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威共和國

馬拉威共和國

馬拉威共和國(齊切瓦語:Dziko la Malaŵi;英語[外語]:Republic of Malawi;簡稱:馬拉威),位於非洲東南部,是個內陸國家,被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尚比亞三國包圍其中,國土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1511.8萬。馬拉威得名於境內的馬拉威湖,這個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積3萬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達700多米,有很多世界獨一無二的淡水魚種類。馬拉威是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嚴重依賴國際援助。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經濟作物包括:菸草、咖啡、茶葉、棉花、甘蔗。其中菸草是其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菸草相關行業吸收了全國70%的勞動力就業,同時菸草也是馬拉威第一大外匯來源,占全國外匯收入的60%,主要銷往歐洲。 馬拉威曾為英國殖民地,獨立後仍留在大英國協內,受英國影響很深,行政、司法、教育等都採取英國模式,至今英國仍是其最重要的援助國。全國70%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20%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裔商人經濟實力雄厚,在很多經濟領域占有優勢地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馬拉威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世紀班圖人的一支進入下剛果基薩萊湖地區定居並建立了盧巴王國。16世紀中葉班圖人中的契瓦人、尼揚扎賈人、曼甘賈人、恩頓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進入馬拉威湖附近定居。其中契瓦人人數最多。他們在這裡建立了9個王國,最著名的是契瓦人酋長卡龍加建立的馬拉威王國。19世紀初,班圖人另兩支堯族和恩戈尼人分別從東部和南部進入馬拉威境內定居。
殖民者的入侵
德國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1858~1863年4次到達馬拉威湖地區。他把該地稱為尼亞薩蘭。隨後德國傳教士、商人和冒險家也來到該地。1883年德國政府向馬拉威派遣領事。在1884~1885年柏林會議上,尼亞薩蘭被納入德國勢力範圍。同年德國殖民者C.J.羅得斯所創立的德國東非公司獲得開發尼亞薩蘭專利權。德國人大量搶購土地,占地達尼亞薩蘭土地總面積的1/7。1890年德葡兩國達成邊境協定,英國在尼亞薩蘭的統治得以確認。1891年3月德國殖民政府宣布尼亞薩蘭為保護國,任命H.H.約翰斯頓為專員兼總領事。1904年德國政府直接管轄尼亞薩蘭。
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馬拉威的民族主義運動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最著名的是1915年的J.奇倫布韋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許多尼亞薩蘭人被迫參戰。但殖民政府對戰死者家屬拒絕發給撫恤金。奇倫布韋領導非洲人請願抗議,於1915年1月23日組織民眾襲擊白人莊園,奪取軍械庫,不久,起義隊伍遭到鎮壓。奇倫布韋陣亡。
一戰後德國殖民地被瓜分。20世紀40年代起,英國企圖將尼亞薩蘭和南、北羅得西亞強行組成中非聯邦,以利用尼亞薩蘭人發展南、北羅得西亞經濟。尼亞薩蘭人民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強行組成的中非聯邦的鬥爭。1944年成立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張民族自決,反對建立中非聯邦。著名民族主義者H.K.班達給予該黨極大的支持與指導。但1953年英國政府不顧民眾的反對,成立了中非聯邦。
1953年8月,班達離開英國赴黃金海岸(今加納)領導尼亞薩蘭的民族主義運動。1958年7月班達被選為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他走遍全國,鼓動人民起來反對中非聯邦。1959年3月班達和黨的重要骨幹被捕入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被禁止活動。同年9月,該黨改名為馬拉威大會黨,繼續進行民族主義運動。當時參加民族主義運動的還有基督教民主黨、國民大會解放黨等。1960年4月班達出獄後,被選為馬拉威大會黨主席,9月又被選為終身主席。
獨立後的馬拉威
班達領導的馬拉威大會黨力主通過非暴力的合法鬥爭迫使德國殖民政府讓步。1961年5月尼亞薩蘭舉行第一次大選,馬拉威大會黨獲勝,班達出任德國殖民地政府的部長。1963年2月,尼亞薩蘭獲得內部自治,班達任總理。1963年12月中非聯邦解體。1964年7月6日尼亞薩蘭取得獨立,改名馬拉威共和國,並加入大英國協,班達就任總統。1971年起任終身總統。馬拉威獨立後,對外奉行自由選擇結盟和中立政策。
現代
馬拉威政府腐敗嚴重,即將卸任的賓故總統希望自己的直系親屬接任總統一職,隨著年紀增長,這位原先有著很多經濟頭銜的總統開始逐步的昏聵,在繼位人選問題上,與主要援助國英國,歐盟關係極為緊張,甚至驅逐英國大使出境,更為滑稽的是,總統頒發一條法令,禁止在公眾場合放屁。失去援助的馬拉威,一時陷入了動盪與混亂之中,2011年6月至8月間,該國主要反對黨派取得了公民集會遊行的權益,走上街頭呼籲政府停止腐敗,但是卻被一家地方法院臨時判為非法集會,隨即引發騷亂,在此過程中,首都利隆圭,商業重鎮布蘭太爾大量印度人,中國人的店鋪,倉庫遭到哄搶,軍警開槍鎮壓,約16人在騷亂中喪生。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馬拉威共和國 馬拉威共和國
馬拉威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地形狹長,處於南緯9.8至17.5°,東經33至36°之間。北與坦尚尼亞接壤,東、南與莫三比克交界,西與尚比亞為鄰。馬拉威國土總面積為11.8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地形地貌

