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古人有時幾人在一起相約作詩,事先規定用某一些字為韻,每人分得一字,便根據這一字所屬韻目中包括的字為韻作詩,並且要用分得的字作為這首詩中的一個韻腳。
例子
如唐代岑參的七絕詩《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其中的“秋”字就是分得的韻字,而岑參在此詩中的末句也用“秋”字為韻。
關於“雙聲”,前人認為一個字的“反切”之上一字與所切之字,必為雙聲。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漢語拼音的聲母,與此聲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雙聲。也就是同聲母的字,可以構成雙聲。
關於“疊韻”,按照前人的說法,“反切”之下一字與所切之字,必為疊韻。用現代語言解釋,漢語拼音的韻母與用此韻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疊韻。也就是同韻母的字可以構成疊韻。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詩《贈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馬總肥春苜蓿,將軍只數漢嫖姚”。其中“嫖姚”二字,它們便構成了疊韻。
詩句中往往一個字用得精煉,就會使全句增加藝術感染力。過去的詩論家把詩句中這一個用得精闢的字稱做“詩眼”,又叫“句中眼”。據宋代詩論家魏慶之在他所著的《詩人玉屑》一書中舉的例,認為孟浩然詩“微雲淡河漢”,工在一“淡”字;李白詩“吳姬壓酒喚客嘗”,工在一“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