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韋莊出身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為唐睿宗時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其家族至韋莊時已中衰。
韋莊的父母早亡,其家境因而寒微。他自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與溫庭筠齊名,並稱“溫韋”。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
鹹通四年(863年),韋莊在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劉潼幕下就職。
乾符五年(878年),因長安應試不利,更名為韋莊。
廣明元年(880年),韋莊在長安應舉不第,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於戰亂,與弟妹失散,至中和二年(882年)始離長安赴洛陽。
中和三年(883年),入鎮海軍節度使周寶府中任職。
遊歷各地
光啟元年(885年),為赴寶雞“迎駕”卜居衢州。次年,出發前往寶雞,聽聞唐僖宗已到興元府(今陝西漢中),亦尾隨而至。
此後沿渭、黃河而返,在孟津上岸,原計畫由許昌東南方向經安徽直達潤州,不料七月間秦宗權攻占許州(今河南許昌),殺節度使鹿晏弘。看來此路不通,韋莊改變了計畫沿黃河東去開封,打算從開封南下返回潤州(今河南開封)。不幸此時潤州周寶後院起火,手下大將張郁醉酒後叛亂。在這種情形下,不宜返回浙西,只好又回到孟津。
大約在光啟三年(887年)正月,許昌戰事已畢,韋莊再一次來到許昌,打算按原計畫由許昌走陸路返浙。又得知潤州周寶因府中將領劉浩叛亂,逃往常州。據之,周寶已經不能再行依附,潤州之事也無所牽掛,韋莊決定就此向北遊歷。他先來到河清縣(今河南濟源),又到泌陽小住。
韋莊由泌陽出發,登上太行山,直達山西境內的天井關(今山西晉城南太行山頂)。
約在同年三月,韋莊路過太行山貂黃嶺,從壺關開始向東行走。大約在四月份,途經林、輝州之間,打算從內黃縣出發經山東返回浙西。不想在此得知江南硝煙又起。韋莊索性由此向北,一路來到了正定(今河北石家莊)。再向北,又到古北口(今北京密雲)長城。離開古北口,沿著長城一路向東,直達榆關(今山海關)。他以山海關為北游的拐點向西返回,至薊(北京)杭(杭州)大運河乘船返回南方。
約同年秋,途經清河縣,在此上岸後得知,江南戰事已畢,決定就此返回浙西,遂經山東境內,直達徐州。在徐州稍作停留。
光啟四年(888年)春,乘船沿中運河到達揚州,在此上岸稍歇。在客棧遇見一個見面熟的“餞客”,韋莊與他聊的很投機,從他的口中將揚州之戰做了詳細的了解,得知江南局勢仍然不穩,就打算向南躲避。他打算先到石頭城(南京)暫避一時。在石頭城小住期間,遊覽了上元縣,即今南京市區台城、蔣帝廟、長乾里等地。後又沿江南下,經當塗縣,向東到了蘇州。再南下到湖州,繼續南下至富春,經桐廬縣,折向東到了紹興,再向東到寧波。由此向西,又到西施故里暨陽縣,再往西到了東陽。再往西,到婺州(今浙東金華)小住,由此返回卜居地衢州。
龍紀元年(889年)冬,他從衢州出發到江西,在邊界處拜訪了居士楚公,下一站到了信州(今江西饒州)。此後又沿信江逆流而上到了饒州(今江西鄱陽),由此再向西北斜穿鄱陽湖到九江,尋訪至廬山東林寺。接下又來到了南昌,由南昌再向南到撫州,從撫州向西行再到宜春。在此,韋莊取消了向西北方向到長沙的行程,轉而向正西方向直接到了湘中即今湖南邵陽、婁底的交界處。此後又轉向東南到了耒陽,由耒陽再向東向南到了贛州,由贛州準備返回。接下來,從贛州往東到西江(今江西會昌),再由此北上到建昌(今江西南城)。
大順二年(891年)秋,由建昌經信州(今江西上饒)返回衢州。
景福元年(892年)秋,五十歲的韋莊準備長安應試。他從衢州出發,經江西信州、鄱陽、九江到湖北境內。先到達黃石,後抵達齊安郡(今湖北黃岡西北)。又經鄂州到夏口(今湖北武漢)。
景福二年(893年)正月,到了商南(今陝西商南)境內。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長安。不幸的是這次他又落榜了。韋莊聽從黃滔的建議,立刻動身去河東道去找鄭尚書。他出了潼關,乘船順黃河向東,在垣縣上岸,直奔絳州(今山西新絳)。又由此繼續北上到了平陵(今山西文水東二十五里),再渡過黃河到綏州(今陝西綏德)。離開綏州,韋莊乘船沿黃河邊向南直到潼關,返回長安。
暮年及第
乾寧元年(894年),年近六十的韋莊終於得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草詔”的校書郎,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由於對時局中興的期望值不高,在登第之後,韋莊又開始為“著身”而早做打算。
出使西蜀
乾寧三年(896年)春,韋莊先來到童年時居住過的下邽(今陝西渭南),隨後北上來到鄜州(今陝西富縣),輾轉來到了宜君縣。在此得到皇上詔令,才騎馬匆匆相別而去。原來,西川節度使王建與東川節度使顧彥暉相互攻擊,唐昭宗命令韋莊為判官,配合諫議大夫李詢奉使入蜀,前往勸二人和解。到蜀後,王建並不理會昭宗的詔書,仍然大敗顧彥暉,占據了兩川之地。對於韋莊來說,此次入蜀,卻得到了王建的賞識。王建很希望招韋莊至自己的幕下,可他並沒有立即答應,仍在靜觀時局的變化。
