癭蚊科(Cecidomyiidae)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有顎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雙翅目(Diptera)、長角亞目(Nematocera)的一科。是一類雄蟲觸角具環毛,翅上顯著縱脈不超過5條的蚊類昆蟲。由於該科許多種類的幼蟲在植物上形成蟲癭,故通稱為癭蚊。世界性分布,全世界已知約4000種。該科為雙翅目中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大科,若干種類為農、林業的重要害蟲,若干捕食性種類為益蟲。
形態特徵
糜子吸漿蟲(左雌右雄)成蟲:微小至中小型,外形似蚊,身體纖細,為長角亞目昆蟲中最為纖弱的類群之一。身體呈淡黃色、橙黃色、紅色、紅褐色至黑褐色,帶有某些紅色色澤。頭部複眼發達,占據頭部很大面積,左右兩眼常癒合成1個。樹蚊亞科(Lestremiinae)具有2~3枚單眼,其他亞科無單眼。口器退化,只有下顎須比較發達,1~4節。觸角細長,念珠狀;包括柄節、梗節以及由6~65節組成的鞭節。柄節球形或圓錐形,一般大於梗節。鞭節中每一觸角節基部為較粗的圓柱形,端半較細,有時後者的中部又復加粗,隨種類而異。觸角節上有各式感器和毛,幾均著生在節中粗大的部分,其中尤以“環毛”最具特色,兩端均附著於觸角節上,彎成環狀,無游離端,在雄蟲中尤為多見。翅在蚊類昆蟲中相對寬短,輪廓較圓,淡色,具毛或鱗毛,極少有花斑,翅緣常有緣毛。翅脈極少,縱脈僅3—5條,脈序簡單。C脈圍繞全翅,但在與稻癭蚊R5脈會合後的部分常變弱。Sc脈退化,幾不可辨。R1脈終止於前緣中央的基方。Rs脈可呈橫脈狀,與R5及-rm脈分別成一角度,或成為R5脈的基部一段,或完全不能分辨。R5脈發達,成為第2條主要縱脈。其後可有2~3條顯著的縱脈,命名意見不一。橫脈只r-m一條,連線R5與M脈,有的種類無明顯的橫脈,僅在前翅基部有1個基室。個別種類無翅而腹部膨大。足細長,基節短,跗節5節,脛節無距,爪的形狀各異:彎曲、直、具齒或鋸齒不等,具中墊和爪墊。腹部不特別細長,8節,雄蟲尾端有一對分為2節的鋏狀尾器,雌蟲的偽產卵器,能伸縮,伸出時可以很長,其末端骨化而成一針刺狀構造,或不骨化而具一對具毛的卵圓形端葉。卵:長橢圓形,黃色、橙色、或紅色。
幼蟲:紡錘形,白、黃、橙紅、粉紅、或紅色。完全無足。頭部退化,很小,頭殼完整,骨化程度不等。有短小的觸角1對,2節。咀嚼式口器:上唇、下唇明顯可辨;上顎骨化強,常狹細,或延長成針刺狀,或末端分叉;下顎肥厚,或呈片狀,上有一小乳突狀的下顎須。在頭殼後方與前胸之間的部分略寬於頭,似若一節,稱“頸”,其上常有數個帶有色素的眼點狀構造,可能與感光有關。中胸腹板上通常有一突出的劍骨片,有齒或分成兩瓣,為幼蟲彈跳器官,是鑑別該科幼蟲的特徵之一。周氣門型,前胸及第1~8腹節各有氣門一對。
蛹:大體形狀與幼蟲近似,體色多數亦帶有紅色色澤。
生活習性
癭蚊科成蟲脆弱,飛翔能力不強,早晚活動,多在幼蟲生活場所附近棲息,只少數種類夜間向光。成蟲產卵於寄主植物表面、未開花的穎殼內、花蕾或嫩芽的隙間、樹皮縫內、以及幼蟲生活的其他場所。多散產,不成卵塊。幼蟲習性多樣,多為植食性、捕食性或腐食性:
⑴植食性:①在植物體上或植物體內部取食,不形成蟲癭,包括在若干禾本科植物小穗中生活,吸食子房或正在發育的穎果的種類(通稱“吸漿蟲”),以及在菊科花、果中生活的種類等等。②幼蟲刺激寄主植物組織,使之畸形生長,形成蟲癭,將蟲體包埋在內。寄主包括喬木至草本植物,作癭的部位包括植物的多種器官,癭的形狀亦甚多樣。
⑵捕食性:①捕食蚜蟲、介殼蟲、蝸牛、粉虱、蟎類、雙翅目幼蟲和蛹以及其他小型昆蟲。②在其他癭蚊、實蠅等所作的蟲癭中營寄居生活,亦為捕食性。 食蚜癭蚊生活史
⑶腐食性:多生活陰暗潮濕的林下地被層中、樹皮下和腐木中,取食其中的腐生真菌,包括種類頗多,如有的種類專食小麥葉鏽病孢子;亦有在大型真菌類子實體中生活者。
作癭種類的幼蟲老熟後,或在癭中化蛹,或破癭而出,墮入土中化蛹,有時可作薄繭。其餘種類多在土中化蛹。癭蚊科部分種類的幼蟲具有幼體生殖的繁殖方式(已知具有這種生殖方式的種類均屬於樹蚊亞科的食菌種類):幼蟲期體內的卵細胞孤雌發育,成為若干新一代的幼蟲,進入體腔取食母體的脂肪體,終至母體幼蟲的身體破裂而新一代幼蟲逸出。
經濟意義
植食性癭蚊中,許多種類為害林木、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如小麥紅吸漿蟲和小麥黃吸漿蟲,吸食灌漿的小麥。稻癭蚊,幼蟲鑽入水稻秧苗的生長點取食,使植株不能抽穗結實,在中國南部稻區常見發生。柑橘花蕾蛆在柑橘產區為害柑橘花器,造成減產。糜子吸漿蟲在中國北方等地為害糜子。高粱癭蚊為害高粱。該科中的捕食性種類常為害蟲的天敵,有益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