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飛天號艙外航天服的面料採用高級混合纖維製造而成,具有高強度、耐高溫、抗撞擊、防輻射等特性,可滿足航天員的出艙需要,每套高達3000萬元人民幣,可靠係數0.997,可以支持4個小時的艙外活動。
艙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軌道艙壁上的,航天員需要先啟封,然後把各部分組合成一件完整的艙外服,再把淨化器、氧氣瓶、電池等可更換部件裝上航天服。進入艙外服後,航天員需要進行尺寸調整,然後進行氣密性檢查與全性能測試,待一切正常後,才算穿好了艙外服。
2008年9月26日23時36分,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穿著飛天號艙外航天服第一次在茫茫太空中的神七軌道艙內公開亮相。
特點
純白的艙外服,從內到外共有六層:由特殊防靜電處理過的棉布織成的舒適層、橡膠質地的備份氣密層、複合關節結構組成的主氣密層、滌綸面料的限制層、以熱反射實現隔熱的隔熱層及最外面的外防護層。同時,艙外服的四肢裝有調節帶,可以調節上臂、小臂、下肢的長度。
艙外服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膝、踝等關節處使用了氣密軸承,所以航天員的手腳可以隨意轉動,同時能嚴格保證氣密性。手套採用了先進的“三維數字掃描”技術,手心和指頭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灰色橡膠凸粒,具有防滑和隔熱的作用。手背則用上了可以翻折的熱防護蓋片,在提高手指熱防護能力的同時,保證了手指關節的活動性。
近50年來航天服演化歷程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從散發銀光的水星服到橙色的太空梭“南瓜服”,航天服不僅是一件衣服,實際上充當個人太空船,在發射和重返地球時保護太空人的安全,並幫助他們在國際空間站開展工作,甚至完成月球行走。以下是航天服近50年來的演化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