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林群島

馬斯克林群島

馬斯克林群島位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東640~800公里的印度洋中。位於南緯19°43′~21°22′,東經55°15′~63°26′。由留尼旺、模里西斯和羅德里格斯島組成,屬火山島面積 4486平方公里。1982年人口147.6萬(見模里西斯、留尼旺島)。

基本信息

概述

簡介

馬斯克林群島位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東640~800公里的印度洋中馬斯克林群島位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東640~800公里的印度洋中

馬斯克林群島位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東640~800公里的印度洋中。位於南緯19°43′~21°22′,東經55°15′~63°26′。由留尼旺、模里西斯羅德里格斯島組成,屬火山島面積 4486平方公里。1982年人口147.6萬(見模里西斯、留尼旺島)。
馬斯克林群島的形成是由於非洲板塊在留尼旺熱點上滑動所引起的一連串海底火山爆發,但這地區的火山活動已不再活躍。總面積4486平方公里,人口150萬。馬斯克林群島的地表,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幾千米厚的玄武岩沉積層。百萬年來的海風和海水,從非洲大陸和印度大陸帶來了蕨類植物,漂洋過海的原木帶來了蜥蜴和蜘蛛,遷徙的候鳥、歐洲的殖民者帶來了多樣的植物種子,在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馬斯克林群島逐漸演變成一個植物的王國。島上植被隨海拔不同帶狀分布,強烈海風之下,從海邊開始,熱帶稀樹幹草、熱帶雨林、荒原地貌一一呈現。

歷史

早在公元10世紀,這個群島就因為經過它們岸邊的阿拉伯商人開始聞名。15世紀開始,馬斯克林群島成為歐洲船隊的補給站,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對馬斯克林群島進行了幾個世紀的爭奪。1578年和1652年,荷蘭先後占領模里西斯島和開普。1643年法國占領留尼旺島,1715年法國又從荷蘭手中奪取模里西斯島,將它們合併為一個殖民地。英國於1806年占領開普殖民地,1810年占領馬斯克林群島。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決定,留尼旺島歸還法國,而開普和模里西斯島則變成英國的殖民地。1992年模里西斯共和國得到承認,2001年羅德里格斯取得自治權,留尼旺島仍被看作法國的一個海外省。

