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鼓詞

青田鼓詞

青田鼓詞一般都用本地方言演唱,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結合,帶有濃郁的南國民歌風味。 雖然如此,但在老一輩藝人的不懈努力下,青田鼓詞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正是因著鼓詞的這種吸引力,興旺了鼓詞這一行業,也養活了一大批從藝的殘疾人。

青田鼓詞田鼓

起源演變

青田鼓詞為流行青田境內的一個曲藝品種,由隋唐時代“變文”演變而來,明清時期已見流傳,青田俗稱“唱詞”,用本地方言演唱,演唱者大多為盲人。迄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當時這種“講唱文學”由佛教徒為宣傳佛教的教義和道理開始,由於大都是音譯和意譯,文字深奧不通俗,一般老百姓無法理解,因此當時的和尚用通俗白話再配以“韻文”來演唱,使一般民眾所能接受。
宋代開始,文人們把“變文”再改良,演變為“諸宮調”,形式為一人講唱、多人演奏,但因場面太大,一般普通老百姓不能接受,所以諸宮調演變成鼓子詞、彈詞和說唱。鼓子詞分北詞大鼓、南詞(彈詞和鼓詞),其中鼓詞由單人演唱,器具簡單,民間一般百姓都能享受這種文化娛樂,深受民眾喜愛。
明清時期,青田鼓詞極為流行。二十世紀60年代前,仍然十分興盛, 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明令禁唱“舊詞”,鼓詞受到限制。80年代後,民間曲目得到解放,鼓詞日漸興盛。
青田鼓詞在全縣境內上至禎埠鄉下至溫溪鎮東岸均有分布,現有鼓詞藝人300左右。青田鼓詞說唱形式現仍與明清、民國時期相似,但形式已趨於簡化。鼓詞一人表演,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結合。詞句以七言為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道具簡單,節奏整齊,板式變化豐富。青田鼓詞可分為“平詞”、“大詞”兩種。

藝術特點

青田鼓詞一般都用本地方言演唱,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結合,帶有濃郁的南國民歌風味。善於敘事,長於抒情,曲句俚質,通俗易懂,並夾有豐富的民眾辭彙和民間諺語。曲辭結構以“二、二、三”和三、三七字句為主,也有分四六言,三七言,三三四言等十言句,唱韻講究押韻自然,音節和諧,保持民間說唱音樂的特色。曲調唱腔除在演唱武打、激情等場面時有些高亢、粗獷外,一般多為簡樸低沉,節奏緩慢自由,鏇律起伏不大。音域大都在5至3度間低回吟誦。在兩個基本樂句的基礎上藝人可即興發揮,以延伸和壓縮的手法表達喜怒哀樂,豐富唱腔。基本曲調有快板、慢板、平板、嘆板、散板等十幾個板式,演奏的主要樂器為大鼓、扎鼓、六輪(節子),拍板、鑼等。唱大詞用大鼓、大鑼,唱平詞用扎鼓,六輪、拍板兩詞皆用。 青田鼓詞大都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以及無故事情節的簡短詞目,其中以家庭悲歡離合、愛情故事、歷史傳奇居多,傳播的倫理道德、審美情趣,人生價值觀跟傳統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大詞的唱本有《觀音佛》、《陳十四夫人》、《包公詞》,主要敘述觀音佛和陳十四夫人的一生經歷。大詞唱全本要三天三夜,如果只唱一天或二天,唱詞先生便 “摘唱”其中的主要內容。平詞的曲目很多,其中以各種演義、傳奇小說、民間故事改編而成的唱本有:《征東》、《征西》、《隋唐》、《楊家將》、《封神榜》、《五虎平西》、《岳飛傳》、《粉妝樓》、《飛龍劍》、《九龍神劍》、《六美圖》、《七美圖》、《八美圖》、《二度梅》、《綠牡丹》、《三俠五義》、《珍珠塔》等。以世情、勸善及其它內容為主的短篇唱本有《公婆勸》、《勸世文》、《兄弟勸》、《十勸精》、《三玉杯》、《西湖景》、《話青田》、《十字》、《浪子回頭》等。

