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導論》

歷史哲學--導論 特色及評論

應該說,歷史學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獨立的科學。歷史學既然是一門科學,所以它就必然分享著科學的普遍性;凡是科學所具備的普遍性,它也是具有。同時它又是一門獨立的科學,而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就又具有它的獨立性,亦即它所不同於一般科學的特殊性。

歷史哲學--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沃爾什為英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本書把近現代西方歷史哲學概括為兩大類,即思辨的歷史哲學和分析的歷史哲學。前者是研究歷史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後者則是研究歷史學的認識論。這一區分現已成為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界的一項重要共識。《美國歷史評論》評價本書說:“它應該為每一個對歷史或歷史學進行反思的學者所必備。”

歷史哲學--導論 本書目錄

再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譯序一:沃爾什和歷史哲學
譯序二:沃爾什和歷史哲學補論
第一章 什麼是歷史哲學?
第一節 對這個題材流行著的懷疑
第二節 批判的和思辨的歷史哲學
第三節 批判的歷史哲學
第四節 思辯的歷史哲學
第五節 本書的計畫
第二章 歷史學與科學
第一節 歷史學的初步定性化歷史學與感官-知覺
第二節 科學知識的特徵
第三節 歷史學和科學知識
第四節 關於歷史思維的兩種理論
第三章 歷史的解釋
第一節 柯林武德的歷史學理論
第二節 對柯林武德理論的批評
第三節 歷史學中的“綜合”
第四節 歷史學和有關人性的知識
第五節 這一概念中的難點
對第三章 的補充注釋
第四章 歷史學中的真實性和事實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作為符合性的真理與作為融貫性的真理
第三節 歷史學與符合論
第四節 歷史學與融貫論
第五節 對中間立場的批評
第五章 歷史學可能是客觀的嗎?
第一節 客觀性概念在歷史學中的重要性
第二節 對這一問題的初步陳述
第三節 造成歷史學家之間意見不一致的因素
第四節 簡單的複述
第五節 歷史懷疑主義
第六節 配景理論
第七節 客觀歷史意識的理論
第六章 思辯的歷史哲學:康德和赫德爾
第一節 普遍的特徵
第二節 康德的歷史哲學
第三節 對康德理論的批評
第四節 赫德爾的歷史哲學
第七章 思辯的歷史哲學:黑格爾
第一節 過渡到黑格爾
第二節 辯證法與精神哲學
第三節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
第四節 對黑格爾理論的批評
第八章 其他幾個作家
第一節 孔德的實證主義運動
第二節 馬克思和歷史唯物主義
第三節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
附錄
(1)科學歷史學的界限
(2)歷史的因果關係
進一步閱讀的書目解題

