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經過的聲音

自私的愛 叛逆的愛 我的人生很無常。

基本信息

作 者:劉墉
出 版 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0967058
出版時間:2012-04-01
版 次:1
頁 數:392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學 > 散文/隨筆/書信

編輯推薦

晚上,一人獨坐看劉墉的文章。我試著如他所說把兩個耳朵捂起來, 然後“先聽到小蟲的叫聲,又聽到自己的呼吸,像是一陣陣風聲;轉動一下頭,聽到走過石子路的聲音,想必是頸椎的摩擦。”我想也許真的是因為世界太雜,太大,我們忙著追尋了,得到了,喜悅了;厭煩了,失去了,悲傷了,卻忘記停下來聽聽自己裡面——靈魂深處的聲音。劉墉的這本集子如同一味藥,可以讓我們暫時放下粗礪浮躁,細細地體味人間最美麗的情感,感受生命最原本的純淨。

內容簡介

《靈魂經過的聲音》是劉墉“深情系列”中的一本,全書分為“生命中追尋的愛”“愛是一種美麗的疼痛”和“靈魂居住的地方”三個篇章,共描述二十六種世間情感,近三百則真實小故事娓娓道來,以最懇切深情之筆,寫親子之愛、夫婦之情、世界之感、身體之思……用最細密綿長的筆觸描繪心底深處的那份柔軟。

作者簡介

劉墉,號夢然,畫家、作家。在世界各地舉行過三十多次個展,在全球發行中英文著作七十餘種、繪畫理論及畫冊十餘種。是一個很認真生活的人。有一個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目錄

在生命中追尋的愛
前言 平凡而真實的愛
引言 愛的雲霄飛車 
自私的愛 
叛逆的愛 
逆愛的特質之一 我是我自己! 
叛逆愛的特質之二 脫離父母的引力圈 
叛逆愛的特質之三 活在鏡子和別人的眼睛裡 
叛逆愛的特質之四 你不能不準我愛 
浪漫的愛 
浪漫愛的特質之一 美得想死的浪漫 
浪漫愛的特質之二 等白駱駝王子出現 
浪漫愛的特質之三 當畢卡索成名的時候 
浪漫愛的特質之四 當王子不再愛灰姑娘 
溫馨的愛
溫馨愛的特質之一 上床之後怎么辦? 
溫馨愛的特質之二 走進婚姻的墳墓? 
溫馨愛的特質之三 強者,你的名字是母親! 
溫馨愛的特質之四 兒女拿錢去,爸媽送錢來 
溫馨愛的特質之五 兩顆大炸彈 
困惑的愛
“中年危機”的因素之一 包袱總算卸下了 
“中年危機”的因素之二 我的犧牲值不值得 
“中年危機”的因素之三 本來就有出軌的欲望 
“中年危機”的因素之四 老夫少妻與少夫老妻 
“中年危機”的因素之五 重新燃起的青春火 
“中年危機”的因素之六 人生得意須盡歡 
就此分手或重新來過? 
深長的愛
當江河融入大海 
結語
生命的一天 
愛是真真實實的行動 
愛是完完全全的寬恕 
愛是積極地去愛 
愛是一種美麗的疼痛
序 愛的心路歷程 
心痛的感覺
愛是一種美麗的疼痛 
九根手指 
窮媽媽的寵愛 
偷偷死去的父母 
女兒的親親 
像是媽媽在招手 
追著女兒跑 
當我遠行的時候 
大男人?小女人?
女人愛太多 
只會聽話的人 
裝作大男人 
抽象的男人,寫實的女人 
花串女兒心 
被羨慕的幸福 
男人的面具 
心疼的故鄉
台北人沒禮貌? 
早餐的溫馨與滄涼 
台北?悠然 
愛得更寬容
小別,真好! 
愛他!少罵他 
因為他更需要我 
我們大家都一樣 
點燃一生的愛情 
媒妁之言多幸福 
更相似!更相容! 
在靈魂居住的地方
序 這地方還真不壞 

