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權謀和策略,有些是小聰明,有些是大智慧,而有些成功,有些失敗。策略是每個人的行為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卻會決定一場生死攸關的“遊戲”的輸贏。當然,策略也並非萬能。如何看待策略、解析策略,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某種意義上,策略就是智者之間的博弈遊戲。非常之觀點,看博弈的智慧;非常之議論,談策略的得失。內容簡介
策略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因為對策略的重視我們才會不止一次地去研究、揣摩那些爛熟於心的策略和行為方式。策略是怎樣與環境乃至歷史潮流“互動”的?對這些隱藏在複雜表象下的“規律”,當局者不可能如我們這些後代的看客那樣清楚,而他們或成或敗的選擇和結果,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財富。目錄
規則禁錮了誰一念之間的成敗
貴族“費厄潑賴”式的戰爭
勝利的“犯規者”
恪守“費厄潑賴”準則的騎士
“兵者詭道”下的君子博弈
“進步”的意義
無法擺脫困境的聯合
大賭局:合縱與連橫的博弈術
同舟共濟,還是與虎謀皮
吃人的雙邊協定
“協調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後世的解說
董仲舒的臨門一腳
統一思想的“法寶”
站在十字路口的“儒學”
董仲舒的“新思維”
“大儒”的看家法寶
戰與和的選擇
“你來我往”:西漢與匈奴
官方與民間的大辯論
“鄰里”間的博弈策略
“路徑依賴”:從周公到王莽
辛苦經營:“苦孩子”的奮鬥史
王莽的“理想國”
烏托邦的覆滅
走不通的道路
稀缺資源爭奪戰
競爭皇位:“要么全有,要么全無”
“出頭”的好處與風險
候選人的博弈
想當皇帝不容易
“三個火槍手”:博弈論說三國
三個男人的“恩怨情仇”
曹、孫、劉三家的“槍手博弈”
“老二”、“老三”輪流做
孔明難局:“六出祁山”
他有多少選擇餘地
不得不進行的“北伐”
如果有“如果”,結果又如何
劣勢必勝原則
“光腳的”打敗“穿鞋的”
悲劇奠定的輝煌歷史
缺席的協調機制
無退路賭博的成功率
芻狗與瘋狗:酷吏的兩種命運
酷吏:要聽話也要能咬人
走狗的兩種下場
酷吏的演化史
小人物的大悲劇
被人厭惡的政治家
不合時宜的新政策
失敗的“三把火”
走上末路的政治家
官兵為何變成強盜
經典案例:玩丟了的王朝
背道而馳的“私利”與“公益”
“以夷制夷”的誤區
子虛烏有的戰績
舉步維艱的“以夷制夷”
“光榮之旅”狼狽而返
弱國的外交
悲哀的最高領導者
難以作出的評判
“鳥盡弓藏”:皇帝與功臣的博弈
難以解開的死結
功臣的宿命
那些觸目驚心的數字
君與臣:水火難相容
後記
前言
當“讀史學權謀”甚或“讀史學厚黑”成為一種時尚的時候,這本書可能稍微有一點兒殺風景。讀史可以明智,這話不錯。可是怎么個“明”法兒?要知道,歷史不是大力丸,智慧也不是注水肉,“照方抓藥”式的“學以致用”只能生產出紙上談兵、按圖索驥的呆子。智慧是模仿不來的,更是買不來,也“複製貼上”不來的。智慧只能“長”出來,只能建立在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感悟上。
有人說“時勢造英雄”,有人說“英雄造時勢”,似乎英雄和時勢誰“造”了誰,就跟雞和蛋誰生了誰一樣,是個扯不清的問題。在此我們就可以先討論一下:究竟什麼是策略?什麼是智慧?在“時勢”面前,人的聰明才智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歷史中的人不是提線木偶,但必須承認在多數情況下形勢比人強。所謂“歷史規律”,不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先天設定的教條戒律,而是無數人、無數選擇合力的結果。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考慮這個複雜的環境因素而一味神話“點子”既不正確,也不明智。“錦囊妙計”只是幻想,而一廂情願只能自取其辱。正如“蝴蝶效應”,它難以把握,更難以預測,但我們對它卻也不是全然無能為力。而所謂智慧,也正是透過紛繁的亂相洞察先機、順勢而為的能力。所以智慧往往體現在對規律和環境的適應和契合,而不是對抗上。那些善於“造時勢”的英雄,往往是善於順應和利用條件與環境的人。
