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變
古人慣用五、六來概括某類別,如:五方、五穀、五行、五官、五常、五帝,六禮、六部、六根、六親、六書、六藝。其中,自然現象、規律、及神化了的人類領域一般冠以五稱呼,而一般人類社會領域則冠以六稱呼。六歷大概也是如此。
相傳,古六歷是黃帝歷、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其中,夏曆建寅(以寅月為當年第一個月:正月、歲首)、殷歷建醜(以丑月為歲首)、周曆建子(以子月為歲首),根據夏商周秦的順序,秦歷(顓頊曆)建亥,以亥月為歲首。
由於這些曆法(統稱中國曆、舊曆、農曆)以冬至所在的那個朔望月為基準,也就是冬月(今十一月),以地支(子醜寅卯)命名為子月,其後依次為丑月、寅月、……、亥月。因此,秦歷其實是以冬至所在月(冬月)之前的那個月(十月)為歲首,相當於以冬季初為歲首,而不是如今以春季初為歲首。
又由於中國人習慣用數字來稱呼月份,自漢武帝至今,以寅月為一月……亥月為十月、子月為十一月、丑月為十二月,而秦歷以亥月為歲首,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後九月”,這本來是把閏月放在了歲末。因此,秦歷按順序應該是:
亥、子(冬至所在月,即冬月)、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閏。
如果用數字排列,就成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後九、十、十一(冬月)、十二。
這就是如今農曆與顓頊曆(秦歷)的區別。
不過,所謂的古六歷,僅有《顓頊曆》在考古中發掘到一些資料,其餘五種曆法,至今只留存一些片斷資料。根據這些資料不難發現漢代初期曾流傳的所謂“古六歷”並不是黃帝、顓頊、夏禹等人編訂的,而是周朝末期的托古偽造的。
差別
秦以冬十月為歲首(一年之始),輪至九月為年末。歲首十月同樣稱為十月,不改稱一月或正月。端月(即一月或夏曆正月,不改為四月)是立春之月,二十四節氣起點,為始皇帝避諱改為端月。閏月置於年末九月之後為後九月,即歲末置閏法。比如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陳勝被殺,九個月後的九月項梁被殺,一個月後後九月楚懷王派宋義、項羽救趙國。三個月後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巨鹿之戰。顓頊簡介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於帝五(今河南省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顓頊部落共傳20世,35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