荒草中被鐫刻的歲月 

眼波才動被人猜 

靈魂最後通過的地方 

心靈深處的聲音 

一口人生 

天地有情人有心 

騷鬍子引起的騷動 

鞭痕與撫愛之間 

掛花環與鐵鏈的地方 

裝滿愛的兩個袋子 

對樹枝好奇的果子 

另一段輪迴的開始 

記載辛酸歲月的兩座碑 

那些拉住我們的手 

喜歡那種心跳的感覺 
後記 無怨無悔地堅持 
·查看全部>>

前言

總序 十/年/悟/道/總/為/情 
劉墉
我的人生很無常。
三歲就被帶離父母身邊,到了個陌生的家,據說連續很長一段時間,每天到了傍晚,我就會坐在門口,喃喃自語地說:“回家吧!回家吧!”
五歲,我的生父過世了,養父牽著我在人群中,遠遠地參加了喪禮。九歲,最疼愛我的養父也離開了這個世界,我跪爬匍匐著去一家家報喪,面對好多親人奇異的眼光以及“瞧!他都沒流眼淚”的議論。
十三歲,我的家在一場大火中被夷為平地,同住的親戚搬走了,從此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請人在廢墟上搭了個小草棚,因為漏雨,又蓋了間石棉瓦頂的小屋。才建成,就有人遠遠扔石頭,把石棉瓦打出好多洞,又開始漏水。
再過三年,公家為了要那塊廢墟的土地,把我們移到個小木樓上,我卻在搬去的一年之後突然半夜吐血,接著因為肺病休學。
養病期間,我過得挺多彩多姿,除了自己寫詩畫畫,還因為樓下開了個“女子英文私書班”,常常穿梭在一群女生之間,而有在女生群中看女生、聽女生的機會。
從高中到大學,我交過好幾個女朋友,有樓下補習班的,也有外面的筆友和同學。有些筆友起初請人代筆寫信,後來換成“親自動手”;有些代寫信的女生,後來自己跑到幕前來找我。說實話,那陣子挺熱鬧,怪不得我老娘在門口放把竹掃帚,說專打外面的壞女生。
我的親生母親也常來看我,但她從不露面,只偷偷借鄰居樓上的窗子張望。她說得好:“我有六個兒子,‘她’一個也沒有,分一個是對的,不能去打擾。”直到有一天,她終於來訪,雖沒說什麼,母親卻在她走後忍不住道出我的身世。
我沒有驚訝,因為從小到大,已經在許多不堪中感覺到,我把許多事藏在心裡,包括傭人和親戚對我的羞辱。或許正因此,我的心底有很多憤懣,我的個性也很叛逆。那憤懣促成我後來寫了許多處世和勵志的作品。那叛逆使我大三拉著女朋友,自己跑去法院登記結婚,再把證書呈給岳父大人。
我知道自己當年太魯莽,所幸近二十多年來岳父岳母都在我身邊,使我能盡一分孝道、補一些過失。
當然我的老娘也由“牽著我”到“被我牽”,直到她九十三歲。其間我雖然與生母保持聯繫,曾帶著妻兒前去探望,卻為了不傷養母的心,未曾讓她們“二老”碰面。
在家裡,我也扮演特別的角色,尤其女兒出生後,我得隨時注意小丫頭在三位老人之間的“公平分配”,我更得注意老娘的心情,讓她忘記自己是養母,讓她總有安全感。
或許正因為從小到大,許多的打擊、迷失、悔恨、矛盾和生離死別,以及後來擔任新聞工作,又在異鄉四處流浪的經驗,使我自認比一般人更了解人性、更知道情是何物、更體會人生的無常。也因為有許多不堪回首和難以面對的事,使我領悟“不能改變世界,只好改變自己”,學習“不痴不聾不做阿家翁”的無為與“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的灑脫。
