高溫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於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或傳病,從而利於該病擴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涼山區栽植的馬鈴薯發病輕。品種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會影響本病的發生程度。

防治方法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所致的種薯嚴重退化,產量銳減,已成為發展馬鈴薯生產的最大障礙。防治本病應以抗病育種為中心,抓好下述環節:

(1)建立無病留種基地(品種基地應建立在冷涼地區,繁殖無病毒或未退化的良種)。

(2)採用無毒種薯,各地要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原種田應設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並通過各種檢測方法汰除病薯,推廣莖尖組織脫毒,生產田還可通過二季作或夏播獲得種薯。

(3)一季作地區實行夏播,使塊莖在冷涼季節形成,增強對病毒的抵抗力;二季作地區春季用早熟品種,地膜覆蓋栽培,早播早收,秋季適當晚播、早收,可減輕發病。

(4)改進栽培措施。包括留種田遠離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及時培土;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注意申耕除草;控制秋水,嚴防大水漫灌。

馬鈴薯脫毒技術

脫毒種薯生產不同於一般的種子繁育,它要求有嚴格的生產規程,按照各級種薯生產技術的要求採取一系列防治病毒及其他病害感染的措施。在栽植脫毒苗生產微型薯及繁殖各級種薯過程中,應嚴防品種混雜、病毒的再侵染和真菌細菌等污染。

莖尖脫毒技術

毒在植物體內分布是不均一的,越接近生長點(0.1—1.0 mm區域),病毒濃度越稀,因此有可能採用小的莖尖離體培養而脫除植物病毒,White(1943年)首先發現在感染菸草花葉病毒的菸草植株中其生長點附近病毒的含量很低,甚至不含病毒口。在脫毒過程中,對馬鈴薯莖尖組織一般採用改變激素的濃度(主要是生長素濃度)、改變處理時間、採用適宜的培養條件等來提高莖尖脫毒率。

大多數研究表明,馬鈴薯病毒和類病毒脫毒由易到難的順序為馬鈴薯卷葉病毒(PLRV)、馬鈴薯A病毒(PVA)、馬鈴薯Y病毒(PVY)、馬鈴薯M病毒(PVM)、馬鈴薯x病毒(PVX)、馬鈴薯S病毒(PVS)、鍅錘塊莖類病毒(PSTVd),在類病毒中最難脫除的是PSTVd,在病毒中最難脫除的是PVX和PVS。經過組織培養成苗後必須進行病毒檢測,確定其不帶病毒後才能繁殖莖尖苗,生產無毒薯。如不經過病毒檢測,則不宜繁殖推廣。

其他脫毒技術

物理方法脫毒:物理脫毒的常用方法是利用一些物理因素如高溫、x射線、紫外線、超短波等處理種薯使病毒鈍化,可達到脫除病毒獲得脫毒種薯的目的。其中以熱處理鈍化病毒的方法最有效。熱處理可消除馬鈴薯卷葉病毒,這一現象在20世紀50年代已得到證實。將塊莖置於35℃下56 d或36℃下39 d熱處理,可完全除去一些品種塊莖中的馬鈴薯卷葉病毒。在對馬鈴薯進行熱處理的試驗中發現,熱處理的時問長短和溫度高低是脫除病毒的決定因素,其中脫除馬鈴薯卷葉病毒有2種溫度和時間組合,分別是38℃24 d和40℃22 d;最佳熱處理梯度是溫度控制在38℃,時間24 d,馬鈴薯幼苗在該條件下出苗整齊,出苗率高,產量比對照提高18%。

化學方法脫毒:病毒抑制劑可抑制病毒的繁殖和生存,達到脫除病毒的目的,即化學方法脫毒。例如孔雀綠、8氮鳥嘌呤等均能抑制病毒複製。但是病毒抑制劑同樣對植物也產生毒害,即使在非常低的濃度條件下,馬鈴薯植株的生長發育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故化學方法在病毒防治上還難以有效使用。

愈傷組織培養脫毒法:通過植物各種器官或組織誘導產生出愈傷組織,愈傷組織經多次繼代,然後誘導分化芽,再長成植株,可獲得脫毒苗。愈傷組織培養脫毒法的原理是在同一感病的組織記憶體在不感染病毒的細胞群落,這些無毒細胞通過增殖產生無病毒組織。馬鈴薯、大蒜、草莓等植物已獲得成功。馬鈴薯莖尖愈傷組織再生植株中,不含PVX植株的頻率高達46%,遠遠高於莖尖直接成苗植株的頻率。但該法脫毒效果不定,而且愈傷組織誘導產生的植株可能會出現變異,所以使用起來有一定局限性。

利用實生種子生產無毒種薯:許多病毒(類病毒除外)在馬鈴薯種子形成的有性生殖過程中可以被排除。因此,利用馬鈴薯漿果中的種子生產種薯可以不帶病毒。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已把利用種子生產馬鈴薯種薯作為防止馬鈴薯種薯退化的一項重要增產措施。

利用馬鈴薯雜交種子不僅可以自然排除多種病毒,而且利用雜交實生種子具有用種量少、產量高、易運輸、易儲藏、易種植等特點,用其生產的實生薯種薯的健康程度相當於一級脫毒種薯,可就地解決健康種薯問題,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對於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以及無法用組培脫毒技術覆蓋的地區而言,套用該技術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博一。然而,馬鈴薯的種子性狀分離很嚴重。目前在我國種植的實生種子大部分是由科研單位提供的,因為在生產上利用的馬鈴薯種子要求非常嚴格,不僅要有較高的整齊度,還要高產、抗病、品質好,並不是隨便採集的種子就能達到該目標。實踐證明,用種子生產的實生薯種植3年後便無增產優勢。為了保持實生薯的增產作用,3年後需重新育苗生產種薯,及時更換實生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