殖民史

留尼旺和模里西斯殖民地及其奴隸種植園制度
留尼旺和模里西斯是馬斯克林群島中兩個最大的島嶼。大約在10世紀前後,阿拉伯航海者首先發現了這片島嶼。16世紀初葡萄牙探險家也曾涉足此地。但是直到16世紀末,這些島嶼仍是無人居住的荒島,尚未引起重視。
16世紀末,奪得了世界商業霸權的荷蘭在東方的殖民活動加劇,迫切需要在駛向東方漫長的航路中途建立補給站。1598年9月,一支由范瓦爾維克指揮的荷蘭船隊占領了馬斯克林群島中的一個主要島嶼,把它稱作模里西斯。1638年,荷蘭向該島運去了第一批移民,模里西斯成為荷蘭的一個海外殖民地。開普殖民地建立以後,模里西斯島嶼的行政事務由開普殖民地總督兼管。但是,由於模里西斯島遠離大西洋——印度洋的主航道,島上的鼠害又嚴重地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殖地民發展速度極為緩慢。直到18世紀初,島上的移民包括公司的雇員和被流放的囚犯,也從未超過300人。
荷蘭占領模里西斯島以後不久,法國也開始覬覦這片島嶼。17世紀初,法國對東方的貿易額日益增大,為了與其他西方國家競爭,法國試圖在繞經好望角的航線附近開闢一塊向東方擴張的根據地。最初,法國東方公司曾在馬達加斯加建立一個據點,由於馬達加斯加人民的激烈反抗,沒有堅持多久便被迫放棄。1643年,法國人占領了距模里西斯島僅100浬的馬斯克林群島中的另一個大島,為了慶賀波旁王朝又得到一塊肥沃土地,殖民者把該島命名為波旁島。1663年,法國向波旁島運去了第一批移民,以後島上的移民不斷增加。到了18世紀初,波旁島已經成為法國向印度洋地區擴張的一個重要基地。
1710年,荷蘭放棄了模里西斯島,把主要精力放在開普殖民地的經營上。1715年,法國艦隊占領了模里西斯島,改稱法蘭西島,並把它與波旁島合併為一個統一的法屬殖民地。
殖民地在建立初期遇到了一系列困難。首先是海盜的侵擾。印度洋上的海盜主要來自安的列斯群島,17世紀末這些海盜把巢穴搬到了馬達加斯加,從此,馬斯克林群島便成為海盜經常“光顧”的地方,島上的一些居民也暗地裡與海盜來往,海盜活動更加猖蹶。18世紀初,馬達加斯加人襲擊了建立在本島的海盜巢穴,海盜把巢穴轉移到更靠近馬斯克林群島的聖瑪麗島。為了徹底消滅海盜,殖民地政府一方面採取安撫政策,允許那些願意洗手不乾的海盜到馬斯克林群島定居;一方面對那些繼續劫掠的海盜給予嚴厲打擊。1724年,殖民地政府搗毀了聖瑪麗島上的海盜巢穴,抓獲了海盜頭子拉布茲。1730年,拉布茲被處死,猖蹶一時的印度洋海盜活動暫時平靜下來。
殖民地遇到的另一個困難是,最初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找到適宜在島上生長的農作物。在模里西斯島,早在荷蘭占領時期就曾試種過糧食,但由於經營不善和鼠害成災,所種糧食顆粒無收,法國占領初期也一籌莫展。波旁島雖有著肥沃的土地,但也未善加利用。殖民地政府曾多次試圖在波旁島上種植香料,都未獲成功。因此,尋找適宜島上種植的農作物成為殖民地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18世紀初,一支滿載阿拉伯咖啡的商船隊在法蘭西島和波旁島停靠,補充淡水和食物。咖啡船的到來啟發了島上的居民,殖民地政府也看中了這種收益很高的經濟作物,決定在島上種植咖啡。1715年,第一批咖啡苗從葉門運抵波旁島。由於氣候適宜,咖啡種植很快在全島傳播開來。到1730年,波旁島生產的咖啡已經可以滿足全法國的需要。與此同時,咖啡種植也從波旁島傳到了法蘭西島。但由於管理不善,更重要的是由於波旁島的咖啡產量日增(1730年代每年僅供出口的咖啡就約有100萬公斤),加上其他咖啡生產國的競爭,歐洲市場趨於飽和,咖啡行情疲軟,因此咖啡種植業沒能在法蘭西島發展起來。1735年,拉布爾多內被任命為兩島的全權總督。他在任職期間,鼓勵法蘭西島移民種植甘蔗,並在島上建立了兩家製糖廠。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法蘭西島生產的蔗糖足夠兩島居民和往來船隻食用,並可少量出口,種植園經濟在兩島最終確立。
甘蔗和咖啡種植園的興起,使殖民地進入了穩步發展時期。但是隨著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殖民地又面臨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缺乏勞動力。殖民地建立以來,兩島的移民雖在不斷增加,但島上的經濟發展更快,勞動力嚴重缺乏。法國與荷蘭等一些歐洲國家相似,國內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不像英國那樣劇烈,未能造成一支破產的農民大軍,因此也就沒有形成向外移民的大規模浪潮。所以,直到1735年甘蔗種植園出現之前,兩島的白人移民總共不超過1000人。這時的移民主要是法國公司的退職雇員、冒險家和囚犯,真正想來島上墾殖的移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島上的體力勞動主要由奴隸承擔,奴隸制是與殖民地一同建立的。