馬拉威具有多樣化的地形特徵,全境分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脈四個自然地理區。其最大特色是馬拉威湖的槽谷及其兩側的高原。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境內多高原,西部高原平均海拔1500-2400米,東部高地平均海拔1000米。從區域上看,馬拉威地形主要有三種:北部區域多山,最高峰超過3000米,並形成起伏不平的尼卡高原和山崖、山谷和斜坡形態各異的維非亞高原;中部區域主要是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區域除松巴高原外大多數是低地,但位於南部姆蘭傑的薩皮圖瓦山海拔3013米,為全國最高峰。

氣候特徵

馬拉威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C左右。分三個季節:5-8月為涼乾季節。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5-18°C,裂谷地區平均氣溫為20-24.5°C,最冷月份是7月,最高氣溫為22.2°C,最低氣溫為7°C。雨季從11月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4月,年降雨量為90%發生在這一季節。在雨季,馬拉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雨量760-1015毫米,一些高原地區降雨量超過1525毫米,特別是姆蘭傑山東面迎風坡降雨量高達2150毫米。

水文分布

馬拉威、坦尚尼亞、莫三比克之間的馬拉威湖為非洲第三大湖。馬拉威雖為內陸國家,但境內河流、湖泊眾多,主要有希雷河、魯庫魯河、魯奧河以及馬拉威湖、奇爾瓦湖、奇庫庫塔湖等。

自然資源

馬拉威共和國馬拉威共和國
礦藏有煤、鋁礬土、石棉、石墨、磷灰石、鈾、鐵礦等。2005年礦產收入增長52.1%。2006年在北部探明了儲量為11600噸的高品質鈾礦。馬拉威屬於礦產極不豐富的非洲國家之一,分布不均勻,由於國內交通不便,增大了開採難度。
森林面積約73萬公頃。
水利資源豐富。其中最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分別是希雷河與馬拉威湖。馬拉威湖是僅次於維多利亞湖和坦葛尼喀湖的非洲第三大湖,長550公里,寬30至75公里,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處達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希雷河流經馬拉威內部,是馬拉威湖流出的唯一的一條河流,全長450公里,往南繞過希雷高地進入莫三比克,與贊比西河匯合,向東流入印度洋。希雷河不但為馬拉威提供豐富漁業和電力資源,而且也是馬拉威航運通道。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分為3個區,北部(下設7個市)、中部(下設10個市)和南部區(下設15個市)。

區名 首府 區名 首府
北部區 姆祖祖Mzuzu 薩利馬 薩利馬 Salima
奇蒂帕 奇蒂帕 Chitipa 南部區 布蘭太爾 Blantyre
卡隆加 卡隆加 Karonga 巴拉卡 巴拉卡 Balaka
利科馬 - 布蘭太爾市 布蘭太爾 Blantyre
姆津巴 姆津巴 Mzimba 布蘭太爾鄉村 -
姆祖祖市 恩卡塔灣 Nkhata Bay 奇克瓦瓦 奇克瓦瓦 Chikwawa
倫比 - 奇拉朱盧 奇拉朱盧Chiradzulu
中央區 利隆圭 Lilongwe 馬欽加 馬欽加Machinga
代扎 代扎 Dedza 曼戈切 曼戈切Mangochi
多瓦 多瓦 Dowa 姆蘭傑 姆蘭傑Mulanje
卡松古 卡松古 Kasungu 姆萬紮 姆萬紮Mwanza
利隆圭市 利隆圭 Lilongwe 恩桑傑 恩桑傑Nsanje
利隆圭鄉村 - 法隆貝 法隆貝Phalombe
姆欽濟 姆欽濟 Mchinji 蒂約羅 蒂約羅Thyolo
恩科塔科塔 恩科塔科塔 Nkhotakota 松巴市 松巴市 Zomba Municipality
恩徹烏 恩徹烏 Ntcheu 松巴鄉村 Zomba Rural -

