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驛站
驛站以陸站為主,據提供的交通工具不同分成馬站、牛站、車站、驛站、狗站等;另有水站、海站等作為補充。也是古代一種常見的休息場所。
地名一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馬站鎮
地理位置
馬站,原名“浮雲”成“蒲門”。相傳很久以前,蒲門原是一片汪洋,素有“沉東京,浮蒲門”之稱。後來經過桑海滄田的變化,慢慢演化成的馬站。蒼南的馬站,依山面海,多姿的地貌與特定的地理環境,賦予了馬站特有的文化。
馬站地處浙閩交界,瀕臨東海,是浙江的南大門,是 全省唯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徵的地理單元,夏涼冬暖,四季如春,境內以其獨特的小氣候和豐富的"名、特、優、新、稀"品種資源而聞名全省。特殊的地理地位,形成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使 馬站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美稱。
馬站鎮地處浙江最南端的東海之濱,是浙江省蒼南縣馬站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的中心城鎮,為馬站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中國蘑菇之鄉”、“中國四季柚之鄉”、“全國環境優美鎮“的美譽。馬站鎮距蒼南縣城27.5公里,東與漁寮鄉為界,南與沿浦鎮、蒲城鄉接壤,西連岱嶺鄉、福鼎縣前岐鎮,北鄰赤溪鎮、鳳陽鄉。全鎮總面積36平方公里,下轄3個辦事處、22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總人口29326人。
城鎮面貌日新月異。馬站原為鄉村小鎮,房屋低矮簡陋,街道狹窄不平。1982年開始掀起老集鎮改造和新集鎮建設熱潮,至2003年,全鎮新建房屋43.1萬平方米;改建、新建街道27條,總長9.2公里;橋樑8座;鋪設給排水管道24.5公里。全鎮綠化面積達4500平方米,綠化率為12%。南新街、北興街和朝陽路街道寬敞,樓房林立,是全鎮的樞紐地帶。鎮內供電、供水、交通、郵電、衛生等公共設施逐步完備,商業區、工業區和住宅區布局分明,市容整齊,為溫州市“一星級”文明城鎮。2003年,因城鎮發展需要進行總體規劃修編,按城鎮功能設立中心區組團、老城區組團、西南組團和東南組團。
2006年8月10日 “桑美”颱風的登入地。
旅遊景點
馬站鎮山川秀麗、氣候宜人,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稱。境內有“蒲江十景”,分別為鶴頂積雪、三星漁火、筆架夕陽、湖井龍潭、牛獅水庫、合掌仙岩、老鷹怪石、岑山花井、鐵場瀑布和蒲江九九,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別有一番風致,令人嘆為觀止。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馬站試驗站,具有南國園林特色,終年樹木茂盛,鳥語花香。坐落在積穀嶺腳的古遺蹟張琴墓,矗立於園山仔巔的馬站革命烈士陵園,分別被列為省級、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下峰宮被列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漁寮景區
漁寮景區面積23平方公里,距縣城靈溪64公里,緊靠馬站鎮。該景區由漁寮澳、霧城澳兩大沙灘和草嶼山、大麗關島等島嶼組成一幅充滿自然野趣的山水畫卷。
漁寮大沙灘
漁寮沙灘長2000米,寬200至600米,是我國沿海大陸架上最長最大的沙灘,而且以水清、沙軟、灘平、海闊見勝,四周林木繁茂,青山疊翠,環境優美,是理想的海濱浴場和沙灘運動場。這裡盛產一種被譽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沿岸有雙榕迎浪、金鉤吊鯉、雙虎搶豬頭等礁石奇景。最奇特的是沙灘當中有一堆巨大的亂石,用石片敲擊在任何一塊不同的部位上,便可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韻,故稱“音樂石”。近海小島還有石筍、媽祖、觀音、水簾等洞景。
霧城沙灘
霧城沙灘 在漁寮沙灘北面1000米左右,長800餘米,寬200米,處在水質清澈、風平浪靜的海灣內,是一處極佳的海水浴場。澳口東有鳳山、西有龍山,"龍鳳呈樣"之態勢。傳說舊時每早必有濃霧,故澳後村落稱為霧城,即明初抗倭壯士所城(後併入蒲門所城,全稱蒲壯所城),今城基尚存,人們屐履所至,無不激發懷古之幽情。
蒲壯所城景點
