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昶

1855-1930)安徽桐城人。字通伯,晚號抱潤翁。光緒間曾任學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教習。辛亥革命後,為清史館總纂,撰有《清史稿》的光宣列傳,並修訂文苑傳等。其散文淡簡,是桐城派末期的代表人物。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傳承桐城派

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號抱潤翁,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初著名作家、學者。他出身翰墨世家,其祖父馬樹章,任太常寺典簿。其父,諱起升,議敘同知。
馬其昶少時從學於吳山、姚思贊等先生。他聰明且發憤好學。稍長,受業於方東樹、戴鈞衡,師事桐城作家方宗誠吳汝綸
由於他刻苦學習古文,深受吳汝綸器重,經吳汝綸介紹,馬其昶往謁鳳池書院山長張裕釗,他賦詩一首,莊諧雜出,謂:“得之桐城者,宜還之桐城。” 張裕釗大喜,賦詩為答,時馬其昶才二十一歲。吳汝綸、張裕釗、黎庶昌、薛福成有“曾門四大才子”之稱,名重一時,馬其昶同時師事吳、張二氏,又由於自身的聰穎勤學,終以文學負盛名,成為繼曾國藩四大弟子之後聲譽最高者,有桐城派“殿軍”之稱。
由於早年數應鄉試不第,名聲日起後他已淡於仕進。山東巡撫周馥力舉他為經濟特科,安徽巡撫馮煦以他博覽覃思,文修學粹,上疏請得破格錄用。還有人以碩學通儒推薦,他都一一婉言謝絕,無意為官。他熱心於教育事業,長期教習鄉里。
光緒二十一年(1894),授經安慶藩司署中。二十三年(1897)主講廬江潛川書院。二十七年(1901)授經合肥李仲仙家。三十年(1904),力襄吳汝綸辦學,出任桐城中學堂堂長,秉承學校創始人吳汝綸先生辦學宗旨,以“培養濟世人才”為己任。
宣統二年,他不得已應學部召,赴京編《禮記節本》,成,以學部主事用,旋補總務司主事。他勤於職守,深受學部諸公器重。
民國元年(1912)邑人舉為縣議會會長,二年安徽高等學校聘為校長。民國三年(1914)入都,法政學校聘先生為教務主任,簡任參政院參政。

總纂清史

民國五年(1916),清史館聘為總纂,主修儒林、文苑及光宣大臣傳。凡一代的名臣宿儒遺聞軼事,搜求極勤,撰稿內容頗豐,而又褒貶矜慎,成《清史稿·儒林·文苑》若干卷。實有清一代的重要文獻。
馬其昶晚年病痹,鬢髮盡白,然治學仍一絲不苟。卒後葬於汪河山麓。

學術成就

研治群經

馬其昶為文固守桐城派規範,以宗經為本,並自謂“為文而不求之經是無本之學” 。其文以碑傳史為主,無雄奇瑰偉之觀。然而思辭深婉,言簡意長,幽懷微旨,感唱低徊,有陰柔之美。其文得方苞、姚鼐真傳,高潔純懿,醞釀而出。語言的雅潔可與方姚角立。陳三立推其為曾國藩、張裕釗而後一人。章太炎也贊其“能盡俗” 。馬其昶三十歲以前,以古文為名,三十歲之後,研治群經,兼及子史,旁及佛典。他治經尤邃於《易》、《詩》、《書》、《孝經》、《大學》、《中庸》和《老子》。《易》主費氏,《詩》宗毛氏,《書》宗《大傳》,旁列眾說,折衷去取,潛思而通其古文,往往獲創解,為前儒所未發。

編纂著作

他編纂選述,數十年如一日,著作十七種,凡三百餘卷。經類有《周易費氏學》八卷,敘錄一卷,《毛詩學》三十卷,《尚書誼詁》若干卷,《禮記節本》六卷,《大學·中庸·孝經合誼》三卷。史類有《清史·儒林傳稿》若干卷,《桐城耆舊傳》十一卷,附《列女》一卷,《清史·文苑傳稿》若干卷,《左忠毅公年譜定本》二卷。諸子百家有《老子故》二卷,《莊子故》八卷,《屈賦微》二卷,《金剛經次詁》一卷。自著文集有《抱潤軒文集》二十二卷,《抱潤軒文集續集》若干卷,《存養詩鈔》若干卷,《桐城古文集略》十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