馬斯克林群島上的奴隸主要來自馬達加斯加和東非。18世紀20年代以前,販賣奴隸主要由海盜經營。海盜往往與殖民地官吏相勾結,波旁島的一個法國總督就曾多次同海盜簽訂購買奴隸的契約,總督以低廉的價格從海盜手中買下大批奴隸,然後再把他們轉賣給他的下屬或島上的移民,轉手之間獲利甚豐。馬斯克林群島成為印度洋上一個重要的蓄奴區。
18世紀30—40年代種植園經濟興起後,馬斯克林群島上的奴隸便由從事修路、建築、搬運等體力勞動轉向種植園勞動。種植園奴隸終日從事繁重的勞動,他們被當作耕作工具——白人移民的牲畜。奴隸們每天天一亮即要下地勞動,日落後很久才能收工休息。種植咖啡和甘蔗都是集約勞動,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很大,奴隸製得以廣泛實行。18世紀中期和後期是馬斯克林群島奴隸制盛行時期,島上的奴隸超過白人移民和自由市民總數的八九倍之多。
奴隸的數量隨著種植園經濟的發展而增長。1735年法蘭西島尚未大規模種植甘蔗以前,包括奴隸在內,全島的人口不過1000人;30—40年代以後甘蔗種植園興起,奴隸的數量成倍增長。1766年奴隸人口增長到18100人,到18世紀末已高達49080人。波旁島也是這樣,1708年奴隸的數量還遠低於白人移民,到1725年咖啡種植園興起後,奴隸人口猛增到2000多人,到18世紀末高達44800人。
隨著種植園經濟的發展,馬斯克林群島的奴隸買賣活動益趨活躍,範圍從馬達加斯加和東非擴展到了南亞。18世紀中期,群島的殖民政府在聖瑪麗島設立了奴隸販運站,專門向群島的白人種植園主提供奴隸。據統計,從1670年到1810年,馬斯克林群島大約輸入了16萬名奴隸。其中,45%是馬達加斯加人,40%來自東非,13%是印度人,2%是西非人。東非的基爾瓦是非洲大陸向馬斯克林群島輸出奴隸的主要集中站,1786—1794年平均每年有2500名奴隸運到這裡。18世紀馬斯克林群島的種植園經濟處於發展階段,對奴隸的需求一直呈飛速上升的趨勢。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出現的政治、經濟方面的變化更加促進了這種發展。
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1793年,國民公會將波旁島改名為留尼旺島。1793年7月,法國政府曾試圖禁止馬斯克林群島的奴隸貿易,這項決定遭到群島種植園主的強烈反對,為此法蘭西島和留尼旺島曾一度脫離法國實行自治。1800年拿破倫上台,重新恢復對兩島的統治。脫離法國期間,兩島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英法戰爭期間,兩島又經常派船隊劫掠經過的英國船隻,短短几年時間獲利250萬英鎊,這筆投資促進了島上的經濟發展。1802年亞眠和約簽訂後,英法休戰,群島出現了短暫的和平時期,島上的經濟更加繁榮,1802—1803年貿易總額超出了大革命前的兩倍。1803年英法戰事又起,但由於群島的產品價格普遍低於歐洲,美國和丹麥等中立國趁機大作轉運貿易。據統計,1804年到達法蘭西島的外國船只有50艘,1806年增加到105艘,1807年又增至126艘,兩島的對外貿易額成倍增長。1810年英國先後占領了法蘭西島和留尼旺島。在英國統治時期,法蘭西島復稱模里西斯,留尼旺島又改稱波旁島(1848年重稱留尼旺島)。1815年巴黎和約簽訂後,波旁島歸還法國,模里西斯則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在歐洲形勢風雲變化時期,群島上的種植園經濟進入極盛時期,奴隸制經濟發展到了頂峰。1807年和1817年英法雖先後作出禁止奴隸貿易的決定,但實際上禁而不絕,對馬斯克林群島的奴隸制度幾乎沒有任何觸動。模里西斯總督法夸爾還力勸英國政府保護秘密的奴隸貿易,並給予法律上的承認。在法屬波旁島,甚至連高級官員都參加了販賣奴隸的活動。由於殖民政府對奴隸貿易的暗中支持,馬斯克林群島的奴隸數額有增無減。1835年模里西斯廢除奴隸制之前,奴隸數量高達65000人,同一時期波旁島的奴隸人口達71000餘人,遠遠超過了島上的白人移民和自由民人數的總和②。
馬斯克林群島的奴隸制經濟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中期。1835年英國在模里西斯廢除奴隸制,1848年法國也在留尼旺島廢除奴隸制。至此,公開的奴隸制可以說已在兩島消失,而隱蔽和變相的奴隸制依然存在。19世紀初以來,從亞洲運來的契約勞工在種植園中從事的就是奴隸般的勞動。19世紀中葉以前,馬斯克林群島的發展與奴隸制密不可分,其殖民活動和繁榮發展是完全建立在奴隸制經濟之上的。

