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論題下有‘從無相論出’之語,而同為真諦所譯之‘轉識論’論題下亦有此語。又除高麗大藏經外,於宋、元、明三種版本中之本論卷首皆有‘顯識品’三字,準此,推測本論系闡釋‘無相論’中顯識品之作,然因無相論於漢譯中並無譯本,故亦無法確知作者究系何人。
此外,本論之夾注謂(大三一·八八○中):‘義疏九識第三,合簡文義有兩,一明識體,二明識用;一識體者出唯識論。’上引中‘義疏九識’之語,或指真諦所倡言之九識義,而轉識論中亦有(大三一·六二上)‘具如九識義品說’之語,故推知本論與轉識論當為姊妹作之關係。又上引中‘出唯識論’之語,似意味本論所說‘一切三界唯有識’等文乃出自唯識論,若然,無相論當系唯識論之異名。又若自本論之譯語觀之,則與真諦譯之攝大乘論釋等頗不一致,故推測本論或系由真諦,或真諦之門人所造。[大周刊定釋教目錄卷六、開元釋教錄卷七、印度哲學研究卷六(宇井伯壽)]
相關詞條
-
顯識
顯識論中謂身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兩道生死識等九種識,皆由阿賴耶識之變異而生起。 阿賴耶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而能...
-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譯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 -
八識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 -
識
識的含義是 知道,認得,能辨別。佛教術語是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早期佛經中,它經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義上...
字形字義 漢字演變 古籍解釋 佛學六識 佛學八識 -
末那識
“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
在輪迴 丁福保佛 具體解釋 常見辭彙 中華佛教 -
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俗姓龔,平陽武陽(今長治市襄垣縣)人,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
人物生平 背景 著述 人物貢獻 人物軼事 -
《識》
《識》佛教術語。梵文vi(分析、分割)和 jāna(智)的合成語,意指對對象進行分析、分類所起的認識作用。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九識
【九識】 [出宗鏡錄] 識以了別為義。謂能照了分別一切諸法故也。一眼識謂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是能見者。名為眼識。二耳識謂耳與...
簡介 典故 現實意義 延伸 -
識陰
於識還元“識”,八識。 圓虛無心“圓”,圓明。 生覺圓明“生”,生於。
一、識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二、識陰盡相(定中末相) 三、識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