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過程
2002年2月27日一個熱帶低壓在關島東南大約1350千米的海面上生成,向西開始移動,逐漸增強,但是沒有獲得JMA的命名。
2月28日繼續增強,並且獲得JMA的命名,成為2002年西北太平洋的第二個熱帶氣旋,名字為米娜。同日,米娜被JMA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3月1日被NMC升格為強熱帶風暴,同日被JTWC升為一級颱風。
3月2日繼續增強,被JMA升格為颱風。被NMC升格為颱風。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被JTWC升格為二級颱風和三級颱風。
3月3日路徑及強度均沒有太大變化,繼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
3月4日被NMC升為強颱風。被JTWC升為四級颱風。轉向西北方向行進。
3月5日被JTWC升為五級颱風,達到巔峰強度,(上圖),轉往偏北方移動。菲律賓進入米娜環流。
3月6日開始減弱。被JTWC降為四級颱風。
3月7日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繼續迅速減弱。被JTWC直接降格為二級颱風,下一報進一步降為一級颱風。被NMC降為颱風,稍晚時進一步降格為強熱帶風暴。被JMA降格為強熱帶風暴和熱帶風暴。
3月8日NMC降為熱帶風暴和熱帶低壓。被JTWC降為熱帶風暴和熱帶低壓。被JMA降為熱帶低壓。3月8日夜間被JMA停止編號。
災害影響
由於颱風米娜遠離陸地,它沒有造成大的影響,只影響了帛琉和菲律賓二國(帛琉受中心雲系影響,菲律賓受外圍影響)。另外,由於颱風米娜進入了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的管制範圍,颱風米娜被PAGASA命名為Basyang,是當年進入PAGASA管制範圍的第二個熱帶氣旋(第一個為當年的熱帶風暴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