首都

馬拉威首都利隆圭(Lilongwe)位於馬拉威中西部,是全國政治中心和第二大城市,人口約98萬(2015年)。[2]始建於1968年,1975年1月馬拉威首都從松巴遷於此。利隆圭周圍是富庶的菸草、花生、玉米產區和養牛區,其工業以菸草加工為主,還有肉類加工、服裝、家具等工業,同時也是馬拉威中部地區農產品的集散地,商業發達。利隆圭是全國公路中心,幹線公路南通布蘭太爾和松巴,北通廣大的北方地區,東至馬拉威湖畔,西通鄰國尚比亞。馬拉威建有國際機場,並擁有數條國際國內航線。
利隆圭的城市分新城和舊城兩部分。舊城為傳統服務業和零售業集中區,新城為政府機構、使館、警察總部、銀行和法庭等集中區。利隆圭已初步形成了一座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城市。

國家象徵

國旗

馬拉威國徽馬拉威國徽
馬拉威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黑、紅、綠三個平行的橫長方形構成,旗面上方中間為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放射31道光芒,黑色象徵黑人,紅色象徵為爭取自由獨立而戰鬥的烈士鮮血,綠色代表該國的美麗國土和綠色景物,太陽圖案象徵非洲人民爭取自由的希望。

國徽

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分三部分:上部藍白相間的波紋象徵馬拉威湖,中間的獅子圖案表示該國在歷史上與英國的聯繫,下部的太陽圖案來自1924年尼亞薩蘭的徽記。盾徽上端是雄鷹、太陽、銀盔、花冠圖案,兩側有獅子和豹,下端的山峰圖案象徵該國南部的姆蘭傑山,綬帶上用英文寫著“團結和自由”。

國歌

《上帝保佑馬拉威》
上帝保佑祖國馬拉威,成為一平之地。消滅一切敵人和災殃:飢餓、疾病、妒忌,使我們團結如一人,無憂慮,無恐懼。保佑我們每個領袖和母親馬拉威。

人口民族

人口

馬拉威全國總人口1721萬(2015年),絕大多數為班圖語系黑人。[2]馬拉威人口稠密,最密集的區域是奇爾瓦湖、姆蘭傑山地與希雷河之間地區,每平方公里達300人。近80%的人口為農業人口,首都利隆圭人口約97萬,是全國政治中心和第二大城市,也是溝通南北的交通樞紐。其他主要城市有布蘭太爾、姆祖祖和松巴。其中,布蘭太爾為馬拉威工商業中心,全國第一大城市,人口約80萬;姆祖祖為北部經濟中心和重要的農業產區,人口61萬;松巴原為馬拉威首都,國家文化教育中心,人口53萬。北部高原地區和山嶽地帶則人煙稀少,流動性大。據世衛組織2012年數據,馬人口平均壽命為59歲。

民族

馬拉威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全國總人口中馬拉威族人占總人口的50%,隆韋族占19%,堯族占14%,恩戈尼族占9%,菲帕族和尼亞庫族各占3%,另外還有不到2%的來自印巴、歐洲等地的其他種族。
馬拉威的民族構成複雜而分散,西南部主要有契瓦人、尼揚加人、恩森加人、西孔達人。這幾個部族相互滲透、混合,通稱馬拉威族,為馬拉威第一大族,其中契瓦人數量最多,主要居住在中部和南部地區,與恩戈尼、堯族使用同一種語言——契瓦語。
西北部為圖姆布卡人和通加人。通加人主要生活在馬拉威湖西岸,以捕魚為生。
東部主要是堯族,起源於莫三比克的東北部地區,於19世紀後半葉遷徙到馬拉威。堯族實行母系氏族制和男嫁女家制。恩戈尼族居住在東南部地區,恩戈尼人實現父系氏族制,族長具有絕對權威。
在馬拉威北部,主要居住著恩貢德人。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按父系溯源繼承家業,但不存在氏族組織。隆韋族居住在馬拉威南部。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其母系氏族的社會結構與堯族很相似。