智慧套用於人們應付挑戰方面,一般表現為作出判斷並在此基礎上選擇的能力。它包括了很多因素:掌握和處理信息(知己知彼)、區分可為與不可為、在若干選擇中找到最有利的一種,最後是嫻熟運用技巧達至滿意的成果。
在這本小書中的每個故事裡,都有權謀和策略,有些是小聰明,有些是大智慧,有些成功,有些失敗。通過他們的故事你也許會發現:真正的勝利者往往不是那個算無遺策的活躍人物。相反,當一個人必須靠超乎常人的聰明才智和好運氣才能生存的時候,只能說明他的處境已經很糟糕,而且,這種糟糕的處境,也許恰恰是他的精明造成的。
我們要探討的就是,策略是怎樣與環境乃至歷史潮流“互動”的。當然,對這些隱藏在複雜表象下的“規律”,當局者當然不可能如我們這些後代的看客那樣清楚,他們就如同進化過程中的物種,在代價巨大的不斷“試錯”中艱難地迎接著一個又一個挑戰。而他們或成或敗的選擇,不但給我們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的歷史悲喜劇,也在“以史為鑑”的意義上,用他們的經驗與教訓、榮耀和失敗,為我們這些後來人提供了豐厚的財富:我們該如何對待“遊戲規則”?何時“費厄潑賴”,何時打破常規?在個體與群體、長期與短期利益衝突時,我們該如何找到一個合理的策略原則?在努力達到目的的同時,如何處理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變化和矛盾?在無法掌握所有信息的時候(這是難以避免的,因為我們都是有所不知的),能否作出理性的選擇……
你會發現,這些困擾我們祖先的問題對我們仍然是富有挑戰性的,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儘管在生活的諸多方面,我們已經遠離了古人,但是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我們與他們其實並無多大不同:我們都需要面對競爭的壓力,都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一個“往哪裡去”的問題,都需要在各自的利益訴求中尋求一種穩定的解決之道——歸根到底,我們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貴族“費厄潑賴”式的戰爭:
史學大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總結:“春秋時代,實可說是中國古代貴族文化已發展到一種極優美、極高尚、極細膩雅致的時代。”
他進一步說明這個時代的精神:“當時的國際間,雖則不斷以兵戎相見,而大體上一般趨勢,則均重和平,守信義。因此能造成國際間的和平團體,繼續歷有200年之久;而當時的國際公法,亦極為高明可貴。外交上的文雅風流,更足表現出當時一般貴族文化上之修養與了解。當時往往有賦一首詩,寫一封信,而解決了政治上之絕大糾紛問題者。《左傳》所載列國交涉辭令之妙,更為後世稱羨。即便在戰爭中,猶能不失他們重仁道、講禮貌、守信義之素養,而有時則成為一種當時獨有的幽默。一批有關當時諸大戰役的記載,隨處可見。道義禮信,在當時的地位,顯見超出於富強攻取之上。此乃春秋史與戰國史決然不同處。”
春秋時代,有森嚴的等級,卻沒有形成我們都已習以為常的“國家”觀念。當時的“國”,只是貴族的封邑,所以,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其實只是兩個封建主之間的戰爭,與普通百姓沒多大關係。除了貴族和“士”這個武士階層,平民百姓沒有關心國家大事的權利和義務。當然,老百姓不可避免要受到影響(當兵、納稅和戰亂的“人禍”),但是那就像壞天氣一樣,是只好承受的。
這個時代的戰爭是貴族武士的專利,戰車上的赳赳武夫,平時都是禮數周全的公卿大夫。
當時的戰爭的主要形式是車戰。從商(戰車用於戰爭,似乎是從湯克夏開始的)到東周1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戰車猶如今天的坦克,是戰場上的“戰爭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