光化二年(899年),韋莊被除任為左補闕。在此期間主要幹了與政局無關,卻與歷史文化傳承相關的兩件事。其一,在歷史文化遺存上,與兄弟韋藹合作編著《又玄集》,集中收錄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其中有婦女詩十九家,不但為詩集收錄女子詩開了先例,也給婦女對中華文化事業的奉獻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二,是為雖未通過或參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歷史人物,如李賀、賈島、溫庭筠、陸龜蒙等十人奏請,追贈為進士名譽或贈官。在這個問題上的重要意義有三:首先是體現了韋莊對當時科舉中重試卷,輕能力弊病的糾正;其次是將選才僅以評判試卷為標準,擴大到與文化人能力相關的作品(當然包括質量兩方面)及社會影響上;其三,從選才目的上,由單方面為朝政負責,轉向兼顧為考生個人發展著想。
襄助王建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宦官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裕為帝。聽到這個訊息後,韋莊深感絕望了。其《贈雲陽裴明府》:“已聞陳勝心降漢,誰為田橫國號齊。”(田橫,秦末起義首領,不肯稱臣於漢)證明他已下了投靠王建的決心。王建非常高興,當即命他為掌書記。據《唐詩紀事》載:朝廷“尋召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韋莊入蜀後,以保地方平安為已任。撫民方面,在任掌書記期間,有一個縣令擾民,韋莊上書於王建說:目前“正當凋瘵(病)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瘡痍之後,復作瘡痍。”即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的意思。在此兵荒馬亂的年月,難得還有人為民著想,一時間被傳為美談。王建就此而任用韋莊為起居舍人。
在避免內戰方面,韋莊又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阻止了王建以“思為祖上報仇”為名征討朱全忠,避免了發自於蜀內部的主動戰爭。如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殺,“高祖(王建)頗內懷興復”,韋莊遂“以兵者大事,不可倉卒而行”進行勸阻。天祐三年(906年),韋莊被任以西蜀安撫使。
二是識破了朱全忠欲吞併蜀的詭計,避免了來自外部藩鎮的被動戰爭。“梁(朱全忠)復通好高祖(王建),推高祖為兄”,韋莊笑著說:“此神堯驕李密之意也(指李密投降李淵,後為李淵所殺一事)。”
天佑四年(907年)三月,唐王朝正式壽終正寢,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全忠,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韋莊聞訊後,本著維護一方安寧的原則,與諸位將領共同勸進王建說:“大王雖忠於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也。”於是,率官吏民眾大哭三天后,擁戴王建即皇帝位。韋莊從此晉升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等官。據《十國春秋》蜀國:“凡開國制度,號令,刑政,禮樂,皆由莊所定。”這一系列舉措使得蜀地在最小程度上減輕了戰亂之患,可謂功不可沒。次年韋莊被委任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後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武成三年(910年)八月,韋莊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諡號“文靖”。
主要成就
文學
•地位
韋莊在唐末詩壇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綱稱他“勝於鹹通十哲(指方乾、羅隱、杜荀鶴等人)多矣”(《石洲詩話》),鄭方坤把他與韓偓、羅隱並稱為“華岳三峰”(《五代詩話·例言》)。他前逢黃巢農民大起義,後遇藩鎮割據大混戰,自稱“平生志業匡堯舜”(《關河道中》),因而忠於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憂時傷亂為他詩歌的重要題材,從而較為廣闊地反映了唐末動盪的社會面貌。《憫耕者》、《汴堤行》對戰亂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睹軍回戈》、《喻東軍》、《重圍中逢蕭校書》對當時屯居洛陽的援軍殘害人民、擄掠婦女的醜惡行徑作了譴責,同時又對他們擁兵自重、未能積極鎮壓起義軍表示不滿。而《銅儀》、《洛北村居》、《北原閒眺》、《辛丑年》等詩,則反映了他對唐室“中興”的熱切期待;《聞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關》等詩,表示了他對離亂中的君主、皇族多所眷念;《鹹通》、《夜景》、《憶昔》等作,更撫今追昔,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輓歌。他又有一些出色的懷古詩,如《台城》、《金陵圖》、《上元縣》等,在對南朝史跡的憑弔中,也寄寓著他對唐末社會動亂的哀嘆,情調悽惋。此外,他還有一些詩如《思歸》、《江外思鄉》、《古離別》、《多情》等,反映了他長期四處飄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他的寫景詩,如《題盤豆驛水館後軒》、《登鹹陽縣樓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也有特色。他以近體詩見長。律詩圓穩整贍,音調響亮,絕句包蘊豐滿,發人深省;而清詞儷句,情致婉曲,則為其近體詩的共同風格。