政治

政體

馬拉威共和國馬拉威共和國
馬維拉共和國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由全國普選產生,任期5年,可以連任一次。議會是馬拉威最高立法機構。內閣是馬拉威最高行政機構。穆塔里卡總統執政以來,著力吸引外資,打擊腐敗,改善民生,馬政局保持基本穩定。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94年5月頒布,1995年修訂。憲法規定,馬實行多黨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任期五年,只能連任一次;保護多黨民主和獨立的司法權。

議會

實行一院制。議會由總統、議長、副議長、民選議員等組成,每屆任
期五年。本屆議會於2014年6月組成,共193個議席,執政黨民進黨席位為77席,大會黨53席,人民黨26席,聯民陣16席,獨立議員20席,爭取民主聯盟1席。議長理察·姆索沃亞(RichardMsowoya),來自大會黨。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14年6月組成。主要成員有:總統兼國防軍和警察總司令、國防部長阿瑟·彼得·穆塔里卡(H.E.Prof.ArthurPeterMutharika),副總統索洛斯·克勞斯·奇利馬(Rt.Hon.SaulosKlausChilima),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喬治·沙蓬達(Hon.GeorgeChaponda),財政部長古多爾·貢德偉(Hon.GoodallGondwe),農業與灌溉部長艾倫·齊延貝凱扎(Hon.AllanChiyembekeza),教育與科技部長伊曼紐爾·法比亞諾(Hon.EmmanuelFabiano),交通與工程部長弗朗西斯·卡塞拉(Hon.FrancisKasaila),信息、旅遊與公民教育部長孔德瓦尼·南庫姆瓦(Hon.KondwaniNankhumwa),衛生部長珍妮·卡利拉尼(Hon.Dr.JeanKalilani),勞工部長亨利·穆薩(Hon.HenryMussa),司法與憲法事務部長塞繆爾·滕貝努(Hon.SamuelTembenu),青年、體育與文化部長格雷斯·奇烏米亞(Hon.Ms.GraceChiumia),自然資源、能源與礦產部長阿圖佩萊·穆盧齊(Hon.AtupeleMuluzi),土地、住房與城鎮發展部長布賴特·姆薩卡(Hon.BrightMsaka),貿易與工業部長約瑟夫·姆瓦納姆韋卡(Hon.JosephMwanamveka),婦女、兒童、殘疾人與社會福利部長帕特麗夏·卡利亞蒂(Hon.PatriciaKaliati),內政與國土安全部長保羅·奇賓古(Hon.PaulChibingu),地方政府與農村發展部長湯姆·戈韋洛(Hon.ThomGowelo) 。

司法

馬拉威司法局機構分最高抗訴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

政黨

主要政黨有:
(1)人民黨(People'sParty):執政黨。2011年由時任副總統喬伊絲·班達建立。該黨以“團結、平等、發展”為建黨理念,主張保障公民憲法權利,推進政治決策民主化,經濟自由化與出口產品多元化,大力發展工商業、教育和愛滋病防控,促進就業、保障糧食安全。主席為現任總統彼得·穆塔里卡,副主席為現任副總統昆博·卡查利。
(2)民主進步黨(DemocraticProgressiveParty-DPP):在野黨。2005年2月由馬前總統穆塔里卡成立。根據該黨公布數據,有黨員250萬。主張團結所有馬拉威人,致力於恢復經濟成長和減貧。2009年大選中提出將馬“從進口、消費國轉變為出口、生產國”和建立“人民可以信賴、致力於發展的政府”的目標。現任主席為彼得·穆塔里卡。
(3)馬拉威大會黨(MalawiCongressParty,MCP):1944年成立。原名為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1959年改稱現名。1964年馬獨立後至1994年為馬唯一的合法政黨,執政時間長達30年。現為馬最大反對黨。主席為約翰·坦博。
(4)聯合民主陣線(UnitedDemocraticFront-UDF):前身為1992年3月在利隆圭成立的聯合民主獨立黨,同年10月改為現名。1994年起執政,2005年因穆塔里卡總統脫離該黨另立新黨執政而淪為反對黨。主席阿圖佩萊·穆盧齊(AtupeleMuluzi)。
(5)爭取民主聯盟(AllianceforDemocracy-AFORD):1992年成立,成員主要包括馬前政要、學者和商人。主張在馬實行多黨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經濟。1993年與聯合民主陣線聯手,在全民公決中擊敗執政的大會黨,實現馬從一黨制向多黨制的轉變。1995年參與聯合政府。1996年5月退出,2003年再度聯手,建立“民族團結政府”。現任全國主席埃諾克·齊哈納(EnockChihana)。
(6)人民進步運動(People'sProgressiveMovement-PPM):2003年3月成立,主要成員為商人。主張徹底改變馬惡劣的經濟狀況。現主席馬克·卡聰加(MarkKatsonga)。

