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

香港賽馬

香港賽馬歷史悠久,是香港其中一項最受歡迎的運動。香港的賽馬活動是香港境內唯一容許合法賭博的本地運動項目,主要由香港賽馬會舉辦及管理。

(圖)沙田馬場大銀幕影著開跑一刻沙田馬場大銀幕影著開跑一刻

香港賽馬歷史悠久,是香港其中一項最受歡迎的運動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當時鄧小平保證香港在1997年後仍然“馬照跑”,可見賽馬對香港的重要性。香港的賽馬活動是香港境內唯一容許合法賭博的本地運動項目,主要由香港賽馬會舉辦及管理。除香港賽馬會外,其他賭博方式皆為非法。由於香港合法賭博的渠道並不多,因此大部份人留意香港賽馬的目的只是為了賭博而非賽馬這項運動本身,成為了香港賽馬文化的一大特色。

歷史

(圖)1873年的跑馬地馬場1873年的跑馬地馬場

早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初期,英國人已把賽馬運動帶來香港,在當時稱為黃泥涌谷的跑馬地舉行賽馬。最早的賽馬活動始於1844年。1850年代,已有各類錦標賽事的記載,首次有紀錄賽事於香港薄扶林一個小型馬場舉行。1846年12月17日至18日,跑馬地馬場舉行首次賽事。1873年香港打吡大賽首次舉辦,18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管理香港賽馬運動,並在快活谷馬場跑道旁,以竹枝及茅草搭建成簡陋的看台。早期賽馬每年只舉辦一次,通常於1月至2月間舉行,為期數日,稱為周年大賽。而參與賽事的的馬主及馬迷,多數是英國人或其他外籍人士,包括政府官員,洋行職員等。早年的英國人與華人各有其所屬看台,華人不可進入英國人看台觀賽。1891年,馬會開始接受投注,賽馬成為博彩活動。1907年,首位秘書被委任,而馬會亦於中環設立辦事處。

馬場大火
1918年2月26日,快活谷馬場舉行周年大賽時,發生傷亡慘重的火災,由於當時的看台只以竹棚搭建,加上環境擠迫,導致500餘人喪生。
華人參與
1925年,香港發生省港大罷工,事件平息後,香港政府對華人採取較寬鬆的政策,包括取消英國人與華人分別看台。1927年,在港督金文泰指示下,香港賽馬會首次容許華人成為會員,並邀請買辦何甘棠及容顯龍成為最先一批華人會員。

馬票
馬會於1931年首次發行馬票,是一種結合賽馬與攪珠的彩票形式,分大馬票與小搖彩兩種,先以攪珠方式產生入圍號碼,再以一場指定賽事的賽果決定中彩馬票。大馬票每年開獎兩次,後增加至3至4次,小搖彩則於馬季期間每月開獎一次。二次大戰後,1947年恢復舉行馬票。至1976年7月,馬會開始舉辦六合彩,而大馬票則於1977年起取消。1999年,馬會為慶祝千禧年而重新舉辦慈善大馬票,以2000年1月1日凌晨舉行的千禧杯作為開獎賽事。

日治時期
在香港日治時期,日本軍政府為粉飾太平,繼續舉行賽馬活動,將香港賽馬會易名為“香港競馬會”,快活谷馬場則易名“青葉峽競馬場”,並採用中文代替原先使用的英文馬名及其他資料,又加入不少日籍商人成為會員。日方早期邀請何甘棠出任香港競馬會主席,但他在不久後辭任。當時因馬匹缺乏,增設了距離讓賽等比賽形式,後期因活馬不足應付賽事,更以跑木馬代替。1945年戰爭結束,香港賽馬會重新管理賽馬運動,1947年,戰後首場正規賽馬舉行。

戰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不論是英國人或華人,對賽馬的興趣不斷提升。當時必須進入快活谷馬場,才可投注賽馬。1950年,馬會在快活谷馬場安裝電算機,以取代人手售票、計算派彩及公布賽果等工作。1952年初亦舉行特別賽事以測試電算機運作。快活谷馬場看台則先後在1957年1969年進行加建工程。到1960年代,每逢賽馬日,快活谷馬場都人頭涌涌。馬會開始研究在新界沙田興建第二個馬場。

