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伶傳

馬伶傳

《馬伶傳》採錄了南京當時的傳說,講述了馬伶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的故事。作者通過張揚馬伶其人其事,並將矛頭指向顧秉謙,旁敲側擊,來譏諷阮大鉞。

原文

作者:侯方域。

馬伶(1)者,金陵(2)梨園部也。金陵為明之留都(3),社稷(4)百官皆在,而又當太平盛時(5),人易為樂。其士女之問(6)桃葉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錯(7)也。梨園以技鳴(8)者,無慮(9)數十輩,而其最著者二:曰興化部,曰華林部。

一日,新安(10)賈合兩部為大會,遍征(11)金陵之貴客文人,與夫妖姬靜女(12),莫不畢集(13)。列興化於東肆(14),華林於西肆,兩肆皆奏《鳴鳳》(15),所謂椒山先生者(16)。迨半奏(17),引商刻羽(18),抗墜疾徐(19),並稱善也。當兩相國論河套(20),而西肆之為嚴嵩相國者曰李伶(21),東肆則馬伶。坐客乃西顧而嘆(22),或大呼命酒(23),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復東(24)。未幾更進(25),則東肆不復能終曲。詢其故,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26)。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27),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28),乃竟輟其技不奏(29),而華林部獨著。

去後且三年(30)而馬伶歸,遍告其故侶(31),請於新安賈曰:“今日幸為開宴(32),招前日賓客,願與華林部更奏(33)《鳴鳳》,奉一日歡(34)。”既奏,已而論河套(35),馬伶復為嚴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36),匍匐前稱弟子(37)。興化部是日遂凌出華林部遠甚(38)。其夜,華林部過馬伶(39):“子(40),天下之善技也,然無以易李伶(41)。李伶之為嚴相國至矣(42),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43)?”馬伶曰:“固然(44),天下無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45)。我聞今相國崑山顧秉謙者(46),嚴相國儔也(47)。我走京師(48),求為其門卒三年,日侍崑山相國於朝房(50),察其舉止,聆其語言(51),久乃得之。此吾之所為師也。”華林部相與羅拜(52)而去。

馬伶,名錦,字雲將,其先西域人(53),當時猶稱馬回回雲(54)。

侯方域曰: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夫其以李伶為絕技,無所乾求(55),乃走事崑山(56),見崑山猶之見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57),安得不工哉?(59)嗚乎!恥其技之不若(60),而去數千里為卒三年,倘三年猶不得,即猶不歸耳(61)。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須問耶?

注釋

(1)馬伶:姓馬的演員。伶:古時稱演戲、歌舞、作樂的人

(2)金陵:南京市舊名。梨園部:戲班。《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玄宗“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號梨園弟子”。後世因稱戲劇團體為梨園。部,行業的組織。

(3)明之留都:明代開國時建都金陵,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金陵為留都,改名南京,也設定一套朝廷機構。

(4)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白虎通義·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後來遂用作國家之代稱。這裡仍用本來的含義。

(5)盛時:國家興隆的時期。

(6)問:探訪。桃葉渡:南京名勝之一,是秦淮河的古渡口,相傳東晉王獻之送其妾桃葉在此渡江,因而得名。雨花台:在南京中華門外,三國時稱石子崗,又稱聚寶山。相傳梁武帝時,元光法師在此講經,落花如雨,故名

(7)趾相錯:腳印相交錯,形容遊人之多。

(8)以技鳴:因技藝高而出名。

(9)無慮:大概。輩:同一等級、同一類別的人。引申為“群”、“隊”。這裡指“部”。

(10)新安:今安徽歙(shè)縣。賈(gǔ):商人。

(11)征:召集。

(12)妖姬:艷麗女人。靜女:語出《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指少女。

(13)畢集:都來了。

(14)肆:店鋪,這裡指戲場。

(15)《鳴鳳》:指明代傳奇《鳴鳳記》,傳為王世貞門人所作,演夏言、楊繼盛諸人與權相嚴嵩鬥爭故事。

(16)椒山先生: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容城(今屬河北省)人,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彈劾嚴嵩被害。

