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學生群體

非正式學生群體(informal Student groups)是由學生自發組成的,無明文規定的目標與職責分工,缺乏穩定結構及明確規範的團體。美國心理學家梅奧提出的概念。其成員具相似的人際關係特質,如共同的興趣志向、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需求的互補性等。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具明顯的感情色彩。其行為受自然形成的規範調節,有自發湧現的領導。

非正式學生群體形成的主要原因

以下因素可能單獨或聯合成為非正式學生群體形成的理由。

空間因素:包括住家的鄰近,課堂上座位的位置等,都有可能使有關的學生較易形成非正式群體。 類似因素:年齡、性別,特別是個性一致的學生更可能結合在一起。

需要互補性:學生雙方的需要及對方的期望構成互補關係時,較易組織在一起。如一個好強爭勝的學生和另一個個性軟弱、“讓得人”的學生在一起很可能感到更自在。

儀表:穿著、風度等因素影響學生之間的互相吸引,尤其是最初的相互吸引。

非正式學生群體的類型

根據非正式學生群體的性質,可分為以下幾種:

正面型非正式群體:與正式學生群體的目標一致,如外人不知道的學習興趣小組、自學小組等。

消極型非正式群體:其活動往往影響學與教活動的正常開展,但並為超出法律允許的範圍。

中間型非正式群體:介於上述兩種類型之間,沒有明顯的積極和消極作用。例如:經常一起遊玩、娛樂的學生小團伙等。

破壞型非正式群體:也叫“團伙”,往往有嚴重的違反學校紀律甚至違法犯罪行為。

非正式學生群體的特點

群體內的一致性

非正式學群體對其成員往往形成一種有形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促使其成員行動一致,並促使其成員遵守本群體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慣例和常規(如一致不和某同學往來等),其效果往往超過正式學生群體。

情感依賴性

非正式學生群體對其成員長給於批評和鼓勵,成員之間感情約束較緊,怕被“孤立”。這種情感上互相提供支持所產生的凝聚力和其他效果也可能超過正式學生群體。

有突出的領袖人物

這個頭目常把自己的信念或看法直接或間接地灌輸給成員,其效果可能超過正式學生群體的領導人物。

在中國小,非正式學生群體的規模一般是男生教女生大,而且男女混合的群體較少見。男生群體的規模 以5~7人為常見;女生群體的規模在3人以內,且以2人組合較為多見。

對於消極和破壞型非正式學生群體而言,如果群體規模不超出本班級,其消極或破壞作用較小;如果超出本班級,但仍在本學校之內,其破壞力一般尚不巨大;然而,如果群體規模和聯繫超出學校,發生了校際甚至學校與周圍社區之間的聯繫,其影響的性質往往是惡性的,一旦這種群體成為跨地區的組織,多半會演變成青少年犯罪團伙,其後果相當嚴重。

根據非正式學生群體的以上特點,學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採取措施,正確認識和處置不同性質的非正式學生群體。

怎樣了解非正式學生群體

了解學生非正式群體在班級和學校存在額狀況,是搞好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教師當然對此有自己的經驗和方法。教師可以用一般的觀察、談話的方法,也可用自然實驗法去了解。但是,這些方法要么結果不夠準確,要么難度較大。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專門方法,社會測量法更為準確和便於操作。

社會測量法於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 莫雷若(Moreno,J.L.)提出,後經許多人改進,其步驟如下。

首先,填寫調查表(問卷)。在調查表中,測試者列出要調查的問題,讓被測者填寫、回答。問題形式多種多樣,例如:

你願意和誰坐一張課桌?

你願意和誰在一個小組?

你願意和誰一起當值日生?

..........

最好不用“不願意和誰” 這樣否定的方式提問,因為這樣的問題在學生群體內可能引起成員之間的矛盾。學生填寫答案時,要求提名不要太多,一般控制在3~5人以內。因為如果提到的名字太多,不但整理結果工作量較大,而且難以準確地發現學生小群體。

然後,根據上述調查結果,製作矩陣表。測試者統計處理問卷的結果後,製成如下矩陣表:

測試者\被測者 1 2 3 4 5 6 ..... 50 總計
1 + + 2
2 + + + + 4
3 + + + 3
4 + + + 3
5 + + 4
6 + + + 3
......
50 + + + 5
總計 5 0 3 5 0 6 4

表的左側,為全班每一個填表學生的代號,上端為全班每一個學生的代號,在“願意和誰在一起”的學生代號下面劃一個“+”,最後數字加起來大的學生,就是班上影響較大的學生,如果這個學生不是班幹部的話,他就可能是這個班中非正式群體的領頭人物。同時,根據表中羅列的學生之間互相選擇的情況,可能發現教師以前不了解的學生之間非正式交往關係的狀況。

最後,根據矩陣表,繪製網路圖。這是便於學生之間非正式關係更加直觀展現的一種有效方法。

正確看待和處理非正式學生群體

學生中出現非正式學生群體是正常的,無須大驚小怪,但也不要掉以輕心。對於這些小群體,我們以往的認識有片面性,處理方式顯得簡單和偏激。實踐證明,對於學生小群體“拆”往往拆不開,偏激的做法常常適得其反。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承認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勢利導、正確處理,引導發揮其積極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極作用,避免出現破壞性的不良後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