香港賽馬由開埠開始,都是業餘性質,由一些愛好策騎人士擔任騎師。隨著賽馬運動發展,業餘騎師制度難以應付需求,香港賽馬在1971年開始職業化,聘請外地專業騎師來港策騎,並開設見習騎師訓練班,訓練本地全職 騎師,首屆畢業的見習生包括其後成為多屆冠軍騎師的告東尼;而一些外地練馬師亦在此時到香港發展。1973年,馬會在快活谷跑道上安裝燈光系統,並開始在星期三晚上舉行夜馬賽事,以吸引馬迷下班後入場觀賽;同年,香港政府批准馬會設立場外投注處。首6間場外投注處於1974年開設,電話投注亦在同年開始服務。馬會又在1970年代起,當快活谷馬場看台滿座時,讓當時的麗的電視現場直播賽馬,方便馬迷。

沙田馬場在1978年10月落成啟用,提供更佳的養馬及賽馬環境,主要錦標賽事亦改於沙田馬場舉行。踏入1980年代,馬匹質素亦不斷提高,馬主願意購買更高價的馬匹來港參賽。這段期間,香港出現了祿怡同德等馬王。1981年,電話投注系統進行電腦化;1983年,所有馬場投注設施及場外投注處亦完成電腦化,彩票由電腦印發。1988年首次試用投注寶。1990年代,所有馬房遷入沙田,快活谷馬場不再進行晨操,原位於山光道的馬房則拆卸,改建成馬會會所。1995年,快活谷馬場完成重建工程。

早年的周年大賽,第五天準許兒童進入馬場。1960年代開始,規定17歲以下人士不可入場;1978年6月起,則改為18歲以下人士不準入場。1999年12月31日晚上在快活谷馬場舉行的千禧賽馬,曾特別準許兒童入場,而2004年國慶賽馬日,馬會亦舉辦容許兒童入場的賽馬嘉年華。2

國際化
隨著賽事及馬匹質素不斷提升,1980年代末,香港的賽馬水平已經與世界先進國家看齊。馬會於1988年創辦香港邀請杯賽,邀請新加坡馬匹來港參賽,其後賽事漸漸發展成香港國際賽事,無論賽事水平與獎金皆屬世界頂級水平。近年香港訓練的馬匹亦有到海外參加一些錦標賽事,部份更曾取得勝利。

隨著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馬會主要職位皆改由華人出任。首位華人行政總裁是黃至剛。199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衰退,馬會開始面對投注額下跌的問題。近年馬會不斷加強對賽馬的宣傳,把重點集中在自由行人士,並對大額投注馬迷提供折扣回贈,及開設新彩池以吸引馬迷。

賽事概況

賽馬日
(圖)沙田馬場看台沙田馬場看台

賽馬日通常於星期三、六或日舉行。星期三為夜賽,多數於快活谷馬場舉行,但偶而會於沙田馬場舉行,一般編為8場。周末會於星期六或日其中一日進行日賽,多數於沙田馬場舉行,一般編為10場。如果同日有越洋轉播賽事則會多一兩場,每年11月初,因轉播澳大利亞墨爾本杯,則會在星期二進行夜馬賽事。

馬場
香港早期只有在位於港島黃泥涌(跑馬地)的快活谷馬場舉行。快活谷馬場歷史悠久,在1844年已進行首次賽馬。為目前世界少有位於市區的馬場。快活谷現設一條草地跑道,早年除草地外亦曾經先後設有沙地及安妥膠跑道,於1995年重建後變為一條草地跑道。

1971年,政府決定批准馬會於沙田興建馬場。沙田馬場1978年10月4日正式開幕。經過不斷擴建,包括加建看台,更換闊型大銀幕,及於沙圈加建天幕等。現時大部份主要賽事均安排於沙田馬場舉行。

(圖)香港賽馬香港賽馬

馬迷可在賽馬日進入舉行賽事的馬場觀賽。公眾席入場費為10港元,會員可憑會員章進入會員席,亦可為來賓購買會員席入場證章,每位50港元。在賽馬日,另一個馬場則提供雙邊投注服務,馬迷可入場觀看大螢幕直播賽事及使用投注設施。