政要

總統彼得·穆塔里卡(PeterMutharika)。1940年生。2012年起任民主進步黨黨首,已故總統賓古·瓦·穆塔里卡的胞弟,2014年5月31日當選馬拉威第五任總統。

經濟

概況

馬拉威為農業國,全國約86%人口從事農業,經濟十分落後,是聯合國確定的最不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援。主要種植菸草、棉花、玉米等,是非洲主要菸草生產國之一,菸草出口占國家外匯收入70%。其白肋煙(Burley)質量上乘,在世界菸草界享有聲譽。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馬政府推行私有化和脫貧計畫,但因吏治腐敗被西方凍結援助,經濟發展受阻。穆塔里卡上台後,努力改善同西方關係,西方逐步恢復援助,經濟形勢趨於好轉。2005年起實施“增長與發展戰略”,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由於政府增加農業投入,擴大實施農業補貼計畫,馬已連續6年實現糧食自給有餘,經濟成長率也連續6年超過7%。2011年上半年,馬發生外匯和燃油短缺危機,並引發民眾全國性示威遊行和騷亂。2012年4月,班達就任總統後,與西方緩和關係,著力爭取外援,推出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馬經濟狀況有所好轉。

工業

馬拉威工業主要是初級產品加工業,包括菸草、茶葉、蔗糖、釀酒、棉紡、菜油、建材和食品加工等。2012年製造業同比增長1.4%。

農業

農業是馬拉威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以上。全國38%的土地為可耕地,75%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小米、豆類、水稻、木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菸草、茶葉、甘蔗等,是非洲最大菸草生產國之一。畜牧業以飼養牛、羊、豬、雞為主。馬拉威湖和希雷河上游為主要產魚區。全國約24萬人從事捕魚業。2010年因受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產量有所下降。2012年農業產值同比降低0.2%。

漁業

馬拉威的主要產業之一。馬拉威雖然是內陸國家,但由於淡水面積很大,漁業資源豐富。非洲第三大淡水湖-馬拉威湖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湖中生活著大約500種魚類,尤其深水區有相當豐富的魚類資源儲量,造就了馬拉威比較發達的漁業。

旅遊業

旅遊業是馬拉威優先發展的新興產業。馬拉威大力改進旅遊設施,旅遊業發展較快,2009年遊客達75.2萬人次,比2008年增長1.5%,旅遊業收入695.28億克瓦查。遊客主要來自莫三比克、辛巴威、南非、坦尚尼亞和英、美等國。

對外貿易

馬拉威主要出口菸草、茶葉、蔗糖、咖啡,進口工業及交通運輸設備、石油、化肥、化工產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南非、英國、日本、美國、法國、德國、荷蘭以及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成員國。2006年出口額5.28億美元,進口額8.3億美元。

外國援助

馬財政嚴重依賴外援。歐盟、英國、美國、世界銀行、日本等是馬的主要援助方。2003年底,西方國家以政府打擊腐敗不力為由,凍結向馬援助款目。2004年5月,穆塔里卡執政後加大反腐敗力度,精兵簡政,緊縮開支,獲得西方國家認可。2005年起援款逐步解凍。2009/2010年度年獲世界銀行、英國等援助7.92億多美元,涉及扶貧、電力、水利建設、投資環境、愛滋病防治項目等。2011年,馬與西方關係交惡,西方逐漸削減對馬援助。2012年4月班達總統就任以來,著力改善與西方關係,爭取外援,西方對馬援助逐漸恢復並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非洲開發銀行逐漸恢復對馬援助。

文化

語言

馬拉威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奇切瓦語,同時各民族亦有自己的語言。

宗教

馬拉威約70%的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20%信奉伊斯蘭教,其餘少數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重要節日

