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過程
2014年6月8日下午,一個低壓區在台灣西南方海面上生成。
6月9日上午11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當時的氣壓已經為1000hPa。下午10時,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4W。
6月10日上午6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下午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MEDIUM”。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一般警報。
6月11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米娜”。
6月12日上午9時,隨著米娜的北移,日本氣象廳認為米娜已轉化為一股溫帶氣旋。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降級為“LOW”。
預報預警
菲律賓
當地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號風暴信號
6月10日上午11時,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將已進入責任範圍的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發布第一報熱帶氣旋資訊,命名為Ester,並發出一號風暴信號。
6月10日下午10時,菲律賓氣象部門發布最後一報熱帶氣旋資訊,並解除一號風暴信號。
台灣
當地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熱帶低氣壓特報
6月9日下午4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對當時為熱帶低氣壓強度的米娜發布熱帶低氣壓特報,並表示若增強為輕度颱風將發布颱風警報。隨著米娜的遠離,特報因此於6月10日晚間解除,影響期間除了陣雨未有重大災害。
日本
6月11日下午7時,熱帶風暴米娜掠過沖繩群島東方約340公里的大東群島,最大瞬間陣風曾經測得25.9米每秒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