韋莊的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秦婦吟》。此詩長達1666字,為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詩中通過一位從長安逃難出來的女子即“秦婦”的敘說,正面描寫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稱帝建國,與唐軍反覆爭奪長安以及最後城中被圍絕糧的情形。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一方面對起義軍的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反映了義軍掀天揭地的聲威及統治階級的倉皇失措和腐敗無能;一方面揭露了唐軍迫害人民的罪惡,另一方面又夾雜著對他們剿賊不力的譴責。它選擇典型的情節和場面,運用鋪敘而有層次的手法,來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複雜矛盾,布局謹嚴,脈絡分明,標誌著中國詩歌敘事藝術的發展。韋莊因此詩而被稱為“秦婦吟秀才”。由於某種忌諱,韋莊晚年嚴禁子孫提及此詩,也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長期失傳。20世紀初始在敦煌石窟發現。
韋莊與溫庭筠又是花間派中成就較高的詞人,與溫庭筠並稱溫韋。溫、韋詞在內容上並無多大差別,不外是男歡女愛、離愁別恨、流連光景。但溫詞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詞,創作個性不鮮明;而韋詞卻注重於作者情感的抒發,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5首,學習白居易、劉禹錫《憶江南》的寫法,追憶往昔在江南、洛陽的遊歷,把平生漂泊之感、飽經離亂之痛和思鄉懷舊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蘊深至。此詞情致纏綿,意象鮮明,堪稱詠“江南春色”的諸多詩作中罕見之佳作。風格上,韋詞不象溫詞那樣濃艷華美,而善於用清新流暢的白描筆調,表達比較真摯、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詞還接受了民間詞的影響,用直截決絕之語,或寫一往情深,或寫一腔愁緒。如〔思帝鄉〕“春日游”的“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於率直中見鬱結;〔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的“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以終老異鄉之“誓”,更深一層地抒發思鄉之苦。韋莊的閨情詞亦寫得非常出色,詞語與閨中之美人渾然融於一體,見詞尤見人,詞音即人語,可謂風韻臻於極致。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弦上黃鶯語’(見《菩薩蠻》),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稱其詞“骨秀”。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韋端己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最為詞中勝境”,許昂霄《詞綜偶評》評韋詞“語淡而悲,不堪多讀”,都指明這一特點。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韋詞高於溫詞,指出“端己詞情深語秀,雖規模不及後主、正中,要在飛卿之上。觀昔人顏、謝優劣論可知矣”;“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也是從這點著眼的。但韋詞間有艷褻語,為其不足處。
•創作
韋莊一生經歷,可分前後兩期。 前期為仕唐時期。廣明元年(880年)他在長安應舉,適值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未能脫走,至中和二年(882年)春始得逃往洛陽,次年作《秦婦吟》。後去潤州,在鎮海軍節度使周寶幕中任職。光啟元年(885年),僖宗還京後,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鳳翔、興元。韋莊出於擁戴唐室之忱,離江南北上迎駕,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後在婺州一帶客居。景福二年(893年)入京應試,不第。乾寧元年(894年)再試及第,任校書郎,已年近60歲。後昭宗受李茂貞逼迫出奔華州,韋莊亦隨駕任職。乾寧四年,奉詔隨諫議大夫李詢入蜀宣諭,得識王建。後又在朝任左、右補闕等職。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是詩歌。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於光化三年(900年),此後無詩作留存。