興衰交替

青田鼓詞青田鼓詞
歷來靠祖傳和師傳的青田鼓詞,均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其它文化藝術的繁榮,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日趨多元化,青田鼓詞逐漸被冷落,目前除大詞《觀音佛》、《陳十四夫人》兩本曲目還在傳承外,平詞卻很少演唱,平詞的大量曲目基本沒有傳承,除少數藝人熟悉唱本外,一般藝人不會說唱。因此,有瀕臨絕滅的危險。
雖然如此,但在老一輩藝人的不懈努力下,青田鼓詞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由於青田鼓詞用本地方言說唱,帶有濃郁的地方民歌風味,曲詞大多為民眾辭彙,並夾染一些民間諺語、俗語、通俗易懂、曲句俚質、音韻和諧、押韻自然,易於記憶。詞目大都由歷史小說,民間故事改變而來,內容豐富,情節生動,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如今,青田鼓詞在縣城內十分盛行,每個地方都有鼓詞說唱,尤其以禎埠鄉至溫溪東岸的大片區域內最為盛行。甚至在溫州、麗水一帶亦有相當的名氣和影響。其說唱曲目繁多,現仍有300餘名藝人,是其它地方鮮有的。
2007年,青田鼓詞被麗水市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漸受相關部門重視的青田鼓詞,大膽走出“深閨”,走入大眾眼帘。
作為麗水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青田鼓詞這一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隨著現代傳媒的迅猛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度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被年輕一代冷落。但作為民間藝術,青田鼓詞自有其與生俱來的民俗氣息,猶如“養在深閨”的女子,既神秘又美麗。如今,鼓詞在青田十分盛行,每個地方都有鼓詞說唱,尤其以禎埠鄉至溫溪東岸的大片區域內最為盛行。本期,我們推出對青田鼓詞的介紹文章,揭開這個“深閨女子”的神秘面紗,讓讀者們領略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魅力無限

前段時間,聽說鼓詞藝人季海華自費刻錄鼓詞光碟,頗受一些鄉鎮村民的喜歡,大家爭先購買。這其中自有其獨到的吸引力。擇日不如撞日,趕上了一戶人家請季海華前去唱詞,記者也興致盎然地前去聆聽,希望能一飽耳福。
現場,鼓聲配著鈴聲、快板聲,詞句緩緩溢出,動聽富有節奏,給人一種聽覺的享受,使聽者如痴如醉地陶醉其中。這齣《陳十四夫人》的詞,把古代傳奇女子陳十四娘收妖降魔的傳奇故事通過說唱彈奏的形式中表現出來,平添了許多風趣和雅致,再現了鼓詞這一藝術瑰寶的璀璨。
道具雖不多,但見季海華演奏時一手擊拍,一手敲鼓,鼓拍結合,板式豐富,有快板、慢板、散板、嘆板等十多種。節拍快慢有序,緩急有別,急如暴風驟雨,緩如和風細雨,音調時高時低,高低分明,聽後使人賞心悅耳。說唱時一人扮演多種角色,塑造多個不同性格的人物,模仿各種不同聲音,集唱曲、說書、相聲、口技、獨角戲於一體。並且根據故事內容及場內具體情況,隨機應變來點插科打諢,加點笑料,吊起聽眾的胃口……座下,讚嘆聲不絕口,認可了季海華的表演技藝。
記者總算領略到了青田鼓詞所具備的獨特魅力,它的最大特色是單人表演,手中敲兩種以上的樂器,口中仍然唱念自如,有聲有色。一個人扮演各種角色,不但要細緻刻畫人物,使人物的個性、神態生動活潑,活靈活現,並要吐字清楚,情節交代詳細。塑造多種不同性格的人物,並且還會模仿各種不同聲音,用以渲染氣氛。
這就是青田鼓詞,它將歷史長河遺留下來的藝術經過歲月的沉澱,通過藝人們不斷地改良創新,自成一格,品味起來“純正香甜”。

藝人追夢

能有這番才藝的鼓詞藝人自然很不簡單。這位天生弱視的藝人在鼓詞行業能有此番造就,跟他從小的興趣和努力是分不開的。面對這條從藝之路的過往,季海華侃侃而談,甚至未忽略其間的細微之處。
從小就對鼓詞有著濃厚興趣的季海華,在16歲時師從海口鎮白岸村的鼓詞藝人陳兵琪,如今在這一行業也算小有名氣。

青田鼓詞青田鼓詞
據季海華回憶,他從小就對鼓詞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村里哪戶人家邀請唱詞藝人,他總是喜歡從家中搬個小板凳,坐在唱詞藝人的身傍,目不轉睛地盯著唱詞藝人臉上變化莫測的表情,豎著耳朵聽著富有節奏的唱詞,聽著聽著甚至有些醉了。那時對季海華來說,這是一種享受。正是這種薰陶,為他日後的從藝生涯奠定了基礎。
此外,季海華那喜好鼓詞的外公周寶庚也影響著季海華。頗有閒情的周寶庚偶爾會小露才情,唱上幾段,季海華耳濡目染,自然加深了對鼓詞的喜愛之情。
真正將季海華走向鼓詞從藝之道的是他初三的班主任。由於季海華天生低視力,班主任建議他學一門技藝以謀出路。雖愛好讀書,但季海華經過深思後,發現這一建議挺有道理,自己天生弱視,將來肯定對學業和工作造成影響。還不如另謀出路。在這種情形下,季海華走上了鼓詞這條從藝之路。就是在這條從藝之路上,季海華將他的人生髮揮到了極致。
回顧往昔,季海華有著諸多感慨。這條從藝之路,他走了13年,在這13年裡,他從無名小卒成了家喻戶曉的鼓詞藝人,技藝越發精湛。但鼓詞行業面臨著傳承斷檔的危機,令其心急如焚。現今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對鼓詞行業進行創新,將鼓詞推向市場,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從而將這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
但令季海華感受最深地是,從事鼓詞行業,他從唱詞中學會如何為人處事。而唱詞中所講述的為人處世之道,也迎合了廣大喜好鼓詞的人們的口味。