蒲壯所城(國家級文保單位)是浙南明代抗倭重鎮,位於馬站鎮附近的蒲城鄉。該城原稱蒲門所城,屬金鄉衛,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後因霧城的壯士所(城)合併到蒲門所,遂改稱為蒲壯所城。這裡文物古蹟很多,當地民謠有:"一亭二閣三牌坊,三門四巷七庵堂。東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戲台。"其中著名的有北宋探花、禮部侍郎陳桷住宅遺址、古井,民族英雄陳後英廟、墳和建城時由國師選定埋在十字街的奠基石,以及宋、元時代的石刻、城牆等。該城是蒼南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開展古城憑弔,歷史考察和旅遊觀光的好地方。
農業生產
由於馬站鎮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農業資源相當豐富,農業生產十分有特色。近幾年來,鎮委、鎮政府把農業放在首要、突出的位置,加強領導,最佳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業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生產後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2000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522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8%。其中糧食總產量8231噸,產值1060萬元;蘑菇產量8250噸,產值2970萬元;四季柚總產量4000噸,產值l600萬元。主要概況:一、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98年投資800萬元建成馬站鐵場水庫,現已投入使用,共建成農田三面光渠道20多公里,機耕路30多公里,泵站10多座,架設農電網共3500多米,結合小流域治理,疏浚馬站溪、閣洋河以及平原河道池塘,增強排洪和灌溉能力,加大生態農業的保護。
二、科技興農戰略效果明顯。舉辦各類實用農業技術培訓班,逐步提高農業工作者和生產者的自身素質,與科研單位合作,進行四季柚、蘑菇等農產品良種改選及病蟲害防治課題研究,加強四季柚單株母本園培育,選派技術人員到省內外考察,引進和推廣新品種,取得可喜成績。
三、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效果明顯。通過幾年的努力,已建成一批農業示範園區和生產基地,有中魁四季柚園區、車嶺四季柚園區、下魁蘑菇示範園區、魁里糧食園區、中姑、小姑設施農業栽培基地、魁里生態觀光旅遊農業園區(正在建設之中)等,加快了效益農業的發展。
四、農產品市場體系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以四季柚、蘑菇等拳頭產品為龍頭的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創辦了天豐食品有限公司、鴻迪蘑菇加工廠等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支現代化供銷隊伍。辦成了蘑菇交易市場、水果市場等農業產品專業市場,醞釀成立馬站蘑菇合作社,使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面貌改觀,城鎮品位提高。經過幾年的努力,馬站過去"髒、亂、差"的現象已有較大的改觀,城鎮建設成績顯著,並逐步實現由農村集鎮向現代城鎮發展。通過環境治理大行動和"雙整治"活動,城鎮的綠化面積達到15000平方米。馬站溪和閣洋河得到治理,重現河寬、水清、岸綠景象;違章建築、建章篷架、戶外廣告、臨時攤點得到整治,交通秩序得到整頓;城鎮亮麗工程建設:北興、迎賓、河濱等主要街道鋪設釉磚1800平方米,建設燈箱廣告60多隻;郵政、電信、信用社等大樓拔地而起,閣洋河小區開發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基本齊全,工商、土管大樓等公建項目已進場動工,文體中心正在圖紙設計和地質勘測。"十五"期間和二OO一年遠景目標,該鎮的城鎮建設藍圖已構繪出爐,重點要完成六項工程:馬小遷建、醫院改建、城鎮防洪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馬站引水供水工程、文體中心工程、客運中心遷建工程等,進一步提高城鎮的檔次和品位。
工商業發展
工業、商業方興未艾。2003年,全鎮有工業企業12家,工業總產值2331萬元,涉及蘑菇加工、儀表、紡織等行業。商業市場興旺繁榮,2003年,鎮內建有小商品、蘑菇、水果、蔬菜、糧食複製品、畜牧、木材交易等7個貿易專業市場,年市場交易額達11500萬元。共有國營、集體、股份、個體商店420多家,朝陽路為全鎮“誠信經營文明示範街”。
交通事業得以發展。水霞公路(78省道)穿越境內,建成四級公路5條,村村都通機耕路,客運班車開往溫州、靈溪、福鼎、沙埕以及馬站境內的霞關、沿浦、漁寮、岱嶺、城門、雲亭等地,每日豪華臥鋪班車開往廣州、深圳、汕頭、東莞等地。
教育文化衛生事業
