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周非,本名周飛,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將自然科學、經濟學與哲學、歷史和文學融為一體,對中國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發展進行系統和獨特的分析研究,贏得了“當代隱士、思想臥龍”之譽。所著《拷問歷史》一書,曾在思想界引起較大的反響。
圖書目錄
導讀
第一章 神話時代
一個關於想像力的故事
中國的“創世紀
與大自然抗爭
戰爭伴隨著人類文明
中國人的愛情在哪裡
第二章 理想時代
中國人講述童年身世的方式
文明的確立期:黃帝時代
黃帝時代的戰爭
黃帝時代的三大制度
再說說設官
最後簡單地說一下封禪
黃帝時代的科技文化
黃帝的個人結局
黃帝的譜系及黃帝的文化精神
像太陽一樣偉大的領袖:堯
第二顆太陽:舜
大禹:立功不如立德
再談禪讓制:被誤解的禪讓
第三章 文治時代
“天治”及其終極
《易經》的誕生
周的開國:文治之始
周公制禮:構建理想國
《周禮》:中國聖賢們的《理想國》
官本位的形成
第四章 競爭時代
禮樂崩坏於“失信
變通術:用“智”來修補“信
守“禮”者是蠢豬
智謀的成功者:春秋霸主及戰國七雄
亂世之學:諸子百家的興起
應該有哪些“家
找不到民主的雛形
中國文化最大的成果:智謀
兩個維護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
第五章 帝國時代
崛起過程與古羅馬頗為相似的秦國
被大權術者培養起來的帝國締造人
秦王朝的兩個推翻者: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暴秦的對立面:一剛一柔
依靠智謀成為帝國領袖的劉邦
中央集權的確立及諸侯的興亡
帝國集權的加強:政治與經濟的集權
帝國強悍的顯現:抗擊匈奴
帝國各階層及其矛盾分析
知識分子蛻變為謀士
從泱泱大漢到腐朽不堪
荒淫的帝王生活
中國傳統價值核心之最高體現者:大一統
《史記》的意義
帝國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兩座高峰
第六章 信仰時代
統治者是上天派來的
《聖經》一般的《春秋》到底是什麼貨色
“天人合一”與“政教合
荒誕的“《春秋》斷案
王莽對儒教“理想國”的實踐
亂世與信仰危機
荒淫透頂的帝王貴族們
在信仰中掙扎的“名士”們
覺醒的文學又沉淪於“六朝金粉”之中
第七章 復興時代
第八章 逆動時代
第九章 啟蒙時代
文摘
第一章 神話時代
從中國上古的神話故事裡,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先民充滿了智慧、勇敢、想像力與思辨力,對人類“終極關懷”(對宇宙、生命本源、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如何超越時空的限制、情感的歸依等一系列“終極問題”的探索與思考),有著讓人透徹的體悟。然而,這些偉大的文化,卻被後世那些所謂的聖賢們宰割得面目皆非!
