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宗周鐘

青銅宗周鐘

青銅宗周鐘,西周晚期文物,通高65.6、舞橫30、舞縱23.1、銑間35.2、鼓間26.6厘米,重34.9公斤。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基本信息

文物簡介

西周宗周鐘(宗周鐘),西周晚期(厲王世)器物,通高65.6、舞橫30、舞縱23.1、銑間35.2、鼓間26.6厘米,重34.9公斤。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闊腔有乾有旋式,枚呈兩段形,甬中空,舞上飾雷紋,乾飾夔紋,篆間飾S狀雙頭夔紋,鼓部飾捲曲夔紋一對。銘文字數:鉦間和鼓部鑄銘文122字(其中重文9、合文2)
宗周鐘
銘文釋文為:王肈遹眚(省)文武,堇強(覲疆)土,南或□□(國孳、子)敢臽(陷)處我土,王□(敦)伐□(其)至,□(撲)伐氒(厥)都,□□(孳、子)乃遣閒來逆卲(昭)王,南屍(夷)東屍具(夷俱)見,廿又六邦,隹(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又(朕有)成亡□(競),我隹司(唯嗣)配皇天,王對乍(作)宗周寶□(鍾),倉倉悤悤,□□□□(雍雍),用卲各不(格丕)顯且(祖)考先王,先王□□才(其嚴在)上,□□□□,降余多福,福余順孫,參□隹□(叄壽唯)利,□□(胡其)萬年,□(畯)保□或(四國)。記述周厲王(一說為周昭王所作)派兵戰勝南方服子後,服子及南夷、東夷二十六個邦來朝事。提供了宗周和少數民族關係的重要史料。宗周鐘造型精緻,紋飾美觀。

文物賞析

商代,鐘形樂器大多數是口部朝上,鐘體用長柄支起後再敲奏;西周開始,漸漸改為鐘口朝下,鍾柄加環懸掛而奏,成為慣見的“甬鍾”形式。宗周鐘便是甬鐘的代表。宗周鐘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此鍾音質渾厚宏亮,有宗廟莊嚴氣概。

文物歷史

宗周鐘,為周代重器之一。銅質精美,鐘聲宏亮,全高六五.六公分,重三四.○四公斤。器身有突出之枚三十六,器面飾有獸首紋,及兩頭回首獸紋等。銘文起自正面中間的鉦處四行,接讀其下鼓擊處左側八行,背面鼓右五行,以合文分計,重文兼數,共鑄一百二十三字。此器何時何地出土,未見著錄,惟清初乾隆時?編的西清古鑒已載,名為「周寶鍾」,早屬清宮藏寶。
宗周鐘
由於鍾銘上有「來逆邵王」句,邵通昭字,故學者多主此鍾屬周初昭王器,且內容所述,與古本竹書載昭王十六年(西元前一○二六)征伐荊楚事亦合。全銘四用韻,大意謂:周王效法文王、武王鞏衛疆土,有南方的濮國之君濮子,膽敢來犯周土,周王乃率軍攻敵,一直追擊到濮都,於是濮子派遣使者來迎昭王以示臣服。同時,南夷及東夷二十六小邦的代表,也齊來謁見。昭王凱歸,為感激天帝及百神的保祐,作此「宗周寶鍾」,並祈先王們降賜子孫福祚參壽,安保四方邦國太平。

有的學者頗疑此鍾紋飾,近西周晚期風格,另持其屬厲王之器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