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帝嚳陵

顓頊帝嚳陵

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是上古時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它位於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境內。2000年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2002年農曆壬午年開始,內黃縣在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傳說為顓頊誕辰日)古廟會的基礎上,先後連續成功舉辦了多屆祭祖節,加深了廣大民眾、海外華人華僑對顓頊帝嚳華夏人文始祖的認同感,每年都有數十萬計民眾到內黃祭祖,數以千計海外華人華僑到內黃尋根。

基本信息

簡介

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是上古時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2000年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境內。

相關人物

顓頊帝嚳顓頊帝嚳

顓頊和帝嚳是上古時期“五帝”中的第二帝和第三帝,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在社會秩序、宗教改革、道德倫理等方面功勳卓著,被後人尊為“人文始祖”。

顓頊

顓頊帝(音Zhuanxu專須)是繼黃帝之後一位比較有影響的上古中央天帝,在三皇五帝的五帝當中排位第二。顓頊少年時候就顯露出治國才能,十五歲輔佐西方天帝少昊治理國家,二十歲即中央天帝位,統領四方天帝。顓頊帝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死後葬在鮒禺山(內黃縣)。

帝嚳

帝嚳,姬姓,名夋,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子,因在辛地開基,故號高辛氏。帝嚳繼承叔父顓頊稱帝70年,建都於亳殷,105歲去世。據《帝王世紀》記載,帝嚳有四妻四子:元妃曰姜嫄,生棄(即後),是周族的祖先;次妃曰簡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次妃曰慶都,生放勛,即帝堯;次妃曰常儀,生摯,曾繼帝嚳而一度為帝。

景點概述

顓頊帝嚳陵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北內黃縣梁莊鎮,史載二帝葬於“鮒山之陽”,即指此處。封土冢南北長約65米,東西寬約54米,頂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殘存有高1米左右的磚砌陵牆,南面陵牆上分別鑲嵌有“顓頊陵”和“帝嚳陵”石碑各一通。院中元代石碑記載,磚砌圍牆系元代天曆二年重修時所築。在二帝陵廟之前的高台地上,還殘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重修的陵廟拜殿和左右配殿。近幾年,在拜殿和配殿前後清理出歷代碑碣165通。為元、明、清時期的遺物,內容多為歷代王朝派遣特使來此祭奠的祭文、歷代重修陵廟的廟記,以及文人墨客的拜謁賦詩。史書記載:“從宋徽宗正和二年開始,確立歷代所祭之陵墓祠廟,在澶州祭高陽顓頊和帝嚳”二帝陵前碑碣數量之豐,是其他各地傳說帝陵少有的。

地下還發現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說明這裡在三、四千年前的原始時代就有先民居住。

重點文物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址位於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民間稱“高王廟”、“二帝陵”,是上古“三皇五帝”中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的陵寢。據史料記載,漢代建陵,唐代立廟,宋代修繕,金代重修,後經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昔日建築宏偉,古樸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鬱。清末,被黃沙湮埋,1986年清沙時重見天日。顓頊帝嚳陵,雙陵並峙。經考古確認均為漢代初建、元代修繕,發現有御橋、御道、神道、水井、山門、欞星門、廟院、寢殿、享殿等基址。其中165通曆朝歷代祭祀碑,古樸蒼勁,記錄帝陵的歷史。顓頊陵有元、清標誌碑,帝嚳陵有明代標誌碑。元、明、清三代陵碑均立於兩位上古帝王陵前,實屬罕見。

地理位置

顓頊帝嚳陵文物景區位於安陽市內黃縣城南30公里梁莊鎮境內,修有通往景區的旅遊專線。東距濮陽15公里,西距安陽90公里,南距新鄉110公里,距鄭州200公里,濮鶴高速從陵前穿過,屬人文風景旅遊區。

景點歷史

顓頊帝嚳陵是4000多年前上古時期“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園。漢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830)建廟,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年(1167)重修,元代後又多次修葺,歷朝歷代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因地處黃河古道,清末逐漸被黃沙湮沒。陵地古屬東郡濮陽,1949年劃入內黃縣。

1986年,內黃縣人民政府對陵墓區和祭祀區進行清沙,元、明、清歷代165通御祭碑碣展現於世人面前,出土碑碣之多為我國帝陵之首。順中軸線發現御橋、山門、祭拜大殿、陵冢等主體建築遺蹟,唐至清代建築基址12處,還發現有仰韶、龍山文化陶片等新石器時代遺存。景區占地23.3萬平方米,由朝覲祭拜區、碑林區、休閒區、森林公園區組成,建有山門、欞星門、祭拜大殿、東、西配殿、碑廊、井亭等建築,元、明、清各代數條甬道縱橫其間。顓頊陵冢居東,帝嚳陵冢居西,兩冢並峙,在帝王陵寢中極為罕見。陵區被2000萬平方米槐林環抱,生態環境良好,陵區內有鳥柏、錦雞爾等稀有植物300多種,仿佛置身於原始森林之中,給人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覺。農曆三月十八日,傳為顓頊帝生日,數以萬計的華夏兒女,雲集帝陵,大行祭祀,千百年來從未中斷。