但我絕沒有變成鄉愿,只是把痛苦換一種方式紓解。當我被人欺、被人騙之後,我會寫成《我不是教你詐》和《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當我遇到情感上的衝擊,我會寫《愛何必百分百》和《生死愛恨一念間》;當我為漂泊矛盾的時候,我會寫《愛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和《離合悲歡總是緣》;當我被人誤解的時候,我會說寧願《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
無可否認,許多文章都是經過我內心再三掙扎,把“壘塊”消化之後產生的。但也因此,它們表現的不再是憤恨而是達觀;許多醜陋的東西,換個角度看,都變得自然;用“同理心”去想,都能夠釋然。甚至在退一步之後,都值得感恩。今天回首前塵,我的心中不是沒有恨,但是愛早已壓過了恨。
這套書里收錄了我四十到五十歲間最重要的“寫情”之作。那十年也是我人生的黃金時段,中年得女,原本已經被磨蝕得遲鈍的感情,一下子又變得敏銳,加上岳父母來,家裡三位老人,讓我對“老人的情”有更深的感觸。兒子離家上大學,多了一分牽掛。應台灣公共電視之邀,回去作《中國文明的精神》的研究,更增加了離合的悲喜和文化的衝擊。心靈敏銳了,遭遇增多了,悲天憫人的情懷加重了,自自然然產生這一系列的寫情之作。
我要對我的妻——薇薇表示感恩。她陪我走過四十年的歲月,和我一起住在鐵軌旁邊的違章建築區,一起走過艱苦的歲月。這裡的每篇文章,她都是第一個讀者,這裡的許多情節,都有她的影子。還要謝謝提供我寫作靈感的許多朋友,在為他們解惑的過程,常常也解了我自己的惑。
最後,謝謝各位讀者長久以來對我寫情系列的支持,並盼望大家能找個安靜的時間,把這幾本書按照時序再看一遍。讀我十年間的心境變化,也分享我“十年悟道總為情”的喜悅。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在生命中追尋的愛
有什麼比
一起工作
一起生活
一起年輕
一起老去更真實的事?
這才是愛!
只有真真實實的生活與生命
才能成就愛。
愛就是生活、就是生命!
所以
如果你真要付出愛,
請伸手去做,別空口去說,
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我很平凡,但也幸虧這平凡,
使我能從平凡的角度,看平凡人的情愛。
這愛可能沒有水晶般透明、玫瑰般芬芳,
但它卻是平凡而真實的。
前言
平凡而真實的愛
雖然由《愛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生死愛恨一念間》離合悲歡總是緣》到《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每年我都會寫一本談情的書,但是從起初,我就有個理想,希望完成一本“有系統分析愛情”的作品。
我也自認為過去的人生體驗,使我有條件寫這樣一本書。我生長在一個人際關係複雜的大家庭,父親在我九歲那年就過世了。接著一場火,把房子燒成平地,也把大家庭拆散,我又一下子跌入了母子二人的“單親家庭”。
經常的獨處,使我有時間想,也有時間看。我的鄰居有學生變成師母的、姨太太扶正的、脾氣火爆的父親、晨昏定省的孝子。為我家洗衣的婦人,負責養她的酒鬼丈夫和一群子女,丈夫在她死後上吊了。
我一邊捕魚、捉蟲、玩草,一邊聽四周的吵架聲、怒吼聲、撒嬌聲和哭喊聲。那些在當時沒什麼感覺的聲音,都成為我日後咀嚼的回憶。