構成

南印度洋的世外桃源——馬斯克林群島

火山島留尼旺

留尼旺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是馬斯克林群島中面積最大的留尼旺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是馬斯克林群島中面積最大的

留尼旺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是馬斯克林群島中面積最大的。留尼旺島上的山脈由三個環谷組成,占到全島面積的47%。每年這裡要接待45萬遊客。1505年葡萄牙人佩德魯·德·馬斯卡雷尼亞斯登上留尼旺島,群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1793年這個島更名留尼旺,意為“重新聯合”。1946年留尼旺島取得法蘭西共和國海外省的地位。
留尼旺島上有種類豐富的植物,蘭花、天竺葵、棕櫚,以及高大的開著鮮艷花朵的仙人掌等等。有一種從墨西哥引進的名為香子蘭的嬌嫩植物也生長在島上,香子蘭必須要墨西哥的長鼻蜜蜂授粉,但這種蜜蜂拒絕在火山上生活,當地的蜜蜂對香子蘭又毫無興趣。後來,一個留尼旺人偶然用手捻了一下香子蘭花的花心,它居然結果了,島上的人這才知道,這種植物是雌雄同體的。從那時起,留尼旺人隨身帶一根長長的針,對香子蘭進行人工授粉,而香子蘭也成了留尼旺島的象徵。
留尼旺島上的生活是甜蜜的,空氣中瀰漫著各種香料的味道,盛產甘蔗和朗姆酒。朗姆酒是島上居民最喜愛的飲料。
留尼旺島被看作法國的一個海外省,城市裡用太陽能發電。這裡結合了法國式的舒適和非比尋常的異國情調。
與地貌溫和的模里西斯相比,留尼旺被認為是探險旅遊者的天堂。島上分布著山脈,有印度洋最高的休眠火山——雪峰,它的最高峰終日雲霧繚繞。雪峰三面有環谷。在馬發特環谷,為了保護天然地貌,一直沒有鋪設道路,遊客們要去想去的景點,只能乘坐直升飛機或者徒步攀登。
留尼旺島的東部地區潮濕多雨,西部則相對乾燥。印度洋上的信風從東部吹來,但受到山脊的阻擋,所以西部地區呈現典型的熱帶稀樹幹草原的景觀。
富裕的留尼旺人住在島的西部,這裡有島上最豪華的飯店和最美麗的海灘。留尼旺人的主食是兵豆、米飯、香腸和一種叫菽菽的植物。菽菽是一種蔬菜水果類的東西,它的藤蔓被用來做沙拉,根類似土豆,而淺綠色布滿凸起的果實則可作為甜點。
西拉奧地區的兵豆以具有最精緻的外形和最柔和的口感著稱。這裡每年都要慶祝兵豆節,選出“兵豆小姐”。我恰好在兵豆節期間來到西拉奧。在市場上,裝滿花生的籃子上赫然寫著“黃連”。我問貨主,他有些羞澀地回答:“是啊,是啊,我知道那不是黃連,但我們這裡就是把花生叫做黃連。”後來我了解到,在留尼旺,香蕉被叫做無花果,而印度洋被叫做海。或許對留尼旺人事實就是如此,留尼旺距模里西斯有200公里,距馬達加斯加600多公里,而世界的其他地方,對留尼旺人來說,不啻是另一個星系。

甜蜜的模里西斯

模里西斯模里西斯

馬埃堡是一個綠陰掩映的城市,民居的院牆上爬滿了長長的藤蔓,各色鮮艷的花朵在海風中搖曳生姿。在一片濃綠的背景中,農家的小木屋在視線中時隱時現,令人心曠神怡。
馬埃堡港建於1804年,據說整個城市的建築方案由拿破崙親自執筆。至今,高大稠密的樹冠間,拿破崙時代風格的別墅洋樓隱約可見。站在寬闊的海灣邊,雲檣帆影盡入眼帘。
1810年,在模里西斯的東南岸,法國和英國的艦隊狹路相逢,激烈的戰鬥就在離港口不遠的地方展開。在這場戰鬥中,一位法國將軍和一位英國將軍都負了傷。好笑的是,這兩人被送到同一所豪華療養院養傷,而且比鄰而居。現在,當年的療養院已經成為海軍歷史博物館。
模里西斯可以分為四部分:北部海岸有著眾多的豪華旅店和一流的海濱浴場;東部是模里西斯的行政和文化中心;西岸分布著世界上最美麗的珊瑚礁群,是衝浪者和潛水者的天堂;南邊則是模里西斯異國風情最濃郁的地方。模里西斯島四周環繞著世界上最美麗的珊瑚礁群,只有南面有通向大洋的惟一出口。島上原始森林的面積占島嶼總面積的3%。1510年葡萄牙人發現模里西斯島,稱其為“天鵝島”, 16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向島上販運黑奴,並開闢甘蔗種植園。1968年模里西斯獲得獨立。1992年模里西斯共和國得到承認。
當年,荷蘭殖民者最先在南岸登島,他們肆無忌憚地開採島上的資源,以為它將永不枯竭。如今,南部地區有很大一部分被宣布為自然保護區。馬埃堡港口是南部惟一的大城市,其餘的都是一些漁村和農莊。
在蔚藍色的環礁湖中有一座小島——白鷺島,這裡是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設在模里西斯的站點之一。科學家們用了20年時間,來恢復島上的植被景觀和那些行將消亡的鳥類和爬行綱動物。在這個26公頃的島上,可以見到世界上最珍稀的植物和動物種類。可以說,白鷺島就是當年未被殖民者開採的模里西斯。但是,當年島上的美麗白鷺卻再也難覓蹤影,它們在17世紀已經被殖民者們滅絕了。如今,白鷺島或許應該改名為玫瑰鴿島。這種美麗的鴿子有著非比尋常的玫瑰色羽毛,到1970年,玫瑰鴿只剩下兩對,動物學家們經過不懈努力,成功地繁殖了鴿群。目前,保護區內已經有300多隻玫瑰鴿自由地生活。
島嶼南部有模里西斯惟一一片原始生態的雨林,現在被劃作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模里西斯最奇特的自然景觀——七色土。它位於密林中一片開闊地上,地內寸草不生,裸露的地面五顏六色,栗色、橙色、玫瑰色、紅色、黃色、鉛灰色……仿佛雨後的霓虹。這是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岩漿在強烈陽光照射下發生化學變化造成的奇異現象。