(17)迨(dài):等到。半奏:演到中間。

(18)引商刻羽:演奏音樂。商、羽,古五音名。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19)抗墜疾徐:聲音高低快慢。《禮記·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隊(墜)。”孫希旦集解引方氏愨說:“抗,言聲之發揚;隊,言聲之重濁。”

(20)兩相國論河套:指《鳴鳳記》第六出《兩相爭朝》,情節是宰相夏言和嚴嵩爭論收復河套事。河套,地名,黃河流經今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形曲如套子,中間一帶稱作河套。在明代,河套為韃靼(dádá達達)族所聚居,經常內擾,楊繼盛、夏言諸人主張收復,嚴嵩反對,所以發生廷爭。嚴嵩為當時專攬朝政的權臣,官至太子少師,結黨營私,後被劾罷免。

(21)嚴嵩:字惟中,分宜(今屬江西)人,弘治年間中進士,得到明世宗信任。他弄權納賄,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是著名的奸臣。

(22)西顧:往西看,指為華林部李伶的演出所吸引。嘆:讚嘆,讚賞。

(23)命酒:叫人拿酒來。

(24)首不復東:頭不再往東看,意為不願看興化部馬伶演出。

(25)未幾:沒有多久。更進:繼續往下演出。

(26)“蓋馬伶”兩句:原因是馬伶恥於居李伶之下,卸裝逃走。易衣,這裡指卸裝。

(27)既去:已離開。既,表示行動完成。

(28)輒以易之:隨便換人。輒,猶“即”。《漢書·吾丘壽王傳》:“盜賊不輒伏辜,免脫者眾。”可引申為隨便。

(29)輟(chuò):停止。

(30)且三年:將近三年。

(31)故侶:舊日伴侶,指同班藝人。

(32)幸:冀也,希望。

(33)更奏:再次獻演。

(34)奉:敬獻。

(35)已而:不久。

(36)失聲:控制不住,不覺出聲。

(37)“李伶”二句:李伶頓然驚愕,不禁出聲,伏地稱弟子。匐匍(pú fú),伏在地上。

(38)凌出:高出,凌駕於對方之上。

(39)華林部:指華林部伶人。過:拜訪。

(40)子:你,對對方的尊稱。

(41)易:輕視。《左傳·襄公四年》:“貴貨易土。”引申為勝過。

(42)為:此是扮演的意思。至矣:像極、妙極。

(43)安從授之:從哪裡學到。掩其上:蓋過他。掩,蓋過。《國語·晉語五》:“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

(44)固然:確實。

(45)即:通“則”。

(46)崑山:縣名,在江蘇省。顧秉謙: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為首輔,是閹黨中人。