——作者手記
我們追溯民族文化源頭的辦法只能通過他們遺留下的東西一一我們稱之為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如同一個個體人一樣,在其開智初期即幼年時代,面對大幹世界,只能憑自己的想像,作出種種絢爛的解釋;同時,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在想像中為自己平添許多戰勝困難的本領。神話就是這樣產生的!從文化意義上,我們將這一個時期,稱之為“神話時代”。
神話故事充分顯示了一個民族的想像力、創造力、思辨力,充滿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通過對神話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測出民族文化的性格、思維特點、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雛形及其形成脈絡。因此,神話就是一個民族剛剛開智時代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漢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神話,被歷史上一些所謂“聖賢”們宰割得雞零狗碎、面目皆非。
我們今天來談歷史,只得將那些零碎的神話,拾掇成篇,就如同考古學家將那些殘缺不全的文物進行整理,然後用科學的方法,推測我們先民的歷史面貌。
這些神話內容將包括“創世紀”——世界和人類是如何來的?“英雄主義”——為了生存的奮鬥;“戰爭篇”——人類的自相爭鬥;“情愛篇”——
兩性之情與愛。
從這些神話故事裡,我們不僅大體上可以看出中國文化之濫觴;還會看到被後世“聖賢”們宰割的殘跡,這一點,對我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尤其重要。
一個關於想像力的故事
美國之重視兒童教育,與中國完全不同。中國的幼兒,往往以能多識字、多背唐詩、會算術為能事,而許多美國人認為,孩子未到適合的年齡,是斷然不可多識字的,否則,就扼殺了他的想像力,即所謂“此起彼伏”。於是,就發生了這樣一件訟案:一個兩歲女孩的母親,狀告托兒所的保姆教會她的女兒認識了字母。
案情的經過是:有一天,這個母親回家時,帶了一個紙袋,女孩很興奮地指著上面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O”’對媽媽說:“這是O”。媽媽很震驚於女兒的識字,可等她了解到是託兒所保姆所教之後,就提起訴訟,並提出巨額賠償要求。起訴的理由是:託兒所剝奪了她女兒的想像力,因為此前,她女兒見到“O”時,就會說是蘋果、盤子或月亮什麼的。最後的結果是:她勝訴了。
這個對我們中國人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的故事,卻正好說明東西方文化的出發點之異。
想像力是思維成長的基礎。孩子正是通過想像,對自己的知識進行組合與創造。扼殺想像力,無異於扼殺思維的成長與創造力的培養。
如果我們把人類比作一個個體的人的話,則人類文明臨界於開化的前後,不正是相當於幼兒時期嗎?與之相應的是:那時,他們對世界的描述,亦即是我們今天稱之為“神話”的東西,正是那時他們留存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遺產,考察出他們思維形成的特點、性格、創造力以及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雛形及形成脈絡。
可是,中國人在研究歷史時,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方法,都有一個錯誤的做法,即排斥神話。他們以為那荒誕無涯之辭,必然不足信;而歷史則以“信”為主旨。《論語》里就說孔子“不日怪力亂神”;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對黃帝以前的歷史不予記錄,同時也不記錄黃帝時代許多傳說故事,原因也是太多荒誕不經的東西——其實正是寶貴的神話!這兩個人極具代表性:因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兩千年間一直被尊為“至聖先師”;司馬遷則是國學中史學方面的泰山北斗,其《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
最可恨的是他們寫史(述史)時,自作聰明地把神話分割成兩個部分進行處理:一部分是他們認為是“荒誕不經”的“怪力亂神”,將其徹底拋棄;另一部分作為正宗的歷史,相信確有其事,保存下來。
比如孔子。首先,我可以問一問,鳳、麒麟這兩樣東西,算不算“怪力亂神”?如果它們本身不算的話,那么,關於它們的出現,會預示著時代的一些變遷,算不算“怪力亂神”呢?我看是應該算了。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發現,在整部《論語》里,充滿著這樣的“怪力亂神”。其次,經孔子手刪定的《春秋》一書中,記載了很多神話,包括卜辭。經他刪定的《詩經》,神話就更多。幾乎所有國王諸侯們的先人,都是感應了神而生的。所謂“六經皆史”,那么,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東西,即便不是孔子刪定的,也是經過他手整理的,或起碼是他非常尊崇的。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孔子把這些東西,都當做信史了。與此同時,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他把那些他認為不是“信史”的神話刪除了。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記》開頭時很清楚地表白:不記錄那些神話。但在《黃帝傳》的開頭,卻分明這樣記載:“黃帝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循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這不是神話又是什麼?
