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名。即腦疽。出《外科證治準繩》卷三。詳參腦疽:病名。出《集驗背疽方》。又名對口、對口發、對口瘡、對口疽、對口疔、對口癰、腦漯、落頭疽、項疽、項中疽、腦後發、腦癰、大疽;屬虛則又稱為腦爍。即指生於腦後髮際正中的有頭疽。多因膀胱經濕熱邪毒上壅或陰虛火熾、熱邪上乘所致。因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海,疽發之後,毒邪內陷,易傷腦髓,致神志昏憒而成險證。其治初起宜清熱疏風,解毒活血。虛者宜補氣血,托邪毒。詳參有頭疽條。
即腦疽。 詳參腦疽:病名。 詳參有頭疽條。
項疽,病症名,出自於《外科大成》卷二。
項疽 項疽相關知道 延伸了解項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楚國貴族後裔。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的軍事統帥。
概述 事跡疽,讀音為jū,即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
基本字義 簡介 分類 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發背疽病出自《外科理例》卷五,是指有頭疽生於背部的人,是一種病。
概述 表現 診斷 治療 外治腦疽是中醫病名。生於腦後項部的有頭疽。正對口者﹐俗稱"對口"。偏於一側者俗稱"偏對口"。多由濕熱交蒸或五臟蘊毒所致﹐症狀多見灼熱腫痛﹐顏色鮮紅。
概述 治療方劑有頭疽,中醫病名,是發生在皮膚肌肉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局部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樣膿頭,杴熱紅腫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圍發生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潰爛之...
名詞解釋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病因 病機 臨床診斷落頭疽,病名。 也即腦疽。 詳參有頭疽條。
腦疽病,中醫病名。是指生於腦後項部的有頭疽。正對口者﹐俗稱“對口”。偏於一側者俗稱“偏對口”。症狀多見灼熱腫痛﹐顏色鮮紅。多發於中老年人。相當於西醫病名...
名詞解釋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病因 病機 診查要點項橐(xiàng tuó),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省兗州區) 的一位神童,雖然只有七歲,孔夫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教,後世尊項橐為聖公。《戰國策·秦策五...
人物設定 歷史記載 人物經歷 文獻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