原始之美羅德里格斯

如果願意的話,你可以用一天時間游完整個羅德里格斯島。島的長度和寬度大致相當,約為18公里。島上惟一的城市,也是羅德里格斯的首府——馬秋林港,位於北部的港灣,居民有一萬多。
整個羅德里格斯只有三輛公共汽車,它們沒有編號,島上居民為它們起了名字——“沸騰”號、“路王”號和“美好”號。
羅德里格斯是馬斯克林群島中最僻遠的一個,距臨近的模里西斯有600公里。羅德里格斯曾是法國、英國的殖民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曾經是模里西斯的殖民地,大量木材源源不斷地被運往模里西斯,數以千計的大海龜被販賣到模里西斯,當島上的資源漸漸枯竭後,羅德里格斯就被徹底遺忘了。現在,島上的居民們種植番薯、玉米,飼養牲畜以維繫生活。
羅德里格斯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多少人能夠欣賞這個島上那些荒僻海灘的原始荒涼之美。政府號召居民們栽花種草,美化環境。島嶼東部的海灘沙質細膩,這個原先農家牛群的樂園如今被建成了海濱浴場,而南岸,當地政府計畫建成自然保護區。漁民們今後再也不能無限制地在環礁湖內捕撈。

古生物

羅德里格斯愚鳩滅絕於1761年馬斯克林群島上 羅德里格斯愚鳩滅絕於1761年

過30年潛心研究,英國學者成功還原了許多馬斯克林群島上已滅絕古生物的樣貌和生活特性,這些曾生活在偏遠熱帶島嶼上的生物與古代巨鳥渡渡鳥屬於同時代。
據學者們介紹,在人類1598年首次踏上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島、留尼旺島和羅德里格斯島之前,那裡都曾是數百種珍稀生物的樂園。但是在隨後約150年的時間裡,由於人類狩獵和一些其他物種———比如老鼠等被帶到島上,至少約45種鳥、爬蟲類動物和哺乳動物永遠地消失了。
在消失的物種中有31種鳥在別處從未發現過,許多鳥像渡渡鳥一樣不能飛,而隨人類船隻跑到這些島上來的老鼠等動物不僅“霸占”了這些鳥的巢穴,而且還偷吃它們的蛋,致使許多在地面生活的鳥逐漸滅絕。渡渡鳥“近親”之一的羅德里格斯愚鳩滅絕於1761年;模里西斯寬喙鸚鵡於1690年左右滅絕;另一種不能飛的鳥——— 模里西斯紅雞——— 也在1690年左右滅絕,據史料中當時的水手們講,它很容易被帶紅色的東西引誘落入獵人的陷阱。
與此同時,許多爬蟲類動物也遭遇了同樣悲慘的命運。模里西斯大蜥蜴約1600年滅絕,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老鼠吞吃掉它們的蛋,這些老鼠繁殖很快,驚人的數量給這些古生物帶來一場浩劫;羅德里格斯巨龜滅絕於1795年,這種龜最重的可達600磅(約270公斤),最長可達4英尺(約1.2米),它們的平均壽命為100歲,主要以植物樹葉為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