歷史哲學--導論 文章節選

第八章 其他幾個作家

在這最後一章里,我想簡單地評論一下後黑格爾的三位作家,他們的理論和我們剛才討論過的那些,有著某些密切的聯繫。要討論的這幾個作家是奧古斯特・孔德、卡爾・馬克思和阿諾德・湯因比。我並不說這三個人之間有任何密切的關係,因而以下的各節可能顯得有點不大連貫。在這種情況下,讀者最好是看待它們就像它們實際上的那種樣子,即看做本書後半部分的一系列各自獨立的附錄。
第一節 孔德與實證主義運動
我們在第七章已經看到,黑格爾是怎樣地把他的哲學看做是針對啟蒙運動的抽象的理性主義――科學觀――和與之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浪漫主義的感情哲學而提出來的一種綜合。在1831年黑格爾死後一個短暫得驚人的時期之內,這一綜合的崩潰就接踵而來,它導致了18世紀對科學萬能信仰的復活,而尤其是導致了重新要求把科學方法套用於對人事研究。一種新的科學的哲學就在實證主義的名義之下被提了出來,它那明顯的目的就是要從純粹迷信和胡亂猜測之中篩選出真正的知識來,並提供一種手段把此前認為是形上學的思辨領域的題目置之於一種健全的科學基礎之上。這種哲學曾對19世紀的歷史編纂學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它那主要的建築師就是法國作家奧古斯特・孔德。
實證主義者和思辨的歷史哲學家,在不滿於“經驗的”歷史學並要求對於零碎而不連貫的事實賦予“意義”的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的不同是,對於一個像黑格爾這樣的作家,歷史的線索應該求之於觀念的辯證法;而那對於實證主義者則在於發現支配歷史變化的規律,它是要由制定一門孔德稱之為“社會動力學”的新科學來完成的。達到這種結果所遵循的方法則斷然是經驗的,即由於研究不同的歷史情勢,我們就可以找出以它們為例證的普遍規律。然而在早期的實證主義者的心目之中,有那么多的先驗的理論化是和經驗的路線混合在一起的,很可以由孔德本人的情況來說明。
1822年當他是一個24歲的青年時,孔德就做出了在他看來似乎是劃時代的發現:人類的心靈在其反映現象時,自然而然地要經歷三種主要的形態。在第一種或者說“神學的”形態中,它是訴之於各種統治的神明或者一個單一的統治的神明來解說歷史事件的。在第二種“形上學的”形態中,它就以諸如重力之類的抽象力量代替了這些神明,以一種非個人的自然界取代了上帝。在第三種“實證的”或“科學的”形態中,這些虛構都被放棄了,於是人們就滿足於按照它們所出現的那種樣子來記錄現象,並陳述它們相互聯繫的規律。
這就稱為三階段定律;當孔德著手要使歷史事實“有意義”時,他所乞援的就正是這一定律。他相信,歷史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發現三階段定律是大書特書在歷史之上的。
於是我們就發現,孔德把人類歷史(或者不如說是歐洲歷史)展示為一幕三個階段在其中是歷歷可辨的進步。首先出現的是一個漫長的神學時期,它除了原始的野蠻時期而外,還包括希臘和羅馬的文明和中世紀,它標誌著由拜物教(萬物有靈論)通過多神論朝著一神論的逐步過渡。然後隨著文藝復興、科學的興趣和工業的發展,接踵而來的就是形上學的階段,這是一個批評和否定的思想的時期,它以舊制度的崩潰為其特點而登峰造極於法國大革命。最後我們就進人實證主義時期,這個還只是部分地完成了的時期,是要復活中世紀基督教的許多特徵;但重要的不同在於。它將以科學而不是以迷信為基礎,並且它那大祭司將不是教皇而是奧古斯特・孔德。
詳盡地評論這些,幾乎是不必要的。只需要說,歷史的航程對於孔德至少也像對於黑格爾一樣是歷史以外的考慮而決定的,這就夠了。各種事實都被塞進了一個僵硬的框架里,那個框架之由於被描寫成是科學的而值得非議,也並不亞於它是形上學的;而且毫不困難就可以看出,它是被構造出來以適合於孔德本人的偏見的。那全部的東西,對於從事實際工作的歷史學家來說,並不比最形上學的思辨歷史哲學所能具有的號召力更大。
我們已經說過,儘管是這樣,實證主義運動在整個這個世紀中對於歷史研究的發展卻有著實質性的影響,雖則其方向對它的創立人並沒有吸引力。那就是它對歷史記錄的考證和歷史材料的積累所給予的推動,它突出地標誌著19世紀歷史編纂學的特色。歷史學家受到實證主義要使歷史成為科學這一理想的感動,滿懷熱情地投人了被認為是獲得這種理想的第一步,即要確定確實發生了的事:而這就得出了豐富的資料蒐集(例如拉丁和希臘銘文的蒐集),經過考證的原始文獻以及其他基本數據的積累,它們對後人是有極大的價值的。對於實證主義者來說,不幸的是,這個綱領的其餘部分,即要從事實中推導出支配社會變化的普遍規律來,卻對於歷史學家很少有或者完全沒有吸引力,他們直到今天始終是封閉在他們自己的探索裡面。
正如克羅齊所說過的,歷史學上的實證主義運動乃是形上學運動的對應面。在它們二者每一個的情況中,其基礎都有著某種健全的東西。對於具體的事實要超越赤裸裸的、不科學的敘述之外而過渡到一種對它們是連貫的而且可以理解的敘述――這種推動力是一種完全健康的推動力。正如我們前面論證過的,實證主義者之力求把理解歷史和理解普遍的人性這一更廣闊的題目結合在一起,也並沒有錯。他們錯誤的地方是,首先,粗率地低估了把人性研究置於一個科學基礎之上的困難。其次,對於它和其他研究的聯繫抱有一種完全是過分簡單的看法。第三,認為他們可以使歷史學家放棄他們本行的探討而把自己改造成社會科學家。他們犯了最後這一項錯誤是因為,他們也像形上學家一樣,未能看到,歷史學乃是一門自律的學科,它肯定是與學問的其他分支有關係的,但是並不因此之故就可以被融解於其中的任何一種。

歷史哲學--導論 作者介紹

沃爾什(Willian H.Walsh)於1913年12月10日生於英國利茲(Leeds)城一個下層小資產者的家庭。他父親是浸禮會教徒而母親是天主教教徒,所以他從未受過洗禮,這被他引為終生憾事。1932年他入牛津大學默爾敦學院從事研究古典學術,同時跟他的導師纓爾(G.R.G.Mure)學習哲學並獲得優異成績。1936年他當選為該學院助理研究員。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應徵入伍服役。戰後1947年他重返牛津,續謬爾任哲學研究員及導師。隨後,轉任聖安德魯斯大學哲學講師。1960年他任愛丁堡大學的邏輯學和形上學的講座教授,直迄1979年退休為止。1986年4月8日他逝世於牛津,享年七十有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