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頏

頡頏

頡頏是我國漢語言文學中較為常用到的一個詞語,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多有運用,表示傲慢等意思。【拼音】 xié háng 【基本解釋】不相上下,相抗衡引申為不相上下。

基本信息

概述

頡頏

a.鳥向上向下飛;b.引申為不相上下,如“他的與名家相~~”;c.對抗,如“~~作用”;d.倔強,傲慢,如“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以傲世”。

頡頏簡介

亦作“頡亢

頡頏

xiéháng(1) ∶鳥上下飛 燕燕于飛,頡之頑之。——《詩·邶風·燕燕》何緣交頸為鴛鴦!期頡頏兮共撬翔。——《警世通言》 (2) ∶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藩夏連輝,頡頑名輩。——《晉書·文苑傳序》 故頡頏以傲世。——《東方朔畫贊》 浙江才士,二人不相頡頏。——《英烈傳》

對抗,引申為較量

蒲松齡《聊齋志異·王成》:“進退頡頏,相持約一伏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武技》:“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