教育、文化、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全鎮有幼稚園6所,國小8所,初級中學2所,高級中學1所,在校生4683人。其中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升學率63%。鄉村電子信息館、卡拉OK廳、網咖、老人文化中心、康樂中心(檯球城)等文化設施一應俱全,有線電視終端5300戶,程控電話4700多門,容量10000門,擁有手機約8000部,寬頻用戶200多戶。醫院、村級衛生室、婦幼保健站、愛國衛生辦公室等醫療衛生機構設施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實行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建成市級敬老院。
地名二
山東省沂水縣馬站鎮
地理位置
馬站鎮位於八百里沂蒙最北端,地處三市(臨沂、濰坊、淄博)五縣(沂水、沂源、臨朐、諸城、安丘)的中心,東紅、泰薛兩省道“十”字穿越鎮境,青紅、瀋海高速交匯於此,全鎮轄66 個行政村,6.9萬人,總面積133.1平方公里,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鎮。該鎮大力實施“農工結合,重工活商,強農興克,依法治鎮”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2004年,全鎮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3.4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4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9元。先後獲得全國土地管理先進鄉鎮、省中心鎮建設示範鎮、臨沂市中心鎮建設一等獎等稱號。
社會文化
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建國前後,沂北縣曾設在馬站鎮。鎮內古蹟薈萃,旅遊資源豐富,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長城遺址,“穆陵停雪”為舊時沂州八景之一,並擁有天橋官莊漢墓群、楊家珠江漢代古城等名勝古蹟,尤其是穆陵關極具考察開發價值。
環境優美的城鎮建設。設計城區規劃6 平方公里,構築了“九縱八橫”的總體框架,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了3處市場、7條道路、2處公園及自來水、公廁、路燈等配套建設;沿河公園、中心廣場、綠地街雕,獨具特色,錯落有致。同時,社會醫療、勞動保障教育體育、金融保險、郵政通訊、餐飲娛樂等行業體系日臻完善。
商業經濟
日趨崛起的民營經濟。擁有民營企業30家、個體工商業戶達5000家,已培育起了地毯、皮毛、煎餅、運輸、花生篩選、餐飲服務六大支柱產業,資源潛力巨大,凸現無限商機。以人為本的優惠政策。全面實行項目代辦制,為企業提供用地協調、註冊登記、秩序維護等一條龍服務。對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或對全鎮經濟發展具有較強輻射拉動作用的項目,有關政策實行一事一議,良好的軟環境,已吸引了一大批投資者。
農業
最佳化合理的農業結構。全鎮糧作物之比為4:6,發展楊樹豐產林11000畝,煙桑面積5000畝,林果8000畝,大棚瓜已發展到5000畝;發展百合、桔梗、中藥材2500戶。初步形成了“南桑菜、北林果、東西烤菸、面上畜牧”的發展格局,農產品深加工開發前景非常開闊。特產有馬站煎餅(沂蒙山特產-煎餅中最出名者)、楊城子鞭炮等。
礦產資源
潛力巨大的礦產資源。礦產主要有鈦鐵礦石、鉀長石、玄武岩、磷石、花崗岩、雲母、礦泉水等。沂風礦泉水經過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勘察鑑定,達到開發礦泉水國家標準,開發前景良好。
名勝古蹟
齊長城雄關穆陵關址:
穆陵關位於臨朐縣大關鄉與沂水縣馬站鎮邊界處的沂水境內。
史書稱:齊國的疆封"南至於穆陵"。重要關隘"東有穆陵,西有青石關"。稱穆陵關為"齊南天險"。是齊國南境的重要門戶,是魯東南通往齊都臨淄的咽喉。
《沂水縣誌》謂是齊宣王時築,西起平陰,東至於海,今遺址一線宛宛隱約可辨。西去四十里有銅陵關,險要視此少亞。穆陵關,非但是軍事要塞,亦是齊國通往南方的門戶,它是齊長城重關之重。關於穆陵,史書記述頗多,《唐書·地理志》云:"沂水縣北有穆陵關。"由此可知,穆陵是齊國南境的險關要隘,然古時多謂穆陵或穆陵山,不以關稱。至春秋戰國時,齊築長城於陵上,營戍樓,設關防,遣兵守備,始稱穆陵關。
是關,隨著齊長城的置廢,也早已毀圮,現僅存遺址。據考證,穆陵關一帶齊長城為沙土板築,面積約2600餘平方米。