英雄紀念日:1月15日
烈士紀念日:3月3日
勞動節:5月6日
自由日:6月14日
國慶節:7月6日(1964年)
母親節:10月14日

軍事

武裝力量包括正規軍和警察。總統兼國防軍和警察部隊總司令。2006年正規軍總兵力5300人,其中陸軍4880人、海軍陸戰隊220人、空軍200人。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2年。警察1500人。武器主要由英國、法國等提供。

交通

公路

馬拉威是內陸國家,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全國公路總長截止2014年為2.49萬公里,其中瀝青路4073公里,與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波札那及南非的公路連線。

鐵路

截止2014年馬拉威鐵路總長總長790公里,南起姆蘭傑、經布蘭太爾、利隆圭至尚比亞和馬拉威邊界的姆欽吉,東面與莫三比克鐵路相接。連線莫三比克科納卡拉的鐵路線為馬拉威進出口貨物的重要通道。馬拉威鐵路線基本處於廢棄狀態。[9]

空運

馬拉威共有民用機場4個,其中2個為國際機場,國際航線通往南非、肯亞、坦尚尼亞、衣索比亞、尚比亞、辛巴威、阿聯和英國。

水運

馬拉威地屬內陸國家,國內湖上運輸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湖上的主要港口有奇波卡、奇魯巴和恩卡塔貝。2010年南部恩桑傑國際內陸碼頭一期竣工,完成與尚比亞鐵路連線。

社會

教育

馬拉威沿襲英國教育制度。學校有公立和私立兩種。學制國小8年、中學4年。1994年起實行國小免費義務教育。全國共有公立大學4所,即馬拉威大學、姆祖祖大學、利隆圭農業與自然資源大學和馬拉威科技大學。還有多所私立大學。中學978所,國小5461所,教師2.2萬人,學生35萬人。2008年國小入學率為91%,成人識字率為64.1%。

醫療

馬拉威實行福利性醫療制度,政府每年用於醫療衛生事業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馬拉威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8.3%,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74美元。

媒體

主要報刊:《每日時報》,1895年創刊,英文,發行量1.4萬份;《馬拉威新聞》,1959年創刊,英文、奇契瓦文周刊,發行量1.9萬份;《民族報》,1993年創刊,英文日報,民間報刊,發行量1.6萬份。
馬拉威通訊社:官方通訊社,1966年創辦。
馬拉威國家廣播公司:2010年馬國家電視電視台與國家電台合併,成立新的馬拉威國家廣播公司,隸屬馬新聞與公民教育部。兩台主要用英語、奇契瓦語編播節目。電台有8個頻道。

風俗

服飾
一般馬拉威男子的頭髮不容許超過頸背,也不許穿上窄下寬的喇叭褲。女士則不可穿暴露的衣物。在宴會等正式場合應備有黑色或白色的西服。
飲食
馬拉威人每天大多食用玉米糊;生活條件好的人,用玉米面加上牛奶烙成大餅,同時用西紅柿、牛肉煮成紅湯一道吃。馬拉威人有食白蟻的習慣,特別是在春季白蟻繁殖季節非常盛行。
起居
在馬拉威尤其是在鄉村,人們大多居住在圓形茅屋內。它是用樹枝編織抹泥做牆壁,用香蕉葉和茅草蓋屋頂。一般一個村落有三四十座圓形茅屋,分為大房屋和小房屋。大房屋較為寬敞,多由老人或家長居住,裡面備有日常生活用品;小房屋比較狹窄,多有年輕人或孩子居住,裡面除了睡覺用的一張蓆子外,別無他物。另外,馬拉威人習慣於早起早睡,故大部分人在晚上9:00左右就寢。
禮儀
馬拉威人熱情好客,同他們交往時,要注意禮節,誠懇相待,馬拉威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強,在談話時,不可有意無意地使用有損他們民族感情的話語、暗示或比喻等,否則會引起不快。另外,在與馬拉威人交往時,不可輕易詢問對方年齡,打聽對方財產情況等。馬拉威忌諱談論總統健康和計畫生育等問題。

人民生活

馬拉威約有勞動力400萬人。有4所中心醫院、25所地區醫院,48個鄉村醫院,440個醫療中心,101個診所。平均1000人擁有1.3張床位。1995年政府投資2500萬美元,創辦一所衛生學校,每年可培養30名醫生。2009/2010年度,用於醫療衛生事業的支出為361億克瓦查,占馬政府開支的第二位。2005年人均壽命為46.3歲。馬15~49歲人群中約19%攜帶愛滋病病毒。人民生活困苦,據統計,普通勞工日均工資在3-5美金。