經過他們的刪除和篡改,這上古的歷史就很成問題。
眾所周知,西方有一部偉大的《荷馬史詩》,但漢民族沒有。按文化成熟發展的時段推,如果漢民族有神話的話,應該是關於黃帝、堯舜禹時代的事,而成書則在商周文字成熟的時代。但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裡:如果周朝民間果然有史詩,則派下去採風的王官們必然要對它們進行“刪繁就簡”、“歸於雅聲”、“思無邪”式的修改。一部《詩經》就是明證。
現在我們必須明確,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糊塗認識。其糊塗之處,就在於對神話本質的認識。
我們一般意義上說的神話,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先民們為了解釋天地人文的一些現象,他們是把神話當歷史一樣進行敘述的。
二是宗教為了宣揚教義,還有迷信者為了宣揚他的理論,於是便多少有點影子地編織了一些神話,或者是利用、改造了一些先民的神話。
三是文學藝術創作,或者是為了娛樂,或者是寄託某種思想。
我們這裡所說的神話,是特指第一種類型的神話。
而所以會產生上述糊塗認識,是很多人把這三種類型混為一談。
今天,我們已經在品嘗這個惡果或者叫苦酒!比如,被稱做當今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一大產業——動漫,就因為中國人想像力的缺失,很難產生大作品,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無奈,我們今天的教育制度,還正在剝奪兒童的想像力!看到那么小的孩子,就開始大量地識字背書,何異於人類文明史上,中國一些聖人在宰割漢文化中的神話啊!
中國的“創世紀”
創世紀故事至少應該包括世界萬物和人的由來。在現存的中國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播黃土造人》及《女媧補天》。
關於中國上古時代的神話,形成文字記錄應該在夏商之際。可由於前述的原因,我們已經無法找到這樣的書籍資料。如今所見的神話故事,基本上都是從戰國後期及漢代人所寫的書里看到的。比如《山海經》、《淮南子》等,我們只能一廂情願地希望這些故事不是編書者的原創,而是他們摘引自某本更為古老的書。但令人痛苦的是,更為古老的書,漢朝人並不能見到很多,因為秦始皇燒了很多;而在秦始皇之前,那位大聖人孔子又已經刪了很多。於是,我們又只能等而下之、一廂情願地希望,這些故事是編書者聽來的,即通過口頭流傳而得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文化到底是早熟還是晚熟,實在是個問題。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出現得非常晚,大概是在東漢或三國時期。有一位叫徐整的人,他編了本《三五曆紀》。但這本書也失傳了,後來有一本《藝文類聚》,引用了這篇故事。
故事說:天地原本是一體的,是一片混沌,整個像一個雞蛋。盤古就生在其中。過了很多很多年,盤古長大了,揮著大斧子,將天地劈開,這就是“開天闢地”。然後,“輕清者上升而為天,重濁者下沉而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又過了很多年,天極高,地極深,盤古也就極長。最後,盤古大概是累了,終於倒下死了。他死後,氣化風雲,聲變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則因風所感,化為黎明。盤古之後,是“三皇”時代。
這個開天闢地的想像,奠定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模式:首先,天地是大一統的。其次,沒有“人格化”的神了。因為盤古原是天地的組成部分,然後,又化為天地之間的山川萬物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構成了中國後來全部哲學的基礎,包括儒、道、陰陽家學說。第三,天地運行的“陰陽法則”。上為天,下為地,天地原為一體,所以後來有一為二——太極生陰陽,陰陽生萬物的說法。
這也是一種很直觀的思維。比如,動物是怎么來的?是陰陽交配生育出來的。於是,天地便如同男女,原來在一起,然後生育了萬物。它們被盤古劈開了,但它們之間的聯繫仍然是不可停止的。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山川草木,中間是風雨雷電,萬物載之於地而依天時變化生長。現在科學假說是宇宙來源於一次大爆炸,一些人認為,《盤古開天地》基本上就是“大爆炸理論”的構想,由此可見人類思維的連續性。
陰陽理論後來被發揚光大,影響了全部歷史文明的學說,直到二十世紀,人們在電子技術上的套用,方覺得它是天地間最正確、最根本的原理。因為計算機是二進制,“1”和“0”,正好是陰陽,它的原理是“燈的一明一滅”,也正好符合天地間一晝一夜的自然規律。
西方創世紀的神話,根本沒有觸及天地是怎么來的,不管是希臘神話里的“宙斯”,還是《聖經》里的“上帝”,似乎都是一個別的星球上的人,來到空無一物的地球上,開始花了六天時間造人、造物。直到如今,西方一遇到人類尚無法解釋的文明遺址或現象時,很多人都會想到是“天外來客”搞的,比如埃及的金字塔——這也是他們思維的“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