正中關樓,東西長50米許,南北寬近40米。按其長寬格局和有關史料推究,關樓面寬30米,進深約25米,為二層三拱門建築,形式歇山。前人瓮門(門外築垣,以遮城門,加強固守禦敵,亦謂這"瓮城"、"月城"),廊道深邃,易於固守禦敵。門外大道陡立,其內寬平坡緩。樓之左右近百米處,各有一高台,其殘存面積約200平方米,高3.5米,台之北面及東西兩側與城牆連體,南面外凸約4米,似是高於女牆的"裨樓"(鑲襯於大樓左右的小樓)或是低於城堞的"廂台",它不但是附屬軍事設施,也使關樓更加嚴整壯觀。從遺址殘存的瓦當陶片、磚塊、砌石鏨紋,尤其是1913年出土的口徑近尺的銅質風鐸(大鈴,形似鍾而扁,懸於檐下,風搖作響,故名),推想可知,該關建築為磚石結構,設計別出心裁,砌築堅實嚴整,工藝精緻,崇宏高大,龐然聳立於雲表,極其巍峨莊嚴,堪稱"齊南雄關。"關樓毀於"文革"期間,關址在現關頂村委大院內,沂水至濰坊寬闊的公路通過這裡。
穆陵關,地處要道卡口,是歷代軍事重地,直到近古時代(指歷史上宋、元、明、清時期)各朝均遣兵駐守,建置修葺。
光緒《臨朐縣誌·建置》載:"穆陵關在縣南一百五里大峴山上,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武德將軍益都路副達魯花赤帖木,創戍樓、造兵室,扼隘於此。"又云:"明洪武三年,始設巡檢官一員,領弓兵百餘人,後止領三十人。清朝因之。"據明碑記載,嘉靖年間,穆陵關守兵40人,帶家小在關旁墾荒種地,給過關商賈以方便。因此,穆陵關不僅在防魯、莒、楚國入侵時有戰略意義,而且還是歷代南北通商發展經濟的重要通道。
關西後石屋北嶺坍塌的長城遺址,底寬14米,高4.5米,如同大壩,其上長滿野草。關東梳妝檯一帶土築城牆,夯層明顯,鹽漬可見。
穆陵關東弱5公里許,有大弁山,山高頂平,橫綿東去,長達10餘公里,如一道天然屏障。為加強國防,保衛重關,又接山之西端,修城垣,築"烽堠",西去長達數十公里,建造二道防線,名"大關"。穆陵、大關之間,兩側山巒層疊高聳,中為狹谷,雄關扼其口,崇山收其後,左右居高臨下,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明嘉靖《青州府志·山川》載:"大峴山,山形峻狹,僅容一軌,即古穆陵關也,為東南天險。"南朝劉宋武帝伐南燕,至大峴山,見其險要,戰必利,慕容超敗在握中,舉手指天而喜曰:"虜已入吾掌中!"即指也。
古老的穆陵關,是軍事要塞,亦是風景名勝區。古今大家名人留下了不少的碑碣題刻。相傳有漢碑,已毀無存。《東鎮述遺記札》載:"晉、宋(劉)刻石,僅見殘石片字。唐宋五碑,傾倒殘斷,字跡漶脫,難辨其意。立者五石,早為金天德四年(1152年)《重修穆陵關記》,再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創建戍樓碑,其它皆明碑,一為禮部右侍郎薛瑄(河津人,字德溫,號敬軒。永樂進士,宣德中授御史)詩刻,餘二為修葺戍樓刻石。"
現存立者,惟明、清碑各一幢,及建國後所立的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齊長城遺址"標誌碑。
地名三
雲南省騰衝縣馬站鄉
地理位置
馬站鄉是1984年3月在體制改革中組建的新鄉,位於騰衝縣城北部,東連曲石,南接北海、小西,西與中和、猴橋相連,北鄰固東。鄉政府駐地馬站街,距縣城23公里,騰固路以及新修的騰板路從境內通過,是通往滇濰、自治兩個邊境口岸的咽喉要道,也是我縣北部片區的“門戶”。境內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14℃,有霜期13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日照1646小時,平均日照4.5小時。
馬站歷史悠久,顧名思義,馬站就是運輸馬幫歇腳的站口,古代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在祖國境內的最後一站就在騰衝,而馱運絲綢的馬幫翻越高黎貢山,經向陽橋從曲石進入馬站。那時的馬站市場活躍,生意興隆,當地百姓以從事交易活動為主,民眾豐衣足食,中原文化與西方文化、科技在這裡形成了騰衝早期文化、經濟發達的重地。
經濟概況
全鄉國土面積119.03平方公里,50%以上為火山熔岩地貌,轄8個村民委員會,123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有人口5946戶,共2649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478元,同比增9.3%。2004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0493萬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農業產值4746萬元,比上年增長 4.5%,工業產值3554萬元,增26.9%;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18.1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2.8萬元,同比分別增15%和18%。
農業
