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食菌癭蚊拉丁學名:Mycophila fungicola Felt
異名:嗜菇癭蚊、菇癭蚊
屬:雙翅目
科:癭蚊科
主要為害蘑菇、平菇、銀耳、木耳等多種食用菌,輕者減產和降低品質,重者絕收。
為害症狀
以幼蟲為害各種食用菌。發菌期幼蟲在料中為害,覆土後多數轉移到覆土層為害絨毛狀菌絲與子實體,菇蕾受害則發黃、萎縮而死。子實體出土後,蟲數少時可達菇根上,蟲口密度大時可擴散到整個菇體,經常可見菇體由於幼蟲鑽入而呈橘紅色或淡紅色。當菇少幼蟲多時,覆土呈一層紅色粉狀物質,氣溫低幼蟲即鑽入菌肉的淺皮層。被害的子實體很快腐爛。幼蟲喜潮濕,在潮濕處活動自由,在水中可存活多日,而在乾燥條件下活動困難,靠身體蜷曲、張開的力量移動,或眾多幼蟲聚在一起成一紅色球,以保護其生存。待環境適合時,球體瓦解,存活的幼蟲繼續繁殖。發生規律
成蟲的羽化高峰為12~13時,羽化後就能交尾、產卵,卵產於菇床土縫間。卵孵化前由白色變為淡褐色,溫度在18℃,相對濕度在70~80%時,卵期為4天左右。在室溫18~20℃及相對濕度68%~75%時,幼蟲經過10~16天,老熟幼蟲進入料表層或土塊表層作土繭化蛹。幼蟲在培養料中休眠越冬。在羽化前蛹的複眼和翅芽變為黑色,蛹體不斷左右擺動,離開土室,再過2~3小時便開始羽化,室溫18~20℃,相對濕度68%~75%時,蛹期為6~7天。形態特徵
成蟲為微弱細小的昆蟲,雌蟲體長平均為1.17mm,雄蟲長0.82mm。成蟲頭部、胸部背面深褐色,其他為灰褐色或橘紅色。頭小,複眼大,左右相連,觸角細長念珠狀,11節,鞭節上有環毛,雄蟲觸角比雌蟲長。前翅膜質透明有毛,翅脈只有3條縱脈和1條橫脈。足細長,基節短、脛節無端距。腹部可見8節,雌蟲腹部尖細,產卵器可伸縮,雄蟲外生殖器發達,呈一對鋏狀抱握器。卵略呈腎形,平均長0.3mm、寬0.1mm,初產為乳白色,逐漸變為淡黃褐色。幼蟲蛆狀,紡錘形,體分13節,表皮透明、無足,體色因環境或發育期而不同,常為橘紅色、橘黃色、淡黃、白色。幼蟲在中胸腹面有一突出的劍骨,端部大而分叉,是識別的重要特徵。蛹為裸蛹,平均長1.07mm、寬0.29mm,初蛹前端白色,半透明,後端腹部橘紅色或淡黃色。生活習性
真菌癭蚊除能進行正常的兩性生殖以外,還能進行幼體生殖(即小幼蟲直接在老幼蟲體內形成),一旦條件適合,短期內可大發生。經幼體生殖的幼蟲,在條件適宜時均可進行幼體生殖,這是一種無性繁殖方式,初生幼蟲從卵或母體出來時,體內就已經有了未成熟的卵,但它沒有供排卵的卵巢管,隨著幼蟲的生長,卵漸發育成熟,卵巢破裂後卵進入血腔,吸取營養發育成幼蟲,幼蟲取食母體內的組織,吃光後咬破雌蟲體壁鑽出。防治方法
1、栽培。菇房的門窗和通氣孔裝紗門、紗窗,防治成蟲飛入菇房再培養料或原基處產卵繁殖,減少蟲源。人工捕捉。中華新覃蚊有群居習性,因成蟲和幼蟲比較大,所以采菇後清理料面時應注意捕捉幼蟲。成蟲有趨光性,常常飛到菇房窗上或燈光附近停息或交尾,可用蠅拍扑打。2、藥劑。發生嚴重時,噴灑敵百蟲1 000倍液,對幼蟲的致死率為100%,而對蛹為90%,500倍的敵百蟲液對幼蟲和蛹的致死率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