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昭侯

韓昭侯

韓昭侯(?—公元前333年),亦稱韓厘侯、韓昭厘侯、韓昭僖侯,姬姓,韓氏,名武,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莊侯)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君主,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繼續推行法家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遠不如魏國李悝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韓昭侯,亦稱韓厘侯、韓昭厘侯、韓昭僖侯,姬姓,韓氏,名武,是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莊侯)之子。韓懿侯十二年(公元前363年),韓懿侯去世,韓武即位,是為韓昭侯。

韓昭侯元年(公元前362年),秦軍在西山打敗韓軍。

韓昭侯二年(公元前361年),宋國攻占韓國的黃池。同年,魏國攻占韓國的朱邑。

韓昭侯六年(公元前357年),韓昭侯派兵攻打東周,占領東周的陵觀、邢丘。

韓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擔任韓國相國。申不害運用法家的權術,實行法家的主張,使韓國國內得到治理,諸侯不來侵伐。

韓昭侯十一年(公元前352年),韓昭侯前往秦國與秦孝公會見。

韓昭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41年),申不害去世。

韓昭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39年),秦軍攻占韓國的宜陽。

韓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37年,一作公元前333年去世),韓昭侯就去世,其子韓宣惠王繼位。

為政舉措

政治

《趣讀史記》《趣讀史記》

戰國時期的韓國在現河南一帶,《史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也就是說,韓國祖先最初是被封於“韓原”這個地方的。致韓厥之時,列為晉國六卿之一,即“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

獻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貞子徙居平陽。至於“鄭”這個地方,最初不是韓的領土,而是另外一個諸侯國——鄭國。《史記》記載“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我們知道,春秋與戰國分野的標誌就是韓、魏、趙的三家分晉。所以,說戰國時期的韓國都城應該是鄭。

《史記》記載秦吞併韓國時韓的疆域範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範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農業

韓昭侯時期器皿韓昭侯時期器皿

韓昭侯時期,通過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農業產量的重要因素。隨著農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進步,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還推廣了一歲兩熟制,《荀子富國》說:“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總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發展十分迅速,生產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韓昭侯時期的韓國,鐵制農具已廣泛套用於農業生產,鐵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國後考古發現的鐵制農具主要有:鐵鏵、钁、鋤、鐮等。鐵農具的推廣和使用,有利於大量荒地的開墾和耕作效率的提高。韓昭侯時期牛耕在戰國時期更加普遍。鐵農具和蓄力的結合,為深耕細作提供了條件。《韓非子外儲說上》說:“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沒有畜力和鐵農具,深耕細作是不可能的。

農民在長期的耕作實踐中,生產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已經能從土壤的色澤,性質和肥沃程度去認識和區別土壤,因地制宜地進行耕作,農民已很重視對土地的施肥,“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

經濟

戰國時期韓國作坊遺址戰國時期韓國作坊遺址

韓昭侯時期,韓國商業也很發達,主要

表現在商人的活躍,城市的繁榮和貨幣的流通等方面。

1.韓昭侯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金屬貨幣的流通更加廣泛了。當時金屬貨幣有銅幣和金幣兩大類,銅幣主要有四種:燕,齊兩國使用刀幣,周、秦一帶使用圓錢,三晉使用布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金幣一般以斤(十六兩),鎰(二十兩)為計量單位,還有“餅金”和“郢爰”。(餅金為餅狀金塊,郢爰為方形金塊)金屬貨幣進入商品流通領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

2.韓昭侯時期,城市的繁榮是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韓之陽翟(今河南禹縣)。

3.韓國商人們販運於列國之間,擴大了商品交換的範圍,各地的特產如北方的馬匹,南方的魚,東方的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上都能買到。大商人更加活躍,如大商人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史記貨殖列傳》)大搞投機交易,賺取了大量財富.河東鹽商猗頓和邯鄲冶鐵商郭縱,富甲天下,交結諸侯,干預政治。陽翟大賈呂不韋,通過販賤賣貴,家至千金,參與政治,官至丞相。

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第十五》

生平簡介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趣聞軼事

越權與失職

有一次,韓昭侯因飲酒過量,不知不覺便醉臥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擔心君王著涼,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來一件衣服,蓋在韓昭侯身上。幾個時辰過去了,韓昭侯終於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誰還給他蓋了一件衣服,他覺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揚一下給他蓋衣服的人。於是他問身邊的侍從說:“是誰替我蓋的衣服?”侍從回答說:“是典冠。”

戰國韓國時期青銅器戰國韓國時期青銅器

韓昭侯一聽,臉立即沉了下來。他把典冠找來,問道

:“是你給我蓋的衣服嗎?”典冠說:“是的。”韓昭侯又問:“衣服是從哪兒拿來的?”典冠回答說:“從典衣那裡取來的。”韓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來,問道:“衣服是你給他的嗎?”典衣回答說:“是的。”韓昭侯嚴厲地批評典衣和典冠道:“你們兩人今天都犯了大錯,知道嗎?”典冠、典衣兩個人面面相覷,還沒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韓昭侯指著他們說:“典冠你不是寡人身邊的侍從,你為何擅自離開崗位來乾自己職權範圍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怎么能隨便利用職權將衣服給別人呢?你這種行為是明顯的失職。今天,你們一個越權,一個失職,如果大家都像你們這樣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朝廷不是亂了套嗎?因此,必須重罰你們,讓你們接受教訓,也好讓大家都引以為戒。”於是韓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職。

韓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過分,但他嚴明職責、嚴格執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申不害“走後門”

韓昭侯因任用申不害為相國,使韓國兵強國治。

申不害原來本是鄭國的一個地位很卑微的小官,由於他學習和掌握了黃老刑名的學說,就向韓昭侯講說“刑名之學”,請求昭侯任用他。韓昭侯很欣賞申不害的才學,就任命他為韓國的相國。在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對內整治政教,對外應付各國,前後搞了十五年,使韓國一直保持著強國的地位,並著書兩篇,名為《申子》。

可是,有一次申不害為他的叔叔哥哥請求官職,韓昭侯卻不答應。為此,申不害一臉的不高興。昭侯對他說:“我向你學習的目的,是打算用來治理國家的。現是聽從你的請求而廢棄你的學說呢?還是實行你的學說而廢棄你的請求呢?你不是曾經教導我修治功勞記錄,必須審視功勞大小來任用人,而今你卻在法外另有私求,那我聽哪個話才對呢?”申不害知道自己錯了,趕緊向昭侯請罪(一說這是申不害在試探韓昭侯)。

未出城門而死

韓昭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38年),韓國發生大旱,韓國修築一座高大的城門。楚國大夫屈宜臼說:“韓昭侯不會走出這座門。為什麼呢?因為不合時。我所說的時,不是時日的時,人本來有有利的時候也有不利的時候。韓昭侯曾經處在有利的時候,不修築高大的城門。去年秦軍攻占宜陽,今年又有大旱災,韓昭侯不在這時候體恤百姓的困難,反而更加奢侈,這叫做‘時運衰耗而行為奢侈’。”

韓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37年,一作公元前333年去世),高大的城門落成,韓昭侯就去世,他果然沒有從這座城門走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