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頓嗆又名時行頓嗆、時氣嗽、時行嗽、天哮嗆、頓咳,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起病初期,先有表寒或衛分證,以後則出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末了常伴有特殊的吸氣吼聲。如不及時治療,病程可拖延至三、四月之久,故又有百日咳之稱。
發病原因
頓嗆的發病,多由肺氣素虛,不能外衛皮毛,致為風寒濕熱之邪所襲,肺氣不清,痰濁內蘊,清肅失其常度,如病邪久戀,每致體力虧耗,中氣虛弱,脾氣不能散精歸肺,形成土虛濕泛,肺脾兩虧之候。
臨床診斷
頓嗆有初、中、後三期證候之異。 ⒈頓嗆初期:邪犯肺衛,衛氣失宣。其症咳嗽,流涕,痰涎稀薄,咳嗽逐漸加重。
⒉頓嗆中期:病邪由表入里,郁而為熱。《幼科金針》謂:“其證嗽起連連,而嘔吐涎沫,涕淚交流,眼胞浮腫,吐乳鼻血,嘔衄睛紅。”
⒊頓嗆後期:頓嗆減輕,吼聲消失,但咳久氣陰耗傷,精神睏倦,或伴有食慾不佳,二便失調等。
易混淆疾病
頓嗆初起與傷風感冒頗難區別。如果傷風感冒經過治療病情好轉,而咳嗽卻逐漸加劇,且有日輕夜重並具有典型的頓嗆及伴有吼聲,則診斷較易確定。《雜病·證治準繩·咳嗽》謂“時行嗽,惡熱惡寒,頭痛,鼻塞,氣急,狀如傷冷熱,連咳不已”。
治療方法
高士宗謂:連嗽不已,謂之頓嗆。頓嗆者,一氣連嗆二三十聲,或十數聲,嗆則頭傾胸曲,甚則手足痙攣,痰從口出,涕泣相隨,皆由毛竅受寒,致胞血凝澀,其血不能淡滲於皮毛絡脈之間,氣不煦而血不濡,則患頓嗆。用藥當以治血理肝為主。蓄之於心,未曾經驗,一日有傅姓小兒,患症與高氏所論適合,他醫用疏散藥不應,脈之細澀,乃以當歸四逆湯與之,一劑知,三劑已。
併發症
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嘔吐,精神睏倦,食慾不佳
飲食保健
1、蘿蔔蔥白風寒咳嗽,蘿蔔1個、蔥白6根、生薑15克。用水三碗先將蘿蔔煮熟,再放蔥白、姜、煮剩一碗湯.連渣一次服。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風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2、紅糖姜棗湯治傷風咳嗽 紅糖30克、鮮姜15克、紅棗30克。以水三碗煎至過半,頓服,服後出微汗即愈。驅風散寒;治傷風咳嗽;胃寒刺痛;產後受寒腹瀉;惡陰等。
3、蕪荽湯平傷風咳嗽 芫荽(香菜)30克、飴糖30克、大米100克。先將大米洗淨,加水煮湯,取大米湯三湯匙與蕪荽,飴糖攪拌後蒸10分鐘,趁熱一次服,注意避風寒;發汗透表,治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
患者可以多食用肉類、新鮮的蔬菜與水果,少吃油膩、刺激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