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當時,顧登堡氏可能心想,如何可使珍貴知識在人群中流傳得更為便利、更容易、而花費更少,能在同時間內複製更多的書籍,而不只是抄寫一本。這種想法界於一個黑色藝術和許多較黑色藝術之中,其意味似乎並無不同。顧登堡氏是一個市級領導工務員堅氏(Friele Gensfleisch)之子,1397年出生於緬市,他住在此直到1428年,當工匠們起義對抗上層階級時被迫離開此市,從1434到1444年間紀錄顯示他居住於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 現法國東部邊境城市),並在該地開始實驗並成功完成鉛活字的發明。
後來他遷到緬市,由於吾等對他的生活狀況知道不多,也沒有留下畫像,使我們無法描述他長得什麼樣子,只能繪出他的輪廓。在此所論及的顧登堡氏生平均是從法院的起訴記錄中得來,因為在他一生中無法還清他的債務,盡連他的墓也未被保留。他於1468年埋葬在緬市的法蘭西斯坎(Franciscan) 教堂,那座教堂早在1742年損毀,而為一個異教教堂所替代,這教堂現在也不復存在。
在緬市的修道院裡,特別是在一座名為卡書森(Carthusian)的修道院,顧登堡氏有機會研究珍貴的手寫書籍。我們可以想知,當時一個修士要花好幾年的時間始可寫完一本聖經,將上帝的思想、言詞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獲知是多么困難的事。因此,顧登堡氏開始想一種模擬書寫的方式,他熟知製造硬幣的鋼模、印製撲克牌木刻版和鑄造鐘鈴的字模方式來製成印刷版子,但很快就察覺到每個字母必須要分開,且要可以移動,為要耐壓則決不可用柔軟的木材;而是堅硬的金屬。
他的第一個目標是使用溶化的金屬鑄造個別的鉛字,為此顧登堡氏選用手寫字型作為籃本,為了要模擬手寫格式,特別是縮寫、兩個合併字母,這與個別字母間尚有許多須修改之處。更要叫一般人不易分辨手寫書籍和鉛字印刷品的差別,他特地選用textura字型 (哥德體的一種)作為範本,這種字型是修士們用於他們禮拜儀式的檔案上,但個別字母的鑄造並不容易,必須要同一高度,始可能獲致劃一的印刷品質。
顧式須為每個字母與每個符號製作一個鋼模,壓在軟銅塊上形成一個銅模,如此即可鑄造大量的鉛字。為此目的,顧式發明一種手鑄工具,將銅模放置其中,只要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與符號即可產生,這種合金包含鉛、銻、錫與少許比例的鉍金屬。
但僅是如此仍然不夠,印墨也必須自行生產,紙張或羊皮紙必須要在手邊。由於手抄紙的邊緣相當粗糙,用破布製造的紙價格又相當昂貴,為要印30本上等皮紙聖經,顧登堡氏必須儲藏近10,000張羊皮紙。然而這一切準備之首要工作,仍是要製造一部印刷機。
經過三年的辛勞工作,這部用鉛活字印成的「四十二行拉丁文聖經」(42-Line Latin Bible)終在1455年印刷完成,約裝訂成200冊,每冊有1282頁(請參閱附錄四),每本都是一樣完好而美觀。
更驚訝的是這種用活字印刷的處女作品從一開始就像每方面均已萬全,這部顧登堡氏印刷的聖經,如同全由修士們書寫的哥德式聖經是一樣的傑作,我們打開二本同一頁用眼睛愉悅而過,呈現的每行詞句與手寫的同樣美麗,如同一幅編織的錦畫,甚至在我們閱讀之前即能感受得到。使字裡行間的精神變成有形的,我們的目光可意識到一種和諧與紀律的綜合。
他的這種完美創作的技術水準,可說在十九世紀以前均是無可倫比,甚至今日吾等印刷的專司業者亦應學習其盡善盡美的精神與觀念。
顧登堡氏並不是一個富人。相反的,他在經過很多次實驗而告罄他全部財產時約在 1455年,他因不能還清從富士特(Fust)借來的全部資金,經由法院訴訟,顧登堡氏失去他所有的家產。他只好以種水果為生,在債主施恩下過著貧窮的生活。於1465年他被那蘇斯(Adolf von Nassau) 帶入宮庭,每年給他衣服和酒直到1468年顧登堡氏過世為止。
顧登堡氏就這樣貧窮和被人遺忘地死於緬茵茲市。然而,他的發明品很快地傳遍全球各個角落,使全世界均能用這種印刷方式產制有形的讀物,從古而今,由遠而近,世界各地均有目共睹。當人們談及這位明智被遺忘的英雄時,別忘了一個真實聖靈降臨(Whitsuntide)的奇蹟,就是由這種字母魔術所產生的。
古騰堡(又譯作“谷登堡”、“約翰內斯·古登堡”、“古滕貝格”)
另有(網址見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