(47)儔:同類人。

(48)走:跑到。

(49)門卒:門下的差役。

(50)朝房: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

(51)“察其”二句:觀察其行動,聆聽其言語。聆,聽。

(52)羅拜:數人環列行禮。

(53)西域:古代地理名稱,指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中亞一部分地方。

(54)回回:舊時對於回族及伊斯蘭教徒的稱呼。

(55)無所乾求:沒有辦法得到。

(56)走事崑山:到顧秉謙處去做僕從。事,侍奉。崑山,古人習慣以籍貫指代人,這裡即指顧秉謙。下句“分宜”,即指嚴嵩,嚴嵩為分宜(今江西分宜縣)人。

(57)見崑山句:見到顧秉謙就好像見到了嚴嵩。

(58)以分宜教分宜:意即以生活中的嚴嵩為榜樣來學演嚴嵩。

(59)工:精。

(60)“恥其”句:恥於自己的演技不如人家。不若,不如。

(61)爾:同“耳”,表決然語氣。

(62)無論:豈止

譯文

馬伶是金陵戲班子裡的演員。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國家設定的百官還都在這裡,而又處在太平盛世,人們容易尋歡作樂。那些男男女女探訪桃葉渡,遊覽雨花台,腳踩腳多得數不清。戲班因技藝高超而出名的,豈止有幾十個,而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叫興化部,一個叫華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會合這兩個戲班子,辦了一個大堂會,廣泛邀請了金陵城裡的貴客文人和那些艷麗的婦人、嫻靜文雅的才女,這些人全都會集在一起。興化部被安排在場子的東面,華林部安排在場子的西面。兩邊的場中都演出《鳴鳳記》,這場戲演出的就是人們稱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時,雙方的演唱都符合節拍,講究音律,曲調的高低快慢,變化很多,都稱得上很好。當演到兩位相國爭論是否收復河套的情景,西面戲台扮宰相嚴嵩的演員,是李伶,東面戲台則是馬伶。坐著的客人就看著西面的戲台讚嘆,有的人還大聲呼喊叫人拿酒來,有的人移動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戲台,頭不再轉向東面。演出繼續進行不多久,東面的戲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詢問其中的緣故,原來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恥辱,已經卸妝逃走了。馬伶是金陵城裡善於演唱的演員。他走了以後,興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換他,竟然就停止演出,從此在金陵只有華林部獨自著名。

馬伶走後將近三年又回來了,告知他昔日演戲的所有夥伴,並向那新安商人請求說:“希望今天能為我開一次宴會,再招來上次那些賓客,我願意與華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鳴鳳記》,敬獻一日的歡樂。”演出開始後不久,又演到爭論是否收復河套,馬伶再次扮相國嚴嵩登場演出。李伶忽然失聲驚叫,匍匐上前,對著馬伶自稱弟子。在這一天,興化部的名聲於是大大地超過了華林部。

當天晚上,華林部的人來拜訪馬伶,說:“您雖是當今十分優秀的演員,可本來是不可能超過李伶的。李伶扮演嚴相國已好到了極點,您又是從哪兒學來的演技而超過李伶了呢?”馬伶說:“的確是這樣,現在天下的演員不可能超過李伶,而李伶當時又不肯把演技傳授給我。我聽說當今的相國崑山顧秉謙,是嚴相國一類的人。我跑到京城,請求在他門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裡侍奉他,觀察他的行為舉止,細聽他的講話,時間長了就掌握了他的特點,這就是我求師的方法。”華林部的人一起向馬伶羅列而拜,然後離去。

馬伶,名錦,字雲將,他的祖先是西域人,當時還稱他為馬回回。

侯方域說:真是不尋常啊,馬伶自己這種求師的經歷。他認為李伶的演出已是絕技,無處能學到超過他的技藝,竟然跑去侍奉顧秉謙,見到顧秉謙就猶如見到了嚴嵩一樣,讓嚴嵩本人來教演嚴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唉!馬伶以自己的技藝不如人家為恥,就遠走幾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還不能學到要學的東西,就仍然不回來。他的意志如此堅定,技藝的精湛又何須再問呢?

賞析

1639年(崇禎十二年),侯方域遊歷南方,後來居留南京,參加復社,與魏黨餘孽阮大鉞進行過鬥爭。這篇人物小傳,是他寓居南京時寫就。文章採錄了南京當時的傳說,以張揚馬伶其人其事,並將矛頭指向顧秉謙,旁敲側擊,來譏諷阮大鉞。

這篇人物傳記把筆墨集中在結果截然相反的兩場演出對壘上。第一次馬伶對壘中失敗,負氣出走,到實際生活中去學習,三年後技藝大進,在第二次競賽中獲得成功。作者通過記敘馬伶這一件事,顯示了馬伶好勝、自強的性格特徵。

文中講述了馬伶為提高自己的表演藝術,不斷刻苦學習、努力探索的故事。馬伶作為一位有名的演員,在經歷一次演出失敗之後,他並沒有氣餒,而是勵志奮發,遠走幾千里,不惜為人奴僕去深入生活,觀察人物的言行舉止、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終於塑造出了深受觀眾讚賞的舞台形象。這個故事表明,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藝術家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深入生活,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探索,閉門造車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文章選材集中,簡繁得當,先敘兩次會演,馬伶始敗終勝,後借馬伶答同敘其緣由,頗有章法。

作者簡介

侯方域(1618—1655),明末清初人。字朝宗,號雪苑,河南商丘人。明末與方以智、陳貞慧、冒襄齊名,人稱“四公子”,明末清初著名詩文作家。明末參加復社,對權奸魏忠賢及其依附者阮大鋮之流進行過鬥爭。入清後曾應河南鄉試,中副榜,並為清總督出謀獻策。不久病逝。他能詩善文,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現實生活。所著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