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1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1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弒主也。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2。為人主而大信其妻,則奸臣得乘於妻以成其私,故優施3傅麗姬4殺申生5而立奚齊6。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
注釋1.覘:(chān摻)《國語·晉語六》:“公使覘之,信。”《禮記·檀弓下》:“晉人之覘宋者返。”《淮南子·俶真訓》:“其兄掩戶而入覘之。”《說文》:“覘,窺也。”這裡用為暗中察看之意。
2.主父:即趙武靈王,名雍。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公元前325~299年在位。前299年,他把王位傳給小兒子何(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前295年,李兌幫助趙惠文王與趙武靈王長子章爭奪君權,與公子成合謀,把趙武靈王圍困在沙丘宮達三個月,趙武靈王因此被餓死。
3.優施:人名。春秋時期晉獻公跟前的一個藝人。
4.麗姬:人名。或稱驪姬。春秋時期晉獻公征伐麗戎時俘獲的一個漂亮女人,作為自己的妾。
5.申生:人名。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
6.奚齊:人名。麗姬的兒子。
君主的禍患在於信任別人。信任人,那就會被別人控制。臣子對於君主,是沒有骨肉之親的,是因為受到形勢約束而不得不侍奉君主。所以作為別人的臣子,窺伺暗查他們的君主的心思沒有一刻停止過,而君主卻懈怠傲慢處在上位,這就是世上會發生劫持君主殺害主人的原因。做君主的如果非常相信自己的兒子,那么奸臣就會憑藉這兒子來使自己陰謀得逞,所以李兌輔佐趙惠文王而把趙武靈王餓死了。做君主的如果非常相信自己的妻子,那么奸臣就會憑藉這妻子來使自己陰謀得逞,所以優施輔佐驪姬進讒言殺死了申生而立奚齊為太子。憑妻子的親近和兒子的親密尚且不可以相信,那么其餘的人也就沒有可信任的了。
淺析備內,就是防備內部,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後院起火”。如果僅是內部謀反,一般很難成功,關鍵的是內外勾結,所以能使領導人防不勝防。韓非所舉的這兩個例子,就是內外勾結。但韓非這個不能相信所有人的觀點卻很偏激,在這個世界上乾任何事,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凡事都必須要依靠別人。所以,對人,並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而是認識不認識人的問題。如果能真正認清一個人,那么就可以完全相信他;如果對一個人了解不夠,當然也就不能相信了。比如驪姬,雖然是自己所寵愛的女人,但她平日裡經常顯露出喜歡權勢、喜歡炫耀等等,那么就要防備她,不能完全相信她。所以,最關鍵的是,領導人自己首先得做一個明白人,才不會被別人欺騙,乃至劫弒。
作品原文2
【原文】
且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適子1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語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則其為之反也,其母惡者其子釋。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2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後,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為後而子為主,則令無不行,禁無不止,男女之樂不減於先君,而擅萬乘不疑,此鴆毒扼昧之所以用也。故《桃左春秋》曰:“人主之疾死者不能處半。”人主弗知,則亂多資。故曰: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故王良3愛馬,越王勾踐愛人,為戰與馳。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黨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則勢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於利己死者。故“日月暈圍於外,其賊在內;備其所憎,禍在所愛。”是故明王不舉不參之事,不食非常之食;遠聽而近視以審內外之失,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4叄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執後以應前,按法以治眾,眾端以參觀;士無幸賞,賞無逾行;殺必當,罪不赦,則奸邪無所容其私。