我也有個叛逆的少年時代,帶著“傢伙”上夜間部,跟同學用刀片打架,給女生寫不是情書的情書。我的國中時代,可以說一無成就,又都是成就,它帶給我太多值得省思的東西。我後來對兒子許多叛逆行為的諒解,都是以自己小時候的經驗構想,而達成的。
高中,我搬到了一棟小樓上,樓下的屋主把許多房間租給師大夜間部的女生。我和她們共用一個浴室和廁所,每天進出都經過她們的房門口。
然後,女生宿舍改成了“女子英文秘書班”,一大群高中畢業、打算做女秘書的“現代女性”在那裡學英文、學禮儀、跳交際舞和閒扯淡,談她們的白馬王子和“出國夢”。
正巧我有一年休學。那次肺病,我吐了半盆鮮血,差點送了命。待在家裡,躺在床上,倒特別能欣賞樓下女生的“音效”。喀喀喀喀是在頂著書練走路;咔嗒咔嗒、乒桌球乓是在跳“吉魯巴”。她們也學美容保養,一個個用麵粉、蛋黃和黃瓜和成一團,貼在臉上。她們很會討好我的“老娘”,說:“劉媽媽,您要出去嗎?要不要我們叫劉墉起床?他太懶了!”然後,一群人哄上樓來。
這些女生給了我太多靈感。因為我看的不是她們正面,是她們背面;我見到的不是正門,是後窗。從她們的言談,我了解了什麼是“少女情懷總是詩”,從許多人的遭遇,我可以知道“只有浪漫的結果”。
離開小樓,使我見到人間的冷暖。在每個父親老朋友的同情卻伸不出手的景況下,我搬進了違章建築區。我的臥室後窗,隔三尺,對著別人的後窗,裡面住了許多可憐人。我的前門對著一棟公寓,出來的常是光鮮的美女。隔兩條街,就是台北以夜生活聞名的林森北路、長安東路;後牆則緊接著鐵道,常由火車裡扔出空便當、跳出小動物。
但是我同院的鄰居都很可愛,他們或許職位不高,但是人情味很濃。他們的孩子都很用功,他們的妻子任勞任怨。我又看到另一種人情,他們在艱苦中談不上一句愛,卻是真真實實討生活的人。
我的妻子也跟我一起過苦日子。我們是師大最早斗膽“摟著腰進校門”的。她愛跳土風舞,我愛演話劇,許多人猜我們“玩不久”。我們硬是玩過來了!而且在大學三年級,自己跑去法院,結了婚。
我老婆不是我第一個女朋友,我相信我也不是她的第一個男朋友。我從不問她過去,她也不問我的從前。甚至婚後,她也對我採取寬容的態度。我常想,要不是她的寬容與諒解,我們的婚姻早吹了。所以,我衷心感念她的恩情。
大學畢業第二年,我進入“中視”新聞部。為了跑新聞,我學會做“神仙、老虎、狗”。也由於跑新聞,看到太多大人先生的齷齪和小市民的天真。我拿到的第一個“紅包”,立刻繳給了公司,獲得一紙嘉獎。但是,後來再收到紅包,我學聰明了,不繳上去,而捐給慈善團體。
新聞工作,使我有了新聞的敏銳度,更知道“冷眼看人生”,也更看出“人生的真相”。當我了解人性後,反而能對各種奇怪的事“平淡處之”。我知道,那是人,那是人之常情。我知道,那些看來卑鄙無恥的人,常是為他們的愛妻、愛子而卑鄙。從某個角度,他們是人渣;從另一個角度,他們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在新聞部工作五年,我辭了職。一個人帶著三個大行囊,漂泊到冰天雪地的美國。一直到現在,每次嗅到洗碗精和洗衣粉的味道,我都會想到那段初到異鄉的歲月。
異鄉最見人情。從另一個國家,回頭看自己生長的土地,愈多一分“冷靜的眼”與“熱切的心”。我是遊子,是故鄉妻子的盼望,也是在異鄉戰鬥的小兵。每一雙來自同鄉溫暖的手,都令我感動得落淚;每一記來自“內斗社會”的拳頭,都讓我偷偷地咬牙。
生存是最真實的事,每個人都在求生存,每個人也都在為自己家鄉的妻兒奮鬥。我常想,那些一刀子捅進了敵人胸膛的人,與臨死的敵人心裡想的恐怕是同一個畫面——他們的妻兒。
