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釋義
養人(拼音:yǎngrén)1.供給人民生活所需。
《禮記·禮運》:“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孫希旦集解:“養人,謂食人。”隋·王通《中說·事君》:“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
2.教育薰陶他人。
《孟子·離婁下》:“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漢書·禮樂志》:“禮以養人為本。”
3.謂使人得到補益。宋·司馬光《評秦坑趙軍》:“夫兵之設,非以害人,所以養人也。”
《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八老回家,對這胖婦人說道:‘街坊上嘴舌不是養人的去處。’”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黟縣山水記》:“黟水清而不寒,其味甘……邑人多飲井水,味尤腴,雲水從土中過,能養人。”
善服人者
原文出處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能服大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原文翻譯
孟子說:“單憑善就想陵人心服,是不能夠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養教育人,才能夠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統一天下,這是不可能的。”
本篇賞析
關鍵是“養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潛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為教育家,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對於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視而身體力行。
因為,無論你有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治國平天下方略,一言以蔽之,多么“善”。不通過“養人”--培養教育,怎么能夠讓人們理解而化為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呢?
就是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嗎?
作者簡介
孟子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作品出處
《以善養人,能服天下》選自《孟子·離婁章句下》。《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