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青龍鎮是上海地區第一個名鎮,始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相傳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曾在這裡造青龍戰艦,之後大破曹軍於赤壁。到唐代,因其位於吳淞江下游的滬瀆口,地理位置優越,航運條件發達,成為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重鎮。
歷史
唐代青龍鎮的北界在現在的窯河略北一點,南界在青龍寺以南,而宋代青龍鎮的範圍相比唐代大了很多,這與文獻記載也相符。史載唐代吳淞江面寬20里,宋代逐漸縮為9里、5里、3里。隨著吳淞江的縮窄,青龍鎮的範圍也從南向北擴大,宋元時,青龍鎮從唐代面積約6平方公里,擴大為25平方公里,以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坊獲得“小杭州”的美譽,成為一座國際性港口。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陳林《隆平寺經藏紀略》寫道:“是鎮瞰吳淞江上,據滬瀆之口。”宋迪功郎應熙《青龍賦》描繪青龍鎮的盛況:“控江而浙淮輻輳,連海而閩楚交通”。
遺址發掘
長期以來,學界對青龍鎮的研究多局限於文獻記載和保存至今的青龍寺、青龍塔等地面建築。2010年,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按照大遺址的規劃,有計畫、有步驟地對青龍鎮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當年的首次發掘發現了唐宋建築基址、瓷片堆積及幾百件陶瓷器。2012年10月以來,考古工作者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現唐宋房屋基址、水井、灰坑、鑄造作坊、磚砌爐灶等建築遺蹟,出土銅、鐵、木、陶瓷器等近2000件。
唐代遺址
從窯河南岸發掘區域來看,唐代的青龍鎮經歷了兩個時期。先是在緊鄰老通波塘的西岸建有一處鑄造作坊,在作坊廢棄後,將土地平整,又在其上面建造了房子、水井等生活設施。已發掘的作坊區分布在方圓60米的範圍內,清理出排列有序的4座火爐,周圍堆積著大量的紅燒土鑄造殘渣,殘渣內包含有較多的陶范殘塊、爐渣等,最厚處有80厘米。初步確定,這裡是一處範圍較大、使用時間較長的唐代鑄造作坊遺蹟,該遺蹟可能為鑄鐵作坊,為上海地區首次發現。
在作坊廢棄後,其上又在唐代建造了三處建築及5口水井。 其中一口水井口徑為0.7米,井深4.38米,工藝考究,井壁用小青磚豎砌,磨磚對縫,對接處用榫卯套合, 是上海已考古發現的數百口井中深度最深、做工最精緻的一口。井內還出土了唐鸚鵡銜綬帶銅鏡、鐵釜、鐵提梁鼎、鐵鉤、銀髮簪、青釉瓷罐、木雕殘片等多件器物。
文物展示
2017年3月10日,“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在上海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覽匯集了舍利、水晶念珠等百餘件青龍鎮遺址出土的文物精品,分“東南巨鎮”、“盛世佛光”、“絲綢遺珍”三個部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