影響深遠

的確,青田鼓詞所以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除了曲詞通俗易懂,音韻和諧自然,說唱生動優美外,還在於鼓詞中所闡述的為人之道迎合了廣大民眾的心理。
青田鼓詞以聽覺思維去聯想,想像再現歷史事件與人物的情景,成為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成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鼓詞是青田人民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
據一些村裡的老人反映,在舊社會,平民百姓受盡官府和邪惡勢力的壓迫欺凌,在心理上希望有一個為民辦事的好官,有一個和諧的社會和安定的環境。而鼓詞中宣揚忠孝節義,積德行善,善惡報應,懲惡揚善恰恰符合廣大民眾的胃口,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便他們心理的這種寄托在鼓詞中得到了實現。再者,過去由於社會貧窮,交通閉塞,文化落後,人們在休閒之時勞作之餘,唯以“聽詞”、“看戲”消遣。通過聽詞看戲等活動,使他們學到不少知識,對時局、世情、禮儀等方面的見解非常在理,談吐得體,能說出很多的道理來。因此,他們對鼓詞曲目中的內容十分熟悉,也很喜歡聽,有的還能唱上幾段。鼓詞中所宣揚的傳統文化,對善良、智慧人物的讚美,對邪惡勢力的憎恨亦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現實生活中,就是鼓詞所闡述的這些哲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農民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和人際觀。青田一帶的農民勤勞儉樸,團結奮進的精神,忠厚誠實,熱情好客的良好習俗,跟受到鼓詞的長期薰陶是分不開的。

行業興旺

正是因著鼓詞的這種吸引力,興旺了鼓詞這一行業,也養活了一大批從藝的殘疾人。
船寮西村的鼓詞藝人毛勇南因手殘,在17歲那年選擇了鼓詞這一行業。剛出師時,大戶人家不喜歡請他這種名不見經傳的新手,他只能長年手捏竹棒,肩負袋具,走村串戶,唱些簡短的詞目(也叫討飯詞),以此收點糧食背回家中贍養家中父母。隨著年歲漸長,積累了些名氣,請他的大戶人家多了,日子也過得充足。
從藝42年的毛勇南見證了鼓詞行業的發展。據他所知,長期以來,從事鼓詞的藝人絕大部分為盲人或其它殘疾人。這些人大多從小就失去勞動力,生活無著落,生存空間狹窄,在舊社會,他們不得已去學習這門受人鄙視的技藝,成為末等的生意人。然而恰恰是這一末等的生意解決了許許多多殘疾人的生活出路。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縣內各地唱大詞的風氣日盛,且報酬相當可觀,故從業人員越來越多,甚至有些健康人也選擇這一行業。為解決就業、穩定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該縣組織了鼓詞協會,藝人們有幸成了文化戰線中的一員,他們在演唱傳統節目的同時,根據形勢需要編唱新詞,為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教化人們移風易俗,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保護傳承

青田鼓詞青田鼓詞
縣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金榮平無不擔憂地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其它文化藝術的繁榮,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日趨多元化,青田鼓詞逐漸被冷落,目前除大詞《觀音佛》、《陳十四夫人》兩本曲目還在傳承外,平詞卻很少演唱,平詞的大量曲目基本沒有傳承,除少數藝人熟悉唱本外,一般藝人不會說唱。因此,有瀕臨滅絕的危險。
由於老一輩鼓詞藝人的相繼去世,現有藝人中說唱技藝精湛者也為數不多,如若不及時搶救,將出現這一民間藝術斷檔的現狀。再加上現代的年輕人對鼓詞缺乏興趣,聽眾大多屬中老年人,導致青田鼓詞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嚴重製約了這一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金榮平說,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文化部門開始對記錄鼓詞內容的手抄本和錄音帶進行收集,刻錄成光碟。並邀請了相關藝人演唱傳統鼓詞唱本,逐一進行錄音、存檔,將其中流傳廣泛、內容豐富,民眾喜愛的優秀唱本編撰成書。出台了一系列獎勵措施,鼓勵藝人對鼓詞進行創新,編唱符合時代潮流和現代人欣賞的新唱本,爭取將具有青田特色的劉伯溫傳說、華僑故事編成唱本;改進鼓詞表演方式,爭取,將青田鼓詞搬上舞台。還計畫成立青田鼓詞保護組織,組織專家學者進行調查研究,制訂一些切實可行的保護計畫,並制定《青田縣鼓詞保護辦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