【注釋】
1.適:(dí敵)古通“嫡”。正妻生的長子稱嫡子,省稱“嫡”。《公羊傳·隱公元年》:“立適以長,不以賢。”《韓非子·亡征》:“輕其適正,庶子稱衡。”《列子·力命》:“齊公族多寵,嫡庶並行。”《漢書·杜周傳附翟義》:“此必適妾將有爭寵相害而為患者。”《篇海類編·人事類》:“適,適庶,與嫡同。”這裡用為正室長子之意。
2.解:通“懈”。《詩·大雅·假樂》:“不解於位,民之攸墍。”《禮記·雜記一》:“三日不解。”《易·雜卦傳》註:“解,緩也。”本意為鬆懈、懶散、做事不抓緊之意。這裡引申為減弱之意。
3.王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善御者。
4.偶:(ǒu藕)《書·君奭》:“汝明勗偶王,在亶,乘茲大命。”這裡用為配合之意。
【譯文】
況且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君主、擁有千乘兵車的中等君主,其后妃、夫人、正妻兒子做太子的,或者有想要他們的君主早點死去的想法。怎么樣知道他們會這樣呢?所謂的夫妻,沒有骨肉的恩情,相愛就親近,不愛就會疏遠。俗話說:“母親很好那么她的兒子就會被父親抱在懷裡。”那么反過來說,母親被厭惡那么她的兒子就沒人抱。成年男子到了五十歲而愛好女色的本性沒有減弱,婦女年齡到了三十歲美麗的容顏就衰退了。以衰退了容顏的婦女來侍奉好色的男人,那么就會被疏遠和看不起,而她的兒子也就懷疑自己不能成為繼承人,這就是后妃、夫人希望她們的君主死去的原因。而唯有母親成了太后而兒子成了君主,那么發布命令無不施行,下達禁令無不停止,男女之間的歡樂不會比先前的君主差,而獨攬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政權毫無疑問了才能放心,這就是鴆酒毒殺絞縊扼殺之所以被使用的原因啊。所以《桃左春秋》說:“君主生病去世的不能達到半數。”君主不知道這些,那么混亂就會有更多憑藉了。所以說:認為君主死了對自己有利的人眾多,那么君主就危險了。所以王良愛馬,越王勾踐愛人,是為了打仗和趕路。醫生善於吮吸別人的傷口,口含別人的膿血,並不是和病人有骨肉之親,是因為有利益加在這些事上。所以造車的人造成車子,那就是想要別人富貴;木匠造成棺材,那就是想要人死亡。並不是造車人仁愛而木匠壞,而是因為別人不富貴,那么車子就賣不出去;人不死亡,那么就沒有人來買棺材。木匠的人之常情並不是憎恨別人,而是因為他的利益是在別人的死亡上。所以后妃、夫人、太子的黨羽結成後就希望君主快死去,君主不死,那么他們的權勢就不會大。他們的人之常情並不是憎恨君主,而是他們的利益是在君主的死亡上。所以君主不能不對那些因為自己的死亡而有利可圖的人多加小心。所以說“日月有光圈圍繞在外,它的毛病在內部;防備自己所憎恨的人,禍根卻在所愛的人身上。”所以明白的君王不舉薦沒有經過參驗的事情,不吃不尋常的食物;既打聽遠方的情況也要觀察身邊之事來審察內外的失誤,省察相同和不同的言論來了解黨派的區分,配合各種檢驗結果來督責臣下陳述問題的真實;拿事後的結果來對照事前的言行,按法令來治理民眾,根據各方面情況來檢驗觀照;對讀書人沒有僥倖的獎賞,獎賞不會逾越等級;誅殺必須與罪行相當,有罪一概不赦免;那么奸邪之人就沒有地方可以容納陰私了。
【說明】
本節接著對防內作出說明,自己最親近的人為什麼會謀算自己?那就是“利益”!自夏啟王天下以來,天下就成了人的天下,到夏朝末期,私有制愈演愈烈,所以商湯奪天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私有制更是畸形發展,人人都在為自己的土地而算計,而奮鬥,而拋頭顱灑鮮血,人們都為了自己的私有利益而不顧社會的公有利益,不顧家庭的公有利益,不顧親人的利益,人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開始喪失了群體意識,而且也喪失了人類的良知。這種畸形狀況一直發展到今天,私有制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制度。但是現在的人們卻忘記了,一個人必須是要依賴別人的勞動成果才能生存下去的,就是魯濱遜,也依賴了別人製造的工具和前人留下的智慧。人們在沉醉於私有利益的時候,往往就不在乎別人的利益,被眼前利益蒙蔽,從而也就成了睜眼瞎。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私有利益在作怪。因此,只要真正認清利益的根本所在,也就能很好地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作者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