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尊者

須菩提尊者是闊達自在,為諸比丘敬佩的佛教神話人物。

概述

須菩提尊者
(一)須菩提一名的由來
須菩提漢譯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驚異,請問相師。相師占雲,此是吉相,故名。又譯善業,稟性慈善,不與物爭,及其出家,見空得道。兼修慈心,得無諍三昧,善護三業,故名。又譯空生,以其生時,家宅皆空,故名。須菩提出生婆羅門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鄉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須菩提受父母的影響,出家做佛的弟子。
(二)解空第一
佛在祇園精舍,準備說金剛般若時,須菩提在大眾中站起問佛:善男子和善女人發菩提心,應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說: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時,要行無相布施。度生的時候,要行無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執,不能纏繞;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能束縛。離一切執,才能見到空理,離一切相,才能見到人生。須菩提聞佛說法,證悟空理,在佛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
什麼是空?空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因緣,就是空的同義詞。佛教說空,不是虛無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無因果的空,不是破壞因緣生法的空。而是充滿了利人濟世,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精神。菩薩於一切諸法不起執著,應住於空,住於無分別,才能完成六波羅密的修學,才能住於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暢遊佛國,化益眾生,莊嚴佛士,安住自在解脫的境界。
傳說佛曾到忉利天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過去,佛回到人間,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前去迎接。當時須菩提在靈鷲山的石窟中縫衣,聽到佛回來的訊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見。我現在去迎接佛陀,是把佛的法身當成地水火風四大種和合的肉身,是不識空性的表現。不識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佛的法身是無我、無人、無作、無所不作的諸法空性。空性是無處不遍,佛的法身也無處不在。於是他安然坐下,依舊縫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第一個看到佛。她一邊頂禮一邊說:弟子蓮花色第一個迎接佛陀,請接受頂禮。佛陀對她說:迎接我第一個人不是你,是須菩提。此時須菩提在靈鷲山石窟中觀察諸法空性,見空即見如來,所以他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
(三)乞富不乞貧
根據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須菩提離開精舍後,總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不管路程多遠,他都要趕到富貴人家去,否則寧願餓著肚皮也不行乞。日子久了,一些比丘批評他看不起窮人,貪嘴好吃。須菩提向這些人解釋說:我向富人行乞,決不是為了貪圖美味珍餚。如果好吃,我就不會出家學道。為什麼我不到窮人的門上行乞?因為窮苦人家,自己生活都難以維持,那裡還有多餘的飲食供養我們?我們沒有糧食救濟他們,已經十分內疚,怎能再去增加他們的負擔。富人施捨區區一餐之食,不啻九牛之一毛。這即是我乞富不乞貧的原因所在。
一次摩訶迦葉對須菩提說:我向貧窮者乞食,給他們種福田,免除他們將來的窮困。富人福多,何必錦上添花?迦葉的話,無疑是對須菩提的批評。須菩提聽後,很謙遜地說:乞富乞貧,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佛法里方便有多門,我們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強人同己。須菩提的乞富不乞貧,大迦葉的乞貧不乞富,成為尖銳的對比。佛陀對他兩個人都不贊成,曾訶斥他們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擇貧富,不分穢淨,嚴肅威儀,次第行乞。對佛陀的教育,須菩提虛懷若谷,很快地糾正了乞富不乞貧的做法。迦葉著重苦行,依然我行我素,佛陀也不勉強他。
(四)無諍三昧
須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闊達自在,為諸比丘敬佩。但也有人對他冷諷熱嘲,說他整天痴痴呆呆,一點也不活動,沒有什麼了不起。一些比丘聽了這話,為須菩提鳴不平,要和那些人辯論。須菩提勸這些好心的人說:修道的人要將譏嘲毀謗逆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緣,可以依此消除業障,加強信心。再說諸法空性的真理,是無我無人,無彼無此,無高無下,無凡無聖,平等一相。辯白和諍論,是有勝負心,與真理相違。須菩提由於通達空性,所以能隨順世間,行大忍辱,對任何人,都能做到無惱無爭。佛陀對他的修證,十分欣賞。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須菩提回答說:您老人家對我的稱讚,真不敢當。我決不承認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若我有這樣的想法,說明我執還未斷除,終日還沉溺在有證有得的法執之中。其實舍利弗、目犍連才是真正的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在靈鷲山石窟里坐禪,一天忽感四大不調,身心非常疲勞。在病重的時候,他結跏趺坐,端身正念著。引發身體病苦的原因,有的是過去的業報現前,有的是現生違緣的關係,用醫藥不能徹底根除,唯有深信因果,懺悔罪業,修習禪觀,從心不苦到身不苦。經過正念和禪觀之後,他頓時感到身心輕鬆自在,疾病也霍然痊癒了。

相關條目

宗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