馬站鄉森林覆蓋率為51%,活立木儲量達50多萬立方米。而萬畝梅園則進一步拓展了林地面積,豐富了林業資源內涵。在火山口腳下,一株五百多年樹齡的古鵝毛樹是一部濃縮的馬站史,興華村的紅豆杉樹齡六百多年,為全省最大紅豆杉樹王,還有 “紅花油茶之鄉”、水月古剎、松峰道觀、大河水庫水上景點等,都是馬站鄉的旅遊勝地,而紅花油茶作為觀賞花卉,不但花美,又是優良的木本油料作物,茶油對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全國已以馬站雲華為中心,建成了十幾萬畝的紅花油茶基地。此外,馬站還有一種生態大樹蔬菜——香椿,它性喜高寒,成片生長於馬站,具有明目清肝、清火瀉滯之功效,在人們渴求無污染天然綠色食品的今天,馬站優勢得到極大的展現。馬站鄉充分利用山葵種植的特殊條件,將本鄉海拔高、氣溫低的劣勢變為優勢,積極與保山山葵公司簽訂許家田山葵種植契約,力爭把本鄉許家田建成保山地區山葵的育苗基地,將山葵種植作為全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列為全鄉探索經濟發展的新途徑來抓。可以說,這一切不僅哺育了馬站人,而且又是馬站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旅遊業
旅遊探險資源世界一絕
馬站旅遊資源豐富,風光奇特,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蓋世絕倫。印度洋板塊的特殊結構加上地球的內應力,形成了氣勢雄偉的橫斷山系,孕育了祖國西南境內的第四紀新生代火山形成的黑空山、大空山和小空山等三座火山呈三足鼎立之狀,四周幾十公里在火山錐達九十多座,其中馬站火山群保存最完整,形態最壯觀,最具科考和觀賞價值,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騰衝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火山噴發的熔岩已被充滿生機的綠色所掩蓋。火山爆發和劇烈的地殼運動,塑造了“中國之最”的自然奇觀:火山口、火山湖、柱狀節理、火山岩洞……在藍天的映襯下,蔚為壯觀,春天白色杜鵑燦爛如雪,秋天雲霧似玉帶纏繞,令遊人嘆為觀止。而正是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為馬站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馬站鄉以此為契機,積極爭取省建設廳的支持,被列為全省20個重點小集鎮建設示範鄉之一,在省建設廳掛鈎試點的前提下,鄉黨委、政府狠抓集鎮建設,完善集鎮功能,積極支持“騰衝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的開發,以優美的環境、文明的風尚贏得了眾多遊客的讚譽。
旅遊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本地特色旅遊產品的開發和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火山石、石灰石、矽石等石材的加工業蓬勃發展。其中,矽石資源分布廣,質量高,按逆向化驗的矽含量為99.64%;石灰石資源豐富,據初步查驗,總儲量最低在5000萬噸以上,是水泥生產的好材料;火山石質地堅硬,有豐富的氣孔,可塑性強,經高溫熔煉無礦物質輻射,是很好的環保型建築材料。火山口周圍溢出的泡沫,冷卻後形成質地輕脆的浮石,置於水中漂浮不沉。徐霞客描述說:“雖大至合抱而二指可攜”。浮石易於雕琢,也是製作盤景和工藝品的優質材料。據統計,馬站火山石儲量的概算數為6003萬立方米,如果每年以15萬立方米的毛料石採掘加工量計算,可持續400年以上。2004年全鄉個體石材加工戶達138戶,加工機械140多台,加工總產值約1200萬元。可以說,火山石是火山賜給馬站的巨大財富。馬站鄉外出打工人員較多,勞務輸出規模宏大,加之根深蒂固的艱苦奮鬥理念,造就了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使馬站鄉享有石匠之鄉的美譽,開採加工火山石在馬站已發展成新興的產業,經加工後的石桌、石凳、花板、欄桿和地板磚、牆體貼面、石瓦等已逐步銷往怒江、大理、楚雄及昆明地區的各風景旅遊區和賓館、酒店。
科教文衛事業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其中,教育管理措施不斷完善,國小入學率達100%、國中鞏固率達99%,“普九”工作穩步發展,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學校德育工作成績突出,教師隊伍建設效果顯著。得天獨厚的區位,使旅遊、交通運輸、加工、餐飲服務、進出口貿易、商業文化以及電力、通訊等在這裡都有得到了較快發展,鄉黨委、政府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目標,努力營造了與客觀條件相協調的內部環境,投巨資進一步加強水、電、路、教育和通訊設施建設,增強集鎮功能,並已實現村村通水、通電、通電話、通電視。