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自明朝開始,便有大批華人向東南亞移民。清朝,大量華工越洋謀生,其中以廣府人(廣府、高州、五邑)、閩南人(閩南、潮州、莆仙、福州、海南、雷州)以及客家人最多。故形成今日,東南亞華人多以此三族人口組成。廣府、福建、客家各自擁有不同的方言,而且有不同稱謂,分為粵語、閩南語、客語等。由於各自的語言彼此不相通,形成各族成立的會館。但採用北京話(官話)作為華人通用語則是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確立北京話為國語,而抗日戰爭令廣東、福建、客家之間的間隔逐漸消除。在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社會,早期私塾以各自籍貫方言為教學用語。1919年五四運動後,當地私塾紛紛跟隨中國維新派的教育改革,開始把教學語言由閩粵方言改為中國的官話方言。(即屬北方官話體系方言的現代中國國語國語)。
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中文娛樂節目及文學讀物主要來自台灣或香港,因此華語受到了台灣國語一定的影響。1980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新加坡、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的文化交流,遂採用了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從用繁體字轉為改用簡化字等。
現在,基於馬來西亞完善的中文教育,大部分的馬來西亞華裔子弟都會說華語,而通常也會其他方言,如:粵語,福建話等。
特點
雖然華語是以北京官話為基準,但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當地華語跟台灣國語或中國大陸國語有較大的差異,用辭習慣差異較大。在日常生活中,當地華人所說的華語都帶有很濃厚的當地口音,但在本地中文口語口語
馬來西亞華人的口語一般上在辭彙、腔調、文法等方面都有其他語言(如馬來語、英語)或漢語方言(如閩南語、粵語)的痕跡,不同群體或地區的說法也都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年長一輩的閩籍華人可能把身分證稱作“登記”(當地閩南語稱呼);年輕一輩則會稱之為“I.C.”(英語Identity Card的縮寫)。電子媒體(電視台,電台)或正式的場合上則會說一種較為正式(接近台灣國語)的華語。
語音
當地華語的最初參考的是中國的老國音,以及後來的新國音,然後才是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在數代華語的相疊作用之下,與當今中國南方的漢語口音相似,其發音跟北京話有很大的不同,如兒化消失、輕聲不明顯、入聲現象,同時也可能帶南方方言口音。在老一輩的華人中,其語音常帶有入聲。書寫系統
和新加坡一樣,馬來西亞的學術界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統一使用簡體中文;然而多數馬來西亞華人仍然看得懂繁體中文。原因是繁體字在民間或媒體中普遍存在著,例如華人商店的招牌、舊告示、許多非學術類中文書籍也都沿用了繁體中文,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所出版的書籍同時在市場上流動。新馬報章大致上採用簡化字,但也有例外:有些報刊如《光明日報》、《星洲日報》就使用“標題繁體字,內容簡化字”的方式讓簡繁中文並存。所受影響
閩南語及粵語的影響
閩南人是馬來西亞華人里的最大族群,客家人次之,而粵語(俗稱廣東話)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雪蘭莪州及霹靂州是主要方言,在新加坡也頗為普遍,所以閩粵語給當地華語很大的影響,尤其在語法方面。例如“先”字在修飾謂語時,標準華語的語法裡只作為狀語使用(置於謂語前面),但閩粵語中“先”也可充當補語(置於謂語後面),例如在標準華語中應該是“我先去吃飯”,但粵語的語法是“我去食飯先”;標準華語的語法應該是“先謝謝你”,但粵語的語法是“唔該多謝你先”。因此,新馬華語便受到了粵語的語法的影響,演變成了“xxxxx先”的補語式用法。馬來語及英語的影響
馬來語是馬來西亞的國語和官方語言,而英語在經歷英殖民時代後依然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當地華語在口語上吸收了一些來自馬來語及英語的音譯外來詞;來自馬來語的如“巴剎”(pasar;市集、菜市場)、“甘榜”(kampung,鄉村,尤指馬來村莊)、五腳基(kakilima,騎樓下的走廊)等;來自英語的如“德士”(taxi;計程車)、“巴士”(bus,公共汽車)、“乾酪”(cheese,乳酪)等。此外,在提到音譯人名時(尤其是來自馬來語及英語的譯名),常直接以外語念出(如“Hishammuddin”),而不逐字讀出漢字譯名(如“希山慕汀”)。這方式常見於政府官方電視及電台的華語新聞播報員,而大部分私營電視台則習慣念出漢字譯名或漢字譯名縮寫(如“希山慕汀”念成“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