後期為仕蜀時期。天復元年(901年),他應聘為西蜀掌書記,自此在蜀達10年。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滅唐建梁,韋莊勸王建稱帝,與之對抗,遂建立蜀國,史稱前蜀。他被王建倚為心腹,任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制定開國制度。後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在蜀時,他曾於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舊居重建草堂作為住所,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是詞。今存韋詞大部分作於後期。
書法
韋莊亦善書法,《書史會要》稱其“當時以作字名於世,有行書法”。
個人作品
《蜀檮杌》著錄韋莊《浣花集》20卷。《補五代史·藝文志》著錄《韋莊箋表》1卷、《諫草》2卷、《蜀程記》1卷、《峽程記》1卷、《韋莊集》20卷、《浣花集》5卷、《又玄集》5卷。今僅存《浣花集》及所選詩《又玄集》,余皆佚。
《浣花集》為韋莊弟韋藹所編,藹序說,韋莊在“庚子(880)亂離前”的作品,大都亡佚;到編集時,他才蒐集到1000多首。然今傳《浣花集》僅存詩200多首,尚不足原編四分之一。此集有明正德間朱承爵刻本(《四部叢刊》即據以影印)和晚明汲古閣刻本,皆作10卷,大致以時地分卷,各卷篇數多少不均。《全唐詩》略加歸併,編為5卷,內容全同。另《補遺》1卷,大概為後人於結集後所增補。
韋莊詞向無專集。《全唐詩》從《花間集》、《尊前集》、《草堂詩餘》等輯錄54首。劉毓盤輯有《浣花詞》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詞集六十種》。
近人向迪琮編有《韋莊集》,收韋詩300多首,詞55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印行,較為通行。
人物評價
張炎:詞之難於令曲,如詩之難於絕句。不過十數句,一句一字閒不得。末句最當留意,有有餘不盡之意始佳。當以唐《花間集》中韋莊、溫飛卿為則。
韋榖:韋詩調響,與晚唐諸家不同,大略不宜多,才弱也。七言四韻平平說去,遒警動人。
辛文房:莊早嘗寇亂,間關頓躓,攜家來越中,弟妹散居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舉目有山河之異,故於流離漂泛,寓目緣情,子期懷舊之辭,王粲傷時之制,或離群軫虎,或反袂興悲,四愁九怨之文,一詠一觴之作,俱能感動人也。
許學夷:韋莊律詩七言勝於五言……絕句在唐末諸人之上。
胡震亨:韋端己體近雅正,惜出之太易,義乏閎深。
唐汝詢:韋莊於晚唐中最超,其七絕有類盛唐者,律詩雖不甚雄,亦是可諷。
馮班:韋相詩聲調高亮,不用晚唐人細碎苦澀工夫,是此書律詩法也。
吳任臣:馮涓、韋莊皆翩翩萟苑之雄也,或請以蜀王稱制,或勸以帝位抗梁,議論較殊,而其為主之心同矣。
翁方綱:韋莊在晚唐之末,稍為官樣,雖亦時形淺薄,自是風會使然,勝於“鹹通十哲”多矣。
洪亮吉:韋端己《秦中吟》諸樂府,學白樂天而未到。《聞再幸梁洋》、《過揚州謁蔣帝廟》諸篇,學李義山(李商隱)、溫方城(溫庭鈞)而未到。然亦唐末一巨手也。
姚鼐:西崑諸公之擬玉溪,但學其隸事耳,殊滯於句下,都成死語,其餘宋初諸賢,亦皆域於許渾、韋莊輩境內。
胡壽芝:韋莊流麗中感慨頓挫,語關飛動。
周濟:端己詞清艷絕倫。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見風度。
劉熙載:韋端己、馮正中諸家詞,留連光景,惆悵自憐,蓋亦易飄颺於風雨者。若第論其吐屬之美,又何加焉!
宋育仁:其源出於元稹,有排比之能,無溫麗之采。專為律體,時代所尚,章台清瑟,秀髮遙音;七古開宕,猶存初體。
況周頤:韋文靖詞,與溫方城齊名,薰香掬艷,眩目醉心,尤能運密入疏,寓濃於淡,花閒群賢,殆鮮其匹。
丁儀:(莊)詩典雅綺麗,風致嫣然,七絕則王建、李益之亞也。
王國維:①“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 ②韋端己之詞,骨秀也。
親屬成員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韋莊出身於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為北魏武都太守韋閬的後代。韋閬之孫韋夐,於北周時被封為逍遙公,其子孫因而號稱“逍遙公房”。韋夐的曾孫韋待價,唐高宗時官至文昌右相。韋待價的曾孫韋應物,為著名詩人,官至蘇州刺史。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第六代 |
韋慶復 | 韋退之 | ||||
韋厚復 | 韋徹 | 韋式 | 韋播 | 韋匡 | 韋逖 |
韋韞 | 韋莊 |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張唐英《蜀檮杌》
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十》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四十·前蜀六》
曲瀅生《韋莊年譜》(北平清華園我輩語叢刊社1932出版)
夏承燾《韋端己年譜》(見《唐宋詞人年譜》,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
唐代著名詩人(五)
唐代被視為中國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唐代湧現出一大批詩人,他們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箇中國,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唐代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