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喇嘛教義國文講習所

青海喇嘛教義國文講習所

青海喇嘛教義國文講習所,創辦於1942年2月11日,創始人是我國著名的藏族“愛國老人”喜饒嘉措大師,校址在今青海省循化縣道幃鄉人民政府所在地。

基本信息

創辦講習所之目的

1936年,喜饒嘉措大師受聘為國立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舉辦佛學及藏族文化講座。是年由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黎丹委員陪同,自西藏取道印度來到內地。一路止大師注意了解印度和香港及南方沿海地區的社會發展變化和辦學情況,有感於自己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落後,決心在藏區辦幾所學校,以此來推動藏區的發展。但青藏高原情況特殊,寺院林立,不能與內地的公辦學校等同。如何把寺院教育引入跟上時代健康發展的軌道,大師開始了艱難的嘗試工作。?
大師首先想在故鄉循化縣道幃鄉試點,把附近眾多的寺院合而為一,這樣既能把寺院管理好,又能減輕廣大信教百姓的負擔,“以便將來政教各方面都有力量”。但因眾多緣故,這次嘗試未能如願。?
不久,他吸取前次失敗的教訓,研究下一步的方案。這時,家鄉父老鄉親因不堪忍受馬步芳的徵兵(此地每年征50名青年服役),聯名寫信給大師,要求他想個萬全之策。大師利用這個機會,呈請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在自己的家鄉辦一所職業學校。按當時法令,凡在校學生可以免服兵役。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廣大民眾的要求,一方面大師辦學的願望也能實現。於是,這所學校就這樣幸運地誕生了。

創辦講習所的經過

1941年秋,喜饒嘉措大師的呈請得到教育部的同意,學校定名為青海喇嘛教義國文講習所,大師自己擔任所長。由教育部每月補助經費3000銀元,其餘經費由寺院從當地籌集,喜饒嘉措大師自捐1000銀元,籌備工作進展很快。1942年2月11日,學校正式開課。講習所的宗旨是“以改進邊疆教育,促進藏民文化,宣傳三民主義,闡明抗建國策。”
在開學典禮上,喜饒嘉措大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鼓勵學員們努力學習,要“牢記必修課程,牢記正確三法印,宏揚菩提道。”並題寫了“學僧徽記”,宣讀了學校紀律,要求他們“做一名佛僧不能僅僅滿足於念念一般經文”,而要成為為國、為民族有用的人才。可見大師的良苦用心是既要使寺院教育引入正常的軌道,又要把學僧培養成為有用的人才。?
該所占地約10畝,有兩排藏式閣樓,內有辦公室、教室十幾間,院子很寬敞。分操場和果園兩部分。該果園目前仍在鄉政府大院內。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大門。

講習所的設施及教學體系

講習所剛成立時,下設教導、事務兩處,各設主任1人,有教員3人,學生90餘人,按年齡分童僧和壯僧兩班。凡年齡在8歲以上20歲以下的,編入童僧班(50人)。課程有國文、講演、藏文拼音、因明初步等;凡年齡在20歲以上的編入壯僧班(40餘人)。課程除聽講演外,一律學習文法,從五部大典中選習一種。?
該所第一任藏文教師,是喜饒嘉措大師的高徒拉仁巴格桑嘉措,日常的教學工作則由該寺管家格西志合巴擔任。第一任漢文教師是大師的秘書陳木天先生,此後由拉毛才旦(卓倉人,現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幹事長多傑才旦之兄)繼任約1年多。據現任青海佛教學院副院長彭措回憶,當時的藏文課本有《三十頌》、《語燈論》、《發氏簡府》等,漢文則使用當時內地流行的一種課本,從老式拼音開始,圖文並茂,是學員學習漢語文的必修課本之一。?
該所因設於寺中,其學生來源均系僧侶。為此,每個學員必須遵守寺規,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必須參加寺院的一切佛事活動。上午穿著統一的校服來上課,下午按自己的分工和職業分別參加自己所從事的佛事活動。?

解放後改為古雷學校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後,講習所的辦學經費已無從撥付。但講習所的學員及教學體系一直保存下來,所需經費由寺院靠募捐來解決。1950年元月,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喜饒嘉措大師榮任副主席,該講習所即由當地人民政府接管,此時屈煥(現在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翻譯處工作)為該所藏文教師。當時屈煥沒有工資,一人執教,到1951年被正式錄用。他打破寺例,首次收寧巴村的李加東智、先巴加、加老3人為該所第一批俗家學員,並插班到僧班。接著大量招收俗家弟子入學,分為一個僧班,兩個俗班,教學方法仍按藏文常規教法進行。據屈煥回憶,當時有近200名僧俗學員,他是解放後第一任藏文教師,第一任漢文教師乃是王尚德(甘肅人),此後有付新(音譯)等。1954年10月,人民政府從青海民族師範學校派兩名教師(夫婦)任俗班的教學工作。喜饒嘉措大師到北京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後,屈煥也跟隨大師去了北京。?
1964年11月,原校址被道幃鄉徵用(當時稱區公府),同時把原講習所的所有權移交給鄉政府。鄉政府在此基礎上開辦新學校,招收新學員,改名為古雷學校。

社會貢獻

青海喇嘛教義國文講習所雖然只存在了十幾年,但在這個特殊環境裡,培養出近千名學員,並為以後開辦古雷學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藏族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也是敬愛的喜饒嘉措大師為家鄉教育事業所作的一件善事,人民會永遠記住他的恩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