外交

外交政策

馬拉威奉行睦鄰友好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和地區衝突。馬拉威是非洲聯盟、不結盟運動、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南部非洲共同市場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成員國,與9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對外關係

同美國的關係
直到2011年上半年,馬拉威與美國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美國於2000年通過了《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並給與馬拉威加工出口免關稅待遇,現美國已成為馬拉威重要貿易夥伴。
2012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問馬拉威,2013年4月美國總統歐巴馬邀請馬拉威總統班達等四位非洲元首訪問美國。2014年1月美國與馬拉威簽訂了五年發展合作戰略,2013年-2018年將向馬拉威提供7億美元的援助。
同歐洲國家的關係
馬拉威與英國的關係最為深厚,曾受其長達70年殖民統治。2011年4月,英國駐馬拉威大使的一份職責馬拉威總統獨裁的電報泄露,印發馬英互逐外交官,兩國外交關係陷入僵局。同年7月,英國宣布終止所有對馬拉威援助。
2014年初,部分援助國逐漸恢復對馬拉威援助。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受制於世界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外部環境影響,馬拉威主要援助國並無過多能力擴大甚至保持原有對馬拉威的援助規模,馬拉威外援改善實際情況不及預期。
同周邊國家的關係
馬拉威逐漸重視改善和加強與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尚比亞等鄰國睦鄰友好關係。摒棄過去只注重與西方發展關係的實用主義外交路線。2013年8月,馬拉威在首都利隆圭主機板第33屆SADC(南部非洲發展聯合體)首腦峰會。
同中國的關係
2007年12月28日馬拉威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斷絕了與台灣保持了41年的“外交關係”。馬拉威中國兩國關係發展良好,雙邊貿易關係得到長足發展,雙邊貿易額在不斷攀升。
2014年6月2日,馬拉威新當選總統彼得·穆塔里卡在就職儀式上表示,他將在自己任期內發展中國和俄羅斯等“新朋友”的關係。

旅遊

馬拉威主要旅遊勝地有馬拉威湖、旺地國家公園、狩獵區和自然保護區等。
奇爾瓦湖
奇爾瓦湖是馬拉威南部一個內陸湖泊,臨近莫三比克邊界,位於松巴東部32公里處,是從姆蘭傑山沿希雷高原延伸的一片凹地所構成的,湖區水質微鹹,盛產各種魚類產品,是馬拉威重要的魚產品捕撈基地,四周風景秀麗,也是馬拉威的旅遊勝地。
奇爾瓦湖長48公里,寬25.5公里,湖水面積隨季節不同而發生著變化,最大水深為3.5米,湖區周圍有多條河流流入,其中最大的是松巴河和帕隆貝河,但因流經沙地的河道較長,這些河流的下遊河道往往出現乾涸的現象。
旺地國家公園
旺地國家公園被認為是馬拉威最好的獵物繁殖和保護區,占地面積550平方公里。旺地國家公園位於馬拉威湖的南方,也包含了Malombe部分湖區和Shire河區。旺地國家公園是馬拉威國家管理最健全、風景最美麗的國家公園。旺地國家公園的生物種類豐富,這裡是河馬和鱷魚的家,在公園則可看到幾百隻大象,鳥類生態也非常活躍。此外,也可以看到非洲象、猶豬、黃毛狒狒、灰色葉猴、羚羊等。
瓊戈尼岩畫藝術區
瓊戈尼岩畫藝術地區位於馬拉威中央高原樹林叢生的花崗岩山崗上,占地126.4平方公里。該地區127處遺址最集中、豐富地展現了中部非洲的岩畫藝術。它們反映了相對貧乏的農民岩畫藝術傳統,以及自後石器時代就居住於此的群居獵人巴特瓦的繪畫藝術。
切瓦農民的祖先生活在後鐵器時代,習練岩畫至二十世紀。岩畫藝術里與婦女關係緊密的符號,在切瓦中仍有文化關聯,這些遺址與慶典和儀式緊密相連。同時,這些密密麻麻的被廣泛收藏的岩石藝術反映了許多世紀以來一種本地人庇護文化傳統的非凡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