文化內涵

祭品面做的祭品

顓頊帝嚳陵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研究上古帝王陵的珍貴實物資料。陵區內發現有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泥質以及夾砂紅頂陶片,同時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在距陵區25公里的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用蚌殼雕塑的龍虎圖騰,這與傳說中“五帝”時期的年代相吻合。在陵區眾遺蹟中,元代以來御祭碑碣165通,充分證明了華夏民族對顓頊、帝嚳的尊崇,表明了祭祀活動數千年不衰,這在我國上古帝王陵中也十分罕見。這些御祭碑真實記錄了歷朝各代的興衰歷史、文化特徵、大事記略,是研究歷代官職、地域風俗、政區沿革的重要資料,也是難得的書法、石刻藝術瑰寶。

顓頊、帝嚳位列“五帝”,前承炎黃,後啟堯舜,開創和發展了燦爛的華夏文明,改革和繼承了傳統祭祀文化,奠定和豐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國姓氏尋根文化研究界公認的數百家姓氏的起源,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延續起著重要的作用,被尊為華夏人文始祖。顓頊帝嚳陵是頗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譽為中華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發源地,華夏尋根祭祖聖地。現為“河南文化遺產日”重點開放景區。

顓頊帝嚳陵祭祀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王朝祭祀不絕,宋代起列為定製,明代初列為皇家祭祀。千百年來,民間傳統祭祀活動經久不衰,尤其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傳說顓頊誕辰之日,廣大民眾千里迢迢匯集帝陵,焚香拜祖,祈福納祥,熱鬧非凡。各種民間文藝表演薈萃,傳統名優小吃溢香,商貿活動豐富,文化交流廣泛,由此演變的內黃高王廟古廟會久負盛名,影響巨大,已成為內黃、乃至豫北地區頗具特色的傳統文化。

祭祖節

顓頊帝嚳陵顓頊帝嚳陵

內黃縣人民政府為緬懷聖祖功德,弘揚華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滿足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夙願開始舉辦祭祖節,公祭顓頊帝嚳人文始祖,並由此列為定製。祭祖節突出內黃厚重歷史,發掘內黃文化內涵,以節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以文化促旅遊發展,以旅遊帶動相關產業,擴大對外開放和交流,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推動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從2002年農曆壬午年開始,內黃縣在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傳說為顓頊誕辰日)古廟會的基礎上,先後連續成功舉辦了多屆祭祖節,影響到韓國、日本、新加坡、愛爾蘭以及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顓頊帝嚳陵作為華夏子孫尋根祭祖的聖地,影響日益深遠,已成為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載體。在“祭祖節”期間,通過舉辦“梨園群英頌二帝”戲曲晚會、海外僑胞及姓氏宗親團體等參與的民間祭祀活動、顓頊帝嚳與華夏文明研討會、招商引資經貿洽談會和特色商品交易會不斷提升知名度。

公祭人文始祖顓頊、帝嚳的規模不斷擴大,規格逐步提高,內容進一步豐富,程式進一步規範,公祭單位為河南省政府、省政協,主辦單位為安陽市政府、市政協。內黃顓頊帝嚳陵祭祖節已列入全省“拜祖”文化活動範圍,成為全省“拜祖”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布赫,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孫孚凌、張思卿等先後蒞臨內黃參加祭祖節公祭大典,並題詞留念,希望安陽市、內黃縣切實加強對顓頊帝嚳陵的保護,注重文化內涵的發掘,加快開發利用步伐,為促經濟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邀請海外華人華僑、知名人士到內黃參加祭祖活動,進一步擴大顓頊帝嚳陵祭祖節在海外華人中的影響。

歷年祭祖節的成功舉辦,極大地提升了內黃的知名度,樹立了內黃對外開放的嶄新形象,加強了與外界的溝通、交流與合作,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對傳統文化的發掘,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實現了文化資源與產業開發的有效整合。以祭祖節為龍頭的尋根祭祖旅遊,踏青賞花旅遊方興未艾,已經成為內黃,乃至豫北地區頗具特色的旅遊品牌。隨著祭祖節影響的逐步擴大,加深了廣大民眾、海外華人華僑對顓頊帝嚳華夏人文始祖的認同感,每年都有數十萬計民眾到內黃祭祖,數以千計海外華人華僑到內黃尋根。

文化遺產日

顓頊、帝嚳位列“五帝”,前承炎黃,後啟堯舜,開創和發展了燦爛的華夏文明,改革和繼承了傳統祭祀文化,奠定和豐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國姓氏尋根文化研究界公認的數百家姓氏的起源,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延續起著重要的作用,被尊為華夏人文始祖。顓頊帝嚳陵是頗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譽為中華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發源地,華夏尋根祭祖聖地。現為“河南文化遺產日”重點開放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