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華文明歷來講究與自然的有機融合,對自然的深刻領悟使得中華文明中充斥著各種自然的痕跡。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到深入生活的文化寓意,處處都展現著自然的魅力,飛禽紋是自然界實物演化出的符號。飛禽紋飾的特徵及演變體現中國文明不同階段的獨特文化內涵。兇猛的鳥的喙鳥的羽毛做成的裝飾。羽紋、回紋和點紋。圖騰崇拜
飛禽紋飾,吳越先民崇拜鳥類,以此為圖騰,是先祖圖騰崇拜的原始記錄。創造了世界古文明之一的美洲瑪雅人和中國人在五千年前曾經是一家人。這首先從瑪雅語言和漢語的特殊對應關係可以明顯看出。陶瓷器傳統裝飾紋樣之一,是描摹各種動物形象的總稱,有具體和虛擬兩種。具體如魚、鳥、兔等,虛擬如自然界並不存在的龍、鳳等動物。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動物紋飾出現,如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的刻劃豬紋、魚紋的陶缽,紋樣生動質樸。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動物紋樣增多,品種豐富,裝飾手法及表現意識已趨成熟,如魚紋、鳥紋、龍紋等。商代陶器裝飾受青銅器影像以饕餮紋和夔龍紋居多,裝飾方法主要為模印。戰國彩陶以龍鳳紋、各種走獸、飛禽紋居多。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陶瓷器上的動物紋數量大增,多採用模印貼塑的方法製作,更有許多動物形狀的器物出現,如雞首壺、熊形燈等。隋唐及以後的動物更加多樣,表現技法也更加豐富,繪畫、刻劃、模印、堆塑等無所不有,形象準確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