異鄉的孤寂和溫情,使我更成熟了。人的成熟不是逃避,不是憤世嫉俗,而是諒解。因為對任何人,只有在你諒解之後,才會同情;在你同情之後,才能去愛。愛美的,也愛醜的!愛小的,也愛老的!
我自認比一般人更了解老人。大概因為我母親的年歲,足可以做我的祖母,我又是在三代同堂的家裡長大。我似乎天生就對老人有好感,老人常都喜歡我。我現在的家裡也有三位老人。我的母親、岳父和岳母,他們年齡加起來足足兩百三十多歲。眾星拱月般,圍繞著中間六歲的小孫女。我可以一邊畫畫、寫稿,一邊控制小丫頭在“三老”之間的行動,使每個老人都不被冷落。
我的小女兒也使我對人生的情愛有了更深的感動。“中年得女”畢竟與“青年得子”的感覺不同,我非常感恩,上蒼能讓我嘗到這甜蜜的果實。從她身上,我再觀察了一次童年,對幼兒的情感發展,增加不少體認。也由感恩中,湧現了更多人生的大愛。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這“人生的大愛”,愛人群、愛大地、愛宇宙,愛每一個小小的生靈。只是,當衣食不足、幼子還嗷嗷待哺的時候,又怎么去打開那扇愛的門呢?可惜的是,有些人即使後來能衣食無憂,那扇門卻打不開了。
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幫助他們打開那扇門;也像一本地圖,指出我們人生必經的山嶽與川流。我能打造這把鑰匙,是因為我終於能無虞衣食。這不是我的能力,是上蒼和眾多愛護我的人的賜予。
這本書的完成,也有個巧合的際遇——
那年春天,統一企業委託清華廣告公司來邀請我作全省十一場巡迴演講。他們原希望我以新出版的《迎向開闊的人生》為題。但是,我臨時靈機一動,說:
“既然你們活動的主題是‘讓愛飛越’,何不講‘在生命中追尋的愛’?”
於是講題定了,我返回紐約準備演講稿。
由於過去早就想做這方面的研究,所以多年來,一直在收集“愛”的資料。當我把資料翻出來,真是被那厚厚一摞嚇到了。甚至猶豫好一陣子,不敢接這場演講了。
我還是接了下來,因為我有太多在為青少年咨商時產生的感慨,要借這十一場演講說出去。
我開始為資料分類,擬出演講大綱。只是發現“愛”是這么複雜,很難在兩個小時裡說清楚。我想:既然要談愛,乾脆把它寫成一本書,作個較完整的呈現。
這本書就是這樣完成的。它的背面雖然有不少我的個人體驗和“統計資料”,但我不打算把它寫成一本心理學的論著。仍然把握過去寫作的原則,用輕鬆、說故事的方式表現。我不想說服別人,因為愛就是愛,無所謂對與錯,甚至無所謂正常與不正常。如人飲水,愛是每個人的感覺,別人毋庸置喙
書里談的是以一般個案為主,由出生、成長、青春、成熟、結婚、育子到中年、老年的過程。由於每個人的發展不同,遭遇也不一樣,希望大家能以較開放的心情來讀這本書。
我妻畢薇薇和我子劉軒是這本書的“先睹者”。所以最起碼,這本書的論點,我老婆是同意的,雖然其間有些爭論,總算被我說服。劉軒跟我也有不少論辯,他是哈佛博士班,學心理的所謂專家,常提出一大堆“天高”的理論。我說:“我寫的是實實在在的人生,你看合不合理就好!”他居然非但同意,還十分喜歡。
於是,書付梓,終於把我的理想實現。我不敢自認是談愛的專家,因為我很平凡。但也幸虧這平凡,使我能從平凡的角度,看平凡人的情愛。這愛可能沒有水晶般透明、玫瑰般芬芳,但它卻是平凡而真實的。
平凡而真實的愛,才是偉大的愛!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