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讀音
mǎ shé cài
馬蛇菜(馬蛇菜)
詞語解釋
又名馬齒莧。馬齒莧為馬齒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肥厚多汁,無毛,高10~30cm。生於田野路邊及庭園廢墟等向陽處。國內各地均有分布。該種為藥食兩用植物。全草供藥用,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種子明目。現代研究,馬齒莧還含有豐富的SL3脂肪酸及維生素A樣物質:SL3脂肪酸是形成細胞膜,尤其是腦細胞膜與眼細胞膜所必需的物質;維生素A樣物質能維持上皮組織如皮膚、角膜及結合膜的正常機能,參與視紫質的合成,增強視網膜感光性能,也參與體內許多氧化過程。此外,馬齒莧還可作獸藥和農藥;嫩莖葉可作蔬菜等。
馬齒莧常生在荒地、田間、菜園、路旁,分布在我國各地,華南、華東、華北、東北、中南、西南、西北較多。馬齒莧既是蔬菜,又是良藥。
馬齒莧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鈣、磷、鐵、銅、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分。
【註解】
馬齒莧是馬齒莧科一年生肉質草本植物。其植株匍匐,分支多,莖和葉呈肉質、多汁。葉小、互生、倒卵形、全緣、厚而柔軟。花淡黃色,通常3~5朵簇生於枝端,午時盛開。6~8月開花,7~10月結果,種子腎狀卵形、黑色,是一種古籍上早有記載的野生佳蔬。
詞語出處
蕭紅 《生死場》十三:“在一片平地上稀疏的生著馬蛇菜。”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cm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cm,寬0.6~1.5cm,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花無梗,直徑4~5mm,常3~5朵簇生枝端,午時盛開;苞片2~6,葉狀,膜質,近輪生;萼片2,對生,綠色,盔形,左右壓扁,長約4mm,頂端急尖,背部具龍骨狀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稀4,黃色,倒卵形,長3~5mm,頂端微凹,基部合生;雄蕊通常8,或更多,長約12mm,花葯黃色;子房無毛,花柱比雄蕊稍長,柱頭4~6裂,線形。蒴果卵球形,長約5mm,蓋裂;種子細小,多數,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澤,直徑不及1mm,具小疣狀凸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