沙田馬場內設有彭福公園,是紀念已故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彭福將軍,每逢沙田馬場舉行賽事,彭福公園便會關閉;近年彭福公園改建,大部份地方闢作2008年奧運的馬術賽事場地。

評分制度
香港賽馬推行評分制,大部份賽事為讓磅賽,每匹馬皆由馬會評磅員給予評分,較具實力馬匹需根據評分負較重的負磅,以平衡各駒的取勝機會。見習騎師策騎馬匹則可獲得減磅,新馬賽事或主要大賽則為平磅賽。評分制度除香港及澳門以外,世界其他地方甚少採用。香港賽馬按評分分為多個班次,1980年代馬匹分別為七班,直至近年將所有馬劃作六班:

班次 精英班
第1班 第2班 第3班 第4班 第5班
評分區域 120或以上 95-120 80-100 60-80 40-60 0-40

馬匹

(圖)香港賽馬香港賽馬

要在香港擁有馬匹,必須先成為香港賽馬會會員,在入會一段時間後方可申請養馬。由於名額有限,馬會每年進行一次抽籤,中籤者可從外地購入一匹馬運送到香港作賽。擁有現役馬匹的馬主亦可在有條件下,選擇把現有馬匹退役,另外從外地購入一匹馬替補名額。

在香港作賽馬匹,來源一般分為四類:

國際拍賣會新馬
自購馬
自購新馬
訪港馬
由於香港地方狹小,難以發展配種業。現時在香港服役馬匹全部從外地訓練及運入,通常來自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法國愛爾蘭美國等賽馬及育馬事業成熟的國家。近年則開始從南非阿根廷及日本等地方引入馬匹。香港競賽馬匹退役後,大部份無配種價值,因此大部份香港馬匹為已閹雄馬,即騸馬,因閹割後馬匹較易馴服;雌馬則甚少輸入。極少數在香港作賽而又有好成績的雄馬,退役後會被運往其他國家作為種馬。
騎師

(圖)香港賽馬香港賽馬

1971年以前,在香港策騎的騎師大部份為業餘騎師(如郭子猷、鄭棣池),部份為軍人(如山度士),甚至是馬主本人。1971年香港賽馬轉為職業化後,所有騎師為全職專業騎師,馬會亦開始舉辦騎師訓練學校,培養本地騎師,首批畢業生包括告東尼羅國洲等。

現在於香港策騎的騎師,多數為來自外國的外籍騎師,部份由練馬師向馬會提出申請及聘請,一些屬國際著名,如巫斯義、冼毅力等。馬會亦會邀請一些外籍好手來香港客串一段時間,如靳能、蘇銘倫等。而在進行國際賽事期間,也有一些因此短時間來港作賽,如柏兆雷、武豐及岳禮華等。

馬會仍然有培訓香港本地華籍騎師,先經基礎訓練成為見習騎師方可出賽。見習騎師可獲得減磅以補充其騎功的不足,在取得一定場次頭馬後,便可獲升為正式騎師。近年,由於競爭激烈,華籍騎師的生存空間逐漸減少。不少具實力馬匹及著名馬匹皆由外籍騎師策騎,華籍騎師只剩下一些實力較弱的冷門馬。為讓華籍騎師有更多出賽機會,馬會容許華籍騎師負磅減兩磅,最多則減十磅,令部份華籍騎師如賴維銘鄭雨滇等取得更多頭馬,不少見習生如王志偉、徐君禮等,經練馬師悉心培訓後也取得好成績。

檔位
早期賽馬在起步點並沒有設定閘廂,只以閘網橫越跑道,所有參賽馬由騎師策騎,於閘網後等待司閘員指令閘網打開,後來由於閘網形式較不公平,則改用電動閘廂,在賽事舉行前兩日先舉行抽籤以決定出賽馬匹的檔位。閘廂置於起步點處,所有參賽馬需先被牽引入閘,把後門關上後,再由司閘員按鈕開啟閘廂起步。

賽事途程

途程\場地 沙田草地跑道 (田草) 沙田全天候跑道 (田泥) 快活穀草地 (穀草)
1000米 X
1200米
1400米 X X
1600米 X X
1650米 X
1800米
2000米 X
2200米 X
2400米