同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治理整頓社會秩序,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文明祥和的環境,使每一個到馬站的人都感到賞心悅目、安全舒適。新的形式催人奮進,新的目標重在踐行,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鄉黨委、政府集思廣益,提出了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興邊富民會議、縣委十屆三次會議部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實為先、乾字當頭,矢志不移地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以科教為動力,立足市場,整合資源,穩妥最佳化產業結構,全力提升產業效益,協調發展社會事業,促進全鄉經濟社會全面和諧發展。
鄉村發展計畫
全面實現上述目標,必須立足鄉情,堅持苦幹,務實創新,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緊扣民眾增收,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富民為主線,以科技為動力,認真實施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緊抓機遇,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二)整合優勢資源,創新投資環境,加快非農產業發展。一是全力做好石材加工工業園區的建設工作,積極召商引資,深層次開發火山石。二是進一步壯大骨幹企業,提升骨幹企業的經營水平和質量效益。三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積極支持“騰衝火山地熱國家公園”的進一步開發,依託集鎮功能的完善,重點建設火山旅遊精品工程,帶動該鄉本地特色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商店、餐飲、娛樂等服務行業的發展。
(三)興建骨幹工程,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從改善教育、集鎮、交通、水利、文化、衛生設施和產業發展上著眼,準確把握中央、省、市、縣扶持政策,搶抓機遇,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該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四)堅持統籌兼顧,全面推動社會事業進步
強化科技服務,大力弘揚先進文化,不斷提高教育、醫療保健水平,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共同進步。
(五)構建和諧社會,深入推進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為該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六)立足提高執政能力,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樹立起一個高效、精幹的講實情、說實話、乾實事的政府 形象。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鼓的擂響和“興邊富民工程”的展開,馬站迎來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春天!
山東馬站村
地理位置
馬站村位於廟山鎮駐地,205國道和馬泉路在此交匯,交通十分便利。 廟山鎮大力發展戶用沼氣,建設生態環保節能村居,半數村莊成為沼氣村。為把好事辦好,郯城縣、廟山鎮相繼出台優惠政策,在資金上給予扶持。農戶每建成一個沼氣池,就補助資金800元。在施工方面,廟山鎮以村為單位,組建專業施工隊,為建沼氣池的農戶統一組織施工,技術人員分工包片,負責搞好沼氣池的開挖、管道安裝。一旦發現沼氣有問題,鎮沼氣協會技術人員便及時前往檢查調試。
經濟
廟山鎮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形成了農機配件,翻砂鑄造,碾米運輸,採石建材,樂器製作,條柳紡織六大支柱產業,開發了以順天城農機批發商場為龍頭的鎮駐地商貿區,另有岳莊樂器製作小區,大埠工業園和水泥廠三產區。樂器製作小區,以岳莊二胡加工專業村為龍頭,輻射帶動了周圍6個村300餘戶加工二胡,年加工二胡等樂器10萬餘把,成為中國江北最大的二胡加工生產基地。全鎮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1080家,大型私營企業19家。農曆三、八為集日,二月十八日逢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