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馬渡關,古為巴蜀北出盆地進達中原之通衢,東漢建安十八年設關,在南北朝和唐朝先後置新安縣、閬英縣,置縣長達342年,“馬渡關”地名沿用1754年。
馬渡關是川東民歌的重要發源地,男女老少皆能隨見而作、隨口而歌,唱腔豐富,題材廣泛,特色鮮明。川東民歌400首,馬渡獨占200多首。馬渡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四川民間藝術(特色)文化之鄉、川東民歌之鄉”,是世界十大民歌《康定情歌》作者李依若故鄉、中國四大民歌《蘇二姐》發源地。
2015年以來,當地黨委、政府特別圍繞把馬渡關打造成“川東古道步游之鄉、山水康養聖地、民歌傳唱天堂”,奮力為宣漢全域旅遊作貢獻;堅持“幹部帶頭、全民參與”,史無前例地開展“馬渡民歌人人唱”活動;在達州市文聯、四川文理學院、達州市音樂家協會等方面的推動下,成立了“達州市馬渡關民歌特色文化研究會”;通過千方百計匯報爭取,把馬渡關荔枝古道納入蜀道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馬渡關荔枝古道已進入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預備名錄。廣元劍門關作為古巴蜀軍事要塞、達州馬渡關作為古巴蜀通商“高速”得到各界認可,為馬渡關旅遊業實現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旅遊
馬渡關已基本具備旅遊接待能力,在達州市乃至川東地區形成了鄉村文化旅遊“馬渡關熱”,遊客來自英國、西安、成都、重慶、巴中、南充等地,旅遊業正在成為馬渡關1.7萬山區民眾脫貧奔康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