博彩

(圖)一間馬會場外投注站一間馬會場外投注站

香港賽馬會是香港唯一合法接受賽馬投注的機構,馬會提供多種投注方式,彩池及投注額屬世界前列。馬會在彩池中抽取佣金作為營運經費,並抽取部份作為博彩稅繳納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除了在場內投注外,馬會亦接受場外、電話投注、網上投注、流動通訊投注及自助終端機投注,現有超過100家場外投注站,及超過100萬個電話投注戶口。

2003年至2004年度賽馬總投注額為650億港元,較1996年至1997年度的924億港元下跌約30%。2005至2006年度馬季總投注額則再下降至600.5億元,比前一馬季減少26.1億元,跌幅為4%。

(圖)馬會各式彩票馬會各式彩票

2006年7月12日,香港立法會通過《2006年博彩稅(修訂)條例草案》,賽馬投注博彩稅改為以利得稅形式,按投注額扣除派彩後的毛利徵收(頭三年每年包底80億),馬會亦可向投注達到1萬港元的大額投注馬迷,在輸錢後提供折扣回贈優惠。新措施在2006年9月開始的2006至2007年度馬季起實施。

總投注額

馬季 總投注額 (億港元) 博彩稅 (億港元)
1992-1993 601.4 77.06
1993-1994 662.1 84.90
1994-1995 720.1 92.29
1995-1996 806.7 103.26
1996-1997 923.5 122.58
1997-1998 914.9 120.69
1998-1999 813.4 106.95
1999-2000 834.2 112.03
2000-2001 815.3 109.46
2001-2002 781.5 105.03
2002-2003 714.6 95.17
2003-2004 650.2 87.79
2004-2005 626.6 83.52
2005-2006 600.5 79.43
2006-2007 640 80.39
2007-2008 676.85 82.86

投注方法
馬會提供多種投注方法,在馬場內設有投注視窗及自動售票機,供馬迷投注及領取派彩。馬會在香港各區設有場外投注站,提供預售,即場投注及領取派彩等,投注人士一般需填寫彩票,並以現金、現金券或智財卡(持有馬會投注戶口人士)進行投注。

馬迷亦可在馬會開設投注戶口,以使用電話投注、投注寶、電訊運財寶、網際網路投注或手提電話簡訊投注等服務。馬迷需預先把款項透過智財卡,存入投注戶口才可投注;贏得的派彩彩金會自動存入投注戶口,亦可將派彩從投注戶口轉帳至指定銀行。投注寶是一部互動式投注機,以電話線連線馬會伺服器使用,申請人須繳納租金及按金。

投注形式

獨贏:第一名

(圖)香港賽馬香港賽馬

位置:第一、第二或第三名
連贏:第一及第二名,無需順序
位置連贏:兩匹第一/二/或第三名,無需順序
三重彩:第一/二及第三名,需順序
單T:第一/二及第三名,無需順序
孖T:指定2場賽事的第一/二及第三名,無需順序
三T:指定3場賽事的第一/二及第三名,無需順序
四連環:第一/二/三及第四名,無需順序
孖寶:指定前後2場賽事的第一或第二名
六環彩:須在指定六場賽事中,選中第一或第二名,若全部六隻馬跑第一名,可獲正獎(舊稱六環彩特獎),若六隻馬跑第一或第二則可獲普通獎。
過關:自選場次(最少兩場起,最多可選六場),可以選擇獨贏、位置、連贏、位置Q等,過關的派彩會比買單一場次(俗稱單頭)為多。
三寶:指定3場賽事的第一名
騎師王:選中一個賽馬日內各場賽事中獲得最高累積“騎師王”總分數的騎師。

已取消投注形式
四重彩:第一/二/三及第四名,需順序
孖Q:指定兩場場次(通常在第四及第五場),每場的首兩名馬匹
場內孖T:即今日的第三口孖T(在第八及第九場之間)。
Fun組(馬匹編號):競猜獲得第一名的馬匹組別(如一至四號馬為第一組,四至八號馬為第二組,余此類推,若七號碼跑贏,則代表投注第二組的馬迷勝出。

相關條目

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博物館
香港馬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