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他的科學研究是在業餘時間和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這花費了他有限的收入並損害了他的健康。
1815年,菲涅耳向科學院提交了關於光的衍射的第一份研究報告,這時他還不知道托馬斯。揚關於衍射的論文。菲涅耳以光波干涉的思想補充了惠更斯原理,認為在各子波的包絡面上,由於各子波的互相干涉而使合成波具有顯著的強度,這給予惠更斯原理以明確的物理意義。但同托馬斯。楊所認為的衍射是由直射光束與邊緣反射光束的干涉形成的看法相反,菲涅耳認為屏的邊緣不會發生反射。阿拉戈熱情地報告了這篇論文,並第一個改信了波動說。
但是,波動說在解釋偏振光的干涉現象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牛頓在《光學》疑問26中曾經問道:“光線不是有幾個邊緣,它們各有一些原來的性質嗎?”是雙折射現象引起了這一疑問。
菲涅耳和阿拉戈總結了偏振光的干涉規律,發現兩束偏振光當它們的反射面互相平行時可以發生干涉;但當反射面互相垂直時,干涉現象就消失。就是說,兩束互相垂直的偏振的光線,彼此不發生干涉作用,而原來偏振方向相同的兩束光,就好象尋常光線一樣地可以發生干涉。
1817年,一直在為波動說的困難尋找解決辦法的托馬斯·楊覺察出,如果光的振動不是象聲波那樣沿運動方向作縱向振動,而是象水波或拉緊的琴弦那樣垂直於運動方向作橫向振動,問題或許可以得到解決。
1817年初,楊寫信給阿拉戈說:“……雖然波動說可以解釋橫向振動也在徑向方向並以相等速度傳播,但粒子的運動是在相對於徑向的某個恆定方向上,而這就是偏振。”阿拉戈立即將托馬斯·楊的這一新想法告訴了菲涅耳,菲涅耳當時已經獨立地領悟到了這個思想,他立即以這一假設解釋了偏振光的干涉的定律,而且還得出了一系列其他的重要結論,其中包括偏振面轉動理論,反射和折射理論,雙折射理論。
但是,光振動是橫向的這個假設是非常大膽的,因為根據彈性理論,在稀薄的以太里是不可能產生橫向振動的。所以,阿拉戈雖然和菲涅耳一起進行了關於偏振光干涉的研究,而當菲涅耳用橫波觀點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時,阿拉戈卻不敢和他一起發表這個新見解。論文的這一部分是以菲涅耳的名義表達的。
後來,菲涅耳把所有觀察的結果總結成為一個完整的偏振光理論,其中包括相干概念和橢圓偏振。他發現了晶體中的波面,和支配反射光與折射光強度的定律。所有這些都是一些重大成就,由此建立了尚待解釋的現象學。觀察在真空內傳播光的媒質―以太的性質,這本應是最大的成就。但是菲涅耳在這裡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難。
1818年,法國科學院提出了徵文競賽題目:一是,利用精確的實驗定光線的衍射效應;二是,根據實驗,用數學歸納法推求出光線通過物體附近時的運動情況。在阿拉戈的鼓勵與支持下,菲涅耳向科學院提出了應徵論文,他從橫波觀點出發,圓滿地解釋了光的偏振,用半周帶的方法定量地計算了圓孔、圓板等形狀的障礙物產生的衍射花紋,而且與實驗符合得很好。
但是,菲涅耳的波動理論遭到了光的粒子說者的反對,評獎委員會的成員泊松運用菲涅耳的方程推導出關於盤衍射的一個奇怪的結論:如果這些方程是正確的,那么當把一個小圓盤放在光束中時,就會在小圓盤後面一定距離處的螢幕上盤影的中心點出現一個亮斑;泊松認為這當然是十分荒謬的,所以他宣稱已經駁倒了波動理論。 菲涅耳和阿拉戈接受了這個挑戰,立即用實驗檢驗了這個理論預言,非常精彩地證實了這個理論的結論,影子中心的確出現了一個亮斑。在托馬斯。楊的雙縫干涉和泊松亮斑的事實的確證下,光的粒子說開始崩潰了。
菲涅耳的研究成果,標誌著光學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彈性以太光學的時期。這個學說的成功,在牛頓物理學中打開了第一個缺口,為此他被人們稱為“物理光學的締造者”。
1827年7月14日他因患肺病,在阿夫賴城逝世。在只有39歲的短暫一生中,菲涅耳對經典光學的波動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科學成就
菲涅耳的科學成就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 衍射,他以惠更斯原理和干涉原理為基礎,用新的定量形式建立了以他們的姓氏命名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他的實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明銳性,很多現在仍通行的實驗和光學元件都冠有菲涅耳的姓氏,如:雙面鏡干涉、波帶片、菲涅耳鏡、圓孔衍射等。
另一成就是 偏振:他與阿喇戈一起研究了偏振光的干涉,肯定了光是橫波(1821);他發現了圓偏振光和橢圓偏振光(1823),用波動說解釋了偏振面的旋轉;他推出了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定量規律,即菲涅耳公式;解釋了E.-L.馬呂斯的反射光偏